當前,有關中醫的討論引起了國人的高度關注。盡管對中醫的性質、作用和價值有不同看法,甚至形成相互對立的觀點,但這場討論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如何評價中醫,而在於促使我們思考:今天的中國究竟需要什麽樣的醫學?醫學應該怎樣發展?
我們知道,醫學是研究人類生命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知識體系。由於人類處於自然和社會之中,人類生命過程及疾病受自然和社會多因素的影響。所以,醫學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而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然而,現代醫學過去長期的發展趨向於純自然科學方向,臨床中更多的依賴實驗檢驗和儀器檢查,對患者的心理狀況和社會問題卻關注不夠,導致醫患溝通減少,醫患信任降低,診治技術單一,治療效果受限,醫患對立增加,醫患沖突嚴重。為此,現代醫學的有識之士提出:醫學應從生物醫學模式轉為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這種轉變要求醫生應了解影響患者的心理、哲學、倫理、宗教等思想因素,而能夠影響大多數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主要存在於傳統文化之中。那麽,中國現代醫學的發展就應該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相對而言,中醫在這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和積累,這正是中國的現代醫學發展的豐富資源。
另外,中醫的長期發展至今尚未步入自然科學的軌道,大量成功的臨床治療經驗依然借助古代普遍學說來解釋,或用原始的類比方法來說明,對疾病個體化和動態化的考慮大於對規律的認識,醫生的個體經驗總結大於標准化的探索。於是,在如今現代科技高度發達和影響巨大的社會中,我們還聽見用「陰陽五行學說」、「元氣論」來解釋疾病,還用「風寒璁濕燥火」來說明病因,還僅靠醫生的手指感覺來體會脈象,還主要憑醫生的個人經驗來診治疾病。這就導致不能對中醫有效的臨床經驗進行科學解釋,中醫的科學成分不能被有效地提煉,中醫所觸及的客觀規律不能被真正認識,中醫的診治方法難以標准化,而對中醫的批評和質疑始終不斷。其實,正像中國的現代醫學發展應該學習中醫的人文精神和溝通藝術一樣,中醫的發展也應該學習現代醫學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兩者的結合才是我國醫學發展的正確方向。過去,盡管現代醫學提出了醫學模式轉變問題,但並沒有注意到中醫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盡管中醫內部也有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結合的探索,但顯然不是以科學思想和方法為本,而只是用其來證明中醫理論的科學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