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是黃亞卓的博士論文,也應是每一部以漢魏六朝公宴詩為對象,進行實證性研究的專著。作者努力求證文本的原貌,注意時代特點,理清漢魏六朝公宴詩的發展脈絡,全面系統地論述這一文學類型在詩學發展上的重要意義,注重客觀性,追求科學性和學術性,使本書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創新意義。
本書從漢魏六朝公宴詩的歷史演進方面,分析漢魏六朝各個時期公宴詩的特點,尤其是對建安公宴詩的示范意義,作出精到詳盡的分析,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頗有獨到見解。作者指出,從建安到梁陳,因受制於時代大環境和詩界潮流的變化,必然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系統地探討、比較、總結公宴詩各個階段的風貌、發展及變異,將有助於清楚地認識漢魏六朝公宴詩的發展歷程。
目錄
序一
序二
導言
第一章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概念和類型
第一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概念
第二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特征
一、創作主體的貴族化及特殊心理期待
二、創作方式的集體性和規范性
三、創作環境:濃厚的禮俗文化氛圍
四、與詠物詩、贈答詩等相關詩類的對比中看漢魏六朝公宴詩的特征
第三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類型
一、分類一:依公宴的主要目的分為:公宴詩會;游宴;餞宴;釋奠宴
二、分類二:依作品的內容及風格特點分為:應制頌美型;即景抒懷型;唯美表現型;體悟玄理型
第二章 漢魏六朝公宴詩興起的淵源和環境
第一節 宴飲賦詩的傳統習俗與政治、文化內涵
一、《詩經》宴飲詩的文化內涵
二、春秋宴會賦詩及其交際審美功能
三、《楚辭》宴飲作賦的審美娛樂性
四、漢賦與漢魏六朝公宴詩創作之關系
第二節 漢魏六朝思想文化環境與公宴詩的興盛
一、漢魏六朝文化新思潮與公宴詩的興起
二、漢魏六朝園林的興盛與公宴詩
三、漢魏六朝文學集團與公宴詩
第三章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演進
第一節 建安公宴詩的示范意義
一、建安公宴詩創作概況
二、建安公宴詩與「建安風骨」的形成
三、建安公宴詩的示范意義
第二節 西晉公宴詩的多元化發展與過渡性
一、創作概況
二、頌美主體風格及形成
三、過渡性意義
第三節 東晉公宴詩的特殊品格
一、詩人心態及東晉公宴的特點
二、東晉公宴詩的風貌:山水審美以散懷
第四節 宋齊公宴詩對傳統體格的復與變
一、宋齊公宴詩創作概況
二、宋齊公宴詩的復與變
第五節 梁陳公宴詩的新變
一、梁陳公宴詩會特點及公宴詩概況
二、公宴詩風格新變特征
三、新變原因分析
四、新變對漢魏六朝公宴詩發展的意義
第四章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文本分析
第一節 意象特點
第二節 情感表現
第三節 結構模式
第四節 體式和語言
第五章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詩學意義
第一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與玄言詩、山水詩之關系
一、漢魏六朝公宴詩與玄言詩
二、漢魏六朝公宴詩與山水詩
第二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與游戲娛情詩學觀
一、游戲娛情詩學觀及創作
二、漢魏六朝公宴詩對游戲娛情詩學觀的體現及影響
第三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與五言詩的律化
一、漢魏六朝公宴詩促進五言詩律化示例
二、漢魏六朝公宴詩促進五言詩律化原因分析
第四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與詩歌交際傳統的確立
一、漢魏六朝公宴詩創作對詩歌交際行為的體現
二、漢魏六朝公宴詩對詩歌交際傳統的確立及意義
附錄一:漢魏六朝公宴詩篇目
附錄二: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資料選輯
參考文獻
後記
序二
導言
第一章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概念和類型
第一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概念
第二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特征
一、創作主體的貴族化及特殊心理期待
二、創作方式的集體性和規范性
三、創作環境:濃厚的禮俗文化氛圍
四、與詠物詩、贈答詩等相關詩類的對比中看漢魏六朝公宴詩的特征
第三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類型
一、分類一:依公宴的主要目的分為:公宴詩會;游宴;餞宴;釋奠宴
二、分類二:依作品的內容及風格特點分為:應制頌美型;即景抒懷型;唯美表現型;體悟玄理型
第二章 漢魏六朝公宴詩興起的淵源和環境
第一節 宴飲賦詩的傳統習俗與政治、文化內涵
一、《詩經》宴飲詩的文化內涵
二、春秋宴會賦詩及其交際審美功能
三、《楚辭》宴飲作賦的審美娛樂性
四、漢賦與漢魏六朝公宴詩創作之關系
第二節 漢魏六朝思想文化環境與公宴詩的興盛
一、漢魏六朝文化新思潮與公宴詩的興起
二、漢魏六朝園林的興盛與公宴詩
三、漢魏六朝文學集團與公宴詩
第三章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演進
第一節 建安公宴詩的示范意義
一、建安公宴詩創作概況
二、建安公宴詩與「建安風骨」的形成
三、建安公宴詩的示范意義
第二節 西晉公宴詩的多元化發展與過渡性
一、創作概況
二、頌美主體風格及形成
三、過渡性意義
第三節 東晉公宴詩的特殊品格
一、詩人心態及東晉公宴的特點
二、東晉公宴詩的風貌:山水審美以散懷
第四節 宋齊公宴詩對傳統體格的復與變
一、宋齊公宴詩創作概況
二、宋齊公宴詩的復與變
第五節 梁陳公宴詩的新變
一、梁陳公宴詩會特點及公宴詩概況
二、公宴詩風格新變特征
三、新變原因分析
四、新變對漢魏六朝公宴詩發展的意義
第四章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文本分析
第一節 意象特點
第二節 情感表現
第三節 結構模式
第四節 體式和語言
第五章 漢魏六朝公宴詩的詩學意義
第一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與玄言詩、山水詩之關系
一、漢魏六朝公宴詩與玄言詩
二、漢魏六朝公宴詩與山水詩
第二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與游戲娛情詩學觀
一、游戲娛情詩學觀及創作
二、漢魏六朝公宴詩對游戲娛情詩學觀的體現及影響
第三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與五言詩的律化
一、漢魏六朝公宴詩促進五言詩律化示例
二、漢魏六朝公宴詩促進五言詩律化原因分析
第四節 漢魏六朝公宴詩與詩歌交際傳統的確立
一、漢魏六朝公宴詩創作對詩歌交際行為的體現
二、漢魏六朝公宴詩對詩歌交際傳統的確立及意義
附錄一:漢魏六朝公宴詩篇目
附錄二: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資料選輯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六朝,是金粉東南的符號;六朝,是詩性文化的象征。
有人以「六朝」指代「魏晉南北朝」,忽略地域,而用時間概念,因為「魏晉南北朝」雖然全面,但稱呼起來太麻煩,不如「六朝」二字簡約、靈便,像六朝小品一般雋永。也可以說,這四百年的文化歷史,「魏晉南北朝」是其正名,「六朝」就是別稱吧。
文學,也是一株植物。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有自己的呼吸和生命。中國文學,便是這樣一個鮮活充沛的生命體;人和文學的關系,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史。
先秦是文學的萌芽。人和文學的關系,是無憂無慮、兩小無猜的孩童時代,一切都在美麗的朦朧之中。
兩漢有了自主意識,知識要好看,有文采,便想方設法地打扮自己,頭上戴的,身上穿的,以裝飾為美,過分為美,弄得金翠滿眼,珠光寶氣,漢賦就是例子。
六朝文學變成青年。模樣更俊俏,眼角更分明,人與文學開始初戀。騎馬的時候,采蓮的時候,宴飲的時候,贈答的時候,覺醒的時代,覺醒的人,懂得了詩、賦、文學和他自己生命的關系。
唐代是人和詩歌舉行婚禮的時代。文學變成新郎、新娘。凡是讀過唐詩的人,都目睹了婚禮壯觀的場景。看到恢宏的氣勢,聽到震撼的軍鼓,沸天的歌吹;詩人如雲,眾星拱月,李白、杜甫坐在當中,飲酒、掀髯、談詩。
宋詩,是人與文學婚後的回憶。越回憶,越理性;越回憶,細節越多,越清晰難忘,耐得起咀嚼,苦茶一般有味道。
元、明、清詩是人與文學婚後的一大堆雜事:生孩子,做家務,洗尿布;那是一個夫妻吵架、鄰里糾紛的時代;雖有絕妙好詩,但各種各樣的詩觀,各種各樣的詩說,各執一詞的理論更多。
人的一生有很多階段,精彩紛呈。但初戀仍然是大多數人生命是最甜蜜,最痛苦,也是難忘的時期。這就是六朝文學的特點——
曹劉公宴,阮籍詠懷,陸機擬古,潘岳悼亡,左思詠史,郭璞游仙,孫、許玄言,陶潛田園,二謝山水,永明聲律,梁、陳宮體。
那是一個活著的時候唱「挽歌」,暫住幾天要「種竹」;路走到盡頭會「慟哭」,擇婿之美在「袒腹」的時代。在政治松懈、道德渙散、人性張揚的社會里,你在路上走的時候,到處可以遇到「禮豈為吾輩設」的狷介,「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的執著,喜歡喝酒、服藥、行散,「乘興而往」、「興盡而返」的真率。
那時候,一切都朦朦朧朧地隔著距離:文、筆、札和文學隔著距離,情、事、意和語言隔著距離,聲調和詩律隔著距離,玄言清談和審美隔著距離,人體美學和詩學隔著距離。正因為有這些距離,文學才變得陌生,變得妙不可言。
在六朝詩歌探險的小路上,布滿歪歪斜斜的腳印,不確定的因素,有時會往後退。在前面舉火把的人每每會問:
現在的詩歌,是言志,還是緣情?是感物,還是體道?現在的風氣,是人物品評,還是詩歌品評?
一切都在摸索,一切都在試驗,一切都是「初體驗」,所有的類型寫作都是「第一次」。 初戀的六朝,雖然為唐代的婚禮作准備;但戀愛本身也是目的。可以說,六朝初戀的詩美,有時比唐代結構儀式上感受的還要多。
從文學的內容看,文學是「人學」,也是「情學」。中國文學在不同的時代,「情」和不同的美學因子結合,演變出不同的文學特征。
先秦兩漢是「情」和「志」的結合,成為「情志」,或稱「志」,所謂「詩言志」。六朝是「情」與「性」結合,所謂「吟詠性情」。唐代是「情」與「景」結合,唐詩最大的好處是情景交融,境生象外。宋代是「情」與「理」結合,因為「情理」而有宋調。至元、明、清,「情」與「趣」結合,「情趣」是小品的神髓。但我以為,「情」和「性」,是人生命里最本質的東西。
時代發展,文學相餃:六朝播種,唐代收獲。
從李白那麽深情地贊美謝(月兆),贊美鮑照,把自己看成是他們的繼承人,就可以知道唐人和六朝人的關系。唐宋許多風俗習慣的形成,都是對六朝既定生活的繼承;在唐宋詩詞里被虛擬化的典故,不少都是兩晉人真實的故事。唐朝人劉禹錫說:「行到南朝征戰地,古來名將盡為神。」隔著時間,六朝人的真實生活,被虛擬成唐朝人的精神財富。
宋代的理性與兩晉異中有同,蘇東坡的才無施不可和知識分子氣,喜歡居有竹,都受東晉王子猷的影響。如寫精神不可一日無寄托,夜間找朋友晤談,蘇東坡言簡意賅的《記承天寺夜游》,讓人有點破生活的震撼;而出了四個成語的《世說新語》王子猷「雪夜訪戴」,則形神超越,成為國文學中的逸品。
┅┅
有人以「六朝」指代「魏晉南北朝」,忽略地域,而用時間概念,因為「魏晉南北朝」雖然全面,但稱呼起來太麻煩,不如「六朝」二字簡約、靈便,像六朝小品一般雋永。也可以說,這四百年的文化歷史,「魏晉南北朝」是其正名,「六朝」就是別稱吧。
文學,也是一株植物。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有自己的呼吸和生命。中國文學,便是這樣一個鮮活充沛的生命體;人和文學的關系,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史。
先秦是文學的萌芽。人和文學的關系,是無憂無慮、兩小無猜的孩童時代,一切都在美麗的朦朧之中。
兩漢有了自主意識,知識要好看,有文采,便想方設法地打扮自己,頭上戴的,身上穿的,以裝飾為美,過分為美,弄得金翠滿眼,珠光寶氣,漢賦就是例子。
六朝文學變成青年。模樣更俊俏,眼角更分明,人與文學開始初戀。騎馬的時候,采蓮的時候,宴飲的時候,贈答的時候,覺醒的時代,覺醒的人,懂得了詩、賦、文學和他自己生命的關系。
唐代是人和詩歌舉行婚禮的時代。文學變成新郎、新娘。凡是讀過唐詩的人,都目睹了婚禮壯觀的場景。看到恢宏的氣勢,聽到震撼的軍鼓,沸天的歌吹;詩人如雲,眾星拱月,李白、杜甫坐在當中,飲酒、掀髯、談詩。
宋詩,是人與文學婚後的回憶。越回憶,越理性;越回憶,細節越多,越清晰難忘,耐得起咀嚼,苦茶一般有味道。
元、明、清詩是人與文學婚後的一大堆雜事:生孩子,做家務,洗尿布;那是一個夫妻吵架、鄰里糾紛的時代;雖有絕妙好詩,但各種各樣的詩觀,各種各樣的詩說,各執一詞的理論更多。
人的一生有很多階段,精彩紛呈。但初戀仍然是大多數人生命是最甜蜜,最痛苦,也是難忘的時期。這就是六朝文學的特點——
曹劉公宴,阮籍詠懷,陸機擬古,潘岳悼亡,左思詠史,郭璞游仙,孫、許玄言,陶潛田園,二謝山水,永明聲律,梁、陳宮體。
那是一個活著的時候唱「挽歌」,暫住幾天要「種竹」;路走到盡頭會「慟哭」,擇婿之美在「袒腹」的時代。在政治松懈、道德渙散、人性張揚的社會里,你在路上走的時候,到處可以遇到「禮豈為吾輩設」的狷介,「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的執著,喜歡喝酒、服藥、行散,「乘興而往」、「興盡而返」的真率。
那時候,一切都朦朦朧朧地隔著距離:文、筆、札和文學隔著距離,情、事、意和語言隔著距離,聲調和詩律隔著距離,玄言清談和審美隔著距離,人體美學和詩學隔著距離。正因為有這些距離,文學才變得陌生,變得妙不可言。
在六朝詩歌探險的小路上,布滿歪歪斜斜的腳印,不確定的因素,有時會往後退。在前面舉火把的人每每會問:
現在的詩歌,是言志,還是緣情?是感物,還是體道?現在的風氣,是人物品評,還是詩歌品評?
一切都在摸索,一切都在試驗,一切都是「初體驗」,所有的類型寫作都是「第一次」。 初戀的六朝,雖然為唐代的婚禮作准備;但戀愛本身也是目的。可以說,六朝初戀的詩美,有時比唐代結構儀式上感受的還要多。
從文學的內容看,文學是「人學」,也是「情學」。中國文學在不同的時代,「情」和不同的美學因子結合,演變出不同的文學特征。
先秦兩漢是「情」和「志」的結合,成為「情志」,或稱「志」,所謂「詩言志」。六朝是「情」與「性」結合,所謂「吟詠性情」。唐代是「情」與「景」結合,唐詩最大的好處是情景交融,境生象外。宋代是「情」與「理」結合,因為「情理」而有宋調。至元、明、清,「情」與「趣」結合,「情趣」是小品的神髓。但我以為,「情」和「性」,是人生命里最本質的東西。
時代發展,文學相餃:六朝播種,唐代收獲。
從李白那麽深情地贊美謝(月兆),贊美鮑照,把自己看成是他們的繼承人,就可以知道唐人和六朝人的關系。唐宋許多風俗習慣的形成,都是對六朝既定生活的繼承;在唐宋詩詞里被虛擬化的典故,不少都是兩晉人真實的故事。唐朝人劉禹錫說:「行到南朝征戰地,古來名將盡為神。」隔著時間,六朝人的真實生活,被虛擬成唐朝人的精神財富。
宋代的理性與兩晉異中有同,蘇東坡的才無施不可和知識分子氣,喜歡居有竹,都受東晉王子猷的影響。如寫精神不可一日無寄托,夜間找朋友晤談,蘇東坡言簡意賅的《記承天寺夜游》,讓人有點破生活的震撼;而出了四個成語的《世說新語》王子猷「雪夜訪戴」,則形神超越,成為國文學中的逸品。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