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全盤的處理上,完整地表現出偉大的中華民族建築的傳統手法和都市計划方面的智慧與氣魄。這樣的一個城市是一個舉世無匹的傑作。
這種建築、這種偉大的總體布局,早已達到它的最高水平。它將深沉的對大自然的謙薛的情懷與崇高的詩意組合起來,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機圖案。
朱祖希,筆名左犀,1938年10月出生於浙江浦江。1955年7月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經濟地理專業,畢業後長期從事北京城市規划和環境問題研究,著有《北京城——營國之最》、《北京歷史演進的軌跡》等。現任北京地理學會副理事長。
目錄
中國文明的起源與城市的誕生(代序)
營國篇
第一章 北京城萌生的歷史地理背景
第一節 營建都邑——封建王朝的立國大計
第二節 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第三節 孕育北京城的「搖籃」——北京灣
第四節 北京城的「母親河」——永定河
第五節 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
第六節 北京原始城址的確立
第二章 北京最早的城邑——薊城
第一節 北京原始聚落的產生
第二節 北京城邑出現的社會經濟基礎
第三節 北京最早的城邑——薊城
第四節 北京建城年代的確定
第五節 燕都薊城地位的確立
第六節 以薊城為中心的城鎮體系
第三章 北方的軍事重鎮——幽州城
第一節 北方貿易中心和軍事重鎮
第二節 幽州的城市格局
第四章 遼代的陪都——南京城
第一節 契丹族的興起與南下
第二節 遼南京道的設置
第三節 遼南京城的規划與建設
第五章 封建帝都之始——金中都城
第一節 女真族的興起和南京城的擴建
第二節 金中都城的規划和建設
第三節 金中都城的經濟和對外聯絡
第四節 中都城水源的開發和利用
第五節 中都行宮和苑囿的辟治
第六節 以中都城為中心的城鎮體系
第七節 金中都在北京城市發展中的歷史地位
第六章 全國統一政權的政治中心——元大都城
第一節 蒙古族的興起與中都城的衰落
第二節 元定都燕京和大都城址的選定
第三節 元大都城的規划和建設
第四節 元大都宮城的平面布局
第五節 大都城的建設者們
第六節 大都城規划設計的歷史文化價值
第七章 輝煌的封建帝都——明清北京城
第一節 燕王的「靖難之役」與永樂遷都
第二節 明北京城牆的修築
第三節 紫禁城的興築和皇城的擴建
第四節 清定鼎北京和西北郊園林的開發
第五節 明清北京城的倉廩和市場
第六節 明清北京城的建設者們
第八章 明清北京城規划建設的特色
第一節 中外規划師對明清北京城的評價
第二節 高聳壯美的城牆城門
第三節 井然有序的平面布局
第四節 氣勢如虹的南北中軸線
第五節 猶如棋盤的街巷布局
第六節 形制規整的里坊和四合院
第七節 景色綺麗的宮苑
第九章 故宮規划建設的藝術成就
第一節 故宮整體的均衡之美
第二節 故宮的序列韻律之美
第三節 建築空間的尺度和比例之美
第四節 建築色彩設計的整體之美
溯源篇
第十章 君權神授、象天設都——古都北京規划建設匠意的本源
第一節 從天文崇拜到「天人合一」
第二節 法天而治,象天設都
第三節 秉承先賢,更臻完美
第四節 法天而作,天地感通
第十一章 《考工記·匠人》營國制度——古都北京規划建設匠意的基石
第一節 對遠古建築布局形式的追索
第二節 《考工記·匠人》營國制度
第三節 井田制的規划方法
第四節 《考工記·匠人》營國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第五節 北京城——承襲《考工記·匠人》王城規制之城
第十二章 禮制——古都北京規划匠意的重要依據
第一節 禮制的產生及其演進
第二節 建築等級制度是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節 「擇中而立」與壯美嚴整的布局
第四節 門——北京四合院等級制度的標志
第十三章 《易經》八卦、風水理論——古都北京規划匠意的制約因素
第一節 風水——中國古代的環境觀
第二節 《周易》——古代中國風水理論的哲學基礎
第三節 陰陽——古代中國風水理論的祖源
第四節 史書中有關古都北京風水的論述
第五節 風水理論在古都北京規划中的應用
附錄 《周易》象數與元大都規划布局
第十四章 匠心獨運、構思奇巧——展示古代宇宙觀的天壇
第一節 源遠流長的祭天文化
第二節 「法天象地」的壇牆
第三節 構思奇巧的建築組群
第十五章 北京城郭規制探源
第一節 中國城牆的文化淵源
第二節 城郭的形狀及其變化
第三節 北京城郭的規制和變遷
第四節 明北京城郭城門及其特點
附錄 明北京城城牆遺跡
第十六章 古都北京的繼承和保護
第一節 保護古都與北平的和平解放
第二節 首都行政中心位置的確定
第三節 城牆存廢問題的爭議
第四節 天安門廣場的繼承和擴建
第五節 北海「金鰲玉蛛橋」的改築
第六節 北京城的繼承和保護
古都北京沿革表(公元前16世紀—1911年)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並不是多余的話
營國篇
第一章 北京城萌生的歷史地理背景
第一節 營建都邑——封建王朝的立國大計
第二節 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第三節 孕育北京城的「搖籃」——北京灣
第四節 北京城的「母親河」——永定河
第五節 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
第六節 北京原始城址的確立
第二章 北京最早的城邑——薊城
第一節 北京原始聚落的產生
第二節 北京城邑出現的社會經濟基礎
第三節 北京最早的城邑——薊城
第四節 北京建城年代的確定
第五節 燕都薊城地位的確立
第六節 以薊城為中心的城鎮體系
第三章 北方的軍事重鎮——幽州城
第一節 北方貿易中心和軍事重鎮
第二節 幽州的城市格局
第四章 遼代的陪都——南京城
第一節 契丹族的興起與南下
第二節 遼南京道的設置
第三節 遼南京城的規划與建設
第五章 封建帝都之始——金中都城
第一節 女真族的興起和南京城的擴建
第二節 金中都城的規划和建設
第三節 金中都城的經濟和對外聯絡
第四節 中都城水源的開發和利用
第五節 中都行宮和苑囿的辟治
第六節 以中都城為中心的城鎮體系
第七節 金中都在北京城市發展中的歷史地位
第六章 全國統一政權的政治中心——元大都城
第一節 蒙古族的興起與中都城的衰落
第二節 元定都燕京和大都城址的選定
第三節 元大都城的規划和建設
第四節 元大都宮城的平面布局
第五節 大都城的建設者們
第六節 大都城規划設計的歷史文化價值
第七章 輝煌的封建帝都——明清北京城
第一節 燕王的「靖難之役」與永樂遷都
第二節 明北京城牆的修築
第三節 紫禁城的興築和皇城的擴建
第四節 清定鼎北京和西北郊園林的開發
第五節 明清北京城的倉廩和市場
第六節 明清北京城的建設者們
第八章 明清北京城規划建設的特色
第一節 中外規划師對明清北京城的評價
第二節 高聳壯美的城牆城門
第三節 井然有序的平面布局
第四節 氣勢如虹的南北中軸線
第五節 猶如棋盤的街巷布局
第六節 形制規整的里坊和四合院
第七節 景色綺麗的宮苑
第九章 故宮規划建設的藝術成就
第一節 故宮整體的均衡之美
第二節 故宮的序列韻律之美
第三節 建築空間的尺度和比例之美
第四節 建築色彩設計的整體之美
溯源篇
第十章 君權神授、象天設都——古都北京規划建設匠意的本源
第一節 從天文崇拜到「天人合一」
第二節 法天而治,象天設都
第三節 秉承先賢,更臻完美
第四節 法天而作,天地感通
第十一章 《考工記·匠人》營國制度——古都北京規划建設匠意的基石
第一節 對遠古建築布局形式的追索
第二節 《考工記·匠人》營國制度
第三節 井田制的規划方法
第四節 《考工記·匠人》營國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第五節 北京城——承襲《考工記·匠人》王城規制之城
第十二章 禮制——古都北京規划匠意的重要依據
第一節 禮制的產生及其演進
第二節 建築等級制度是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節 「擇中而立」與壯美嚴整的布局
第四節 門——北京四合院等級制度的標志
第十三章 《易經》八卦、風水理論——古都北京規划匠意的制約因素
第一節 風水——中國古代的環境觀
第二節 《周易》——古代中國風水理論的哲學基礎
第三節 陰陽——古代中國風水理論的祖源
第四節 史書中有關古都北京風水的論述
第五節 風水理論在古都北京規划中的應用
附錄 《周易》象數與元大都規划布局
第十四章 匠心獨運、構思奇巧——展示古代宇宙觀的天壇
第一節 源遠流長的祭天文化
第二節 「法天象地」的壇牆
第三節 構思奇巧的建築組群
第十五章 北京城郭規制探源
第一節 中國城牆的文化淵源
第二節 城郭的形狀及其變化
第三節 北京城郭的規制和變遷
第四節 明北京城郭城門及其特點
附錄 明北京城城牆遺跡
第十六章 古都北京的繼承和保護
第一節 保護古都與北平的和平解放
第二節 首都行政中心位置的確定
第三節 城牆存廢問題的爭議
第四節 天安門廣場的繼承和擴建
第五節 北海「金鰲玉蛛橋」的改築
第六節 北京城的繼承和保護
古都北京沿革表(公元前16世紀—1911年)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並不是多余的話
序
「文明」一詞,在中國文獻中最初見於《易經·文言》中:「天下文明」。西文中Civilization一詞譯作文明,指人類社會進步的狀態,與「野蠻」相對。現今史學界一般把「文明』』一詞,用來指一個社會已由氏族制度解體,而進入有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階段。這種社會中,除了政治組織上的國家以外,已有城市作為政治(宮殿和官署)、經濟(手工業以外,又有商業)、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動的中心。它們一般都已經發明文字和能夠利用文字作記載(秘魯似為例外,僅有結繩記事),並且都已知道冶煉金屬。文明的這些標志中的文字最為重要。
目前,世界各國的大多數學者都公認,應當把城市、文字、金屬器和禮儀性建築等要素的出現,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的具體標志。盡管在世界各國、各地區,由於各自所處的地理環境有異,歷史發展速度不同,致使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並不整齊划一。然而,文明誕生的同時,就意味著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意味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在這一點上,似乎沒有人再持異議了。
城市,是人們所公認的人類三大文明標志之一。「沒有城市,文明是難以想像的。」那麽,文明是什麽?文明是人類在保持好生態環境平衡的前提下,不斷導致進步的一種狀態。如前所述,無論推進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力量是什麽,文明與享受文明,都必須依賴於物質生產者所進行的勞動及其所提供的剩余產品,也就是說,必須先有農民、牧民、漁夫、伐木者、手工業者等生產者進行的物質生產所提供的剩余產品,才有了文明的開端。換言之,這些為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剩余產品的存在,是人類文明開始出現所具備的必須條件。同樣,沒有這種剩余嚴品,也就不可能出現任何城市。而沒有這種剩余產品的持續供給,城市也就不可能存在和發展。
正因為如此,人類文明的出現和進步,總是在具有肥沃的土壤,而且具有可靠水源的地方首先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認為:「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漁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並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類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但是,人們也普遍認為,埃及是名副其實的「尼羅河的賜予」。這是因為尼羅河這條延伸在北非廣闊的黃色沙漠之中的翠綠色河谷,在人類的歷史上一直起著非凡的作用。它滋養了埃及五千多年的文明。而尼羅河三角洲和狹長的、肥沃無比的洪沖積平原,正是尼羅河水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沉積而成的,甚至連埃及本身也是由來自阿比西尼亞(即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烏干達、剛果、蘇丹等國的「貢品」——水、淤泥和腐殖質造就的。正是這塊肥沃的沖積平原,以及每年都要給補充的富含腐殖質的沉積層,產生並滋養和維持了埃及悠久的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產生,正是由於它擁有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河水,及其所在流域富饒肥沃的土壤,這樣一個既適宜於原始人類的生存,又相對穩定的自然環境。誠如尼羅河流域一樣,兩河流域所擁有的,具有超級生產力的土地使得農民能夠生產出大量的剩余產品,並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從田間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才會涌現出眾多的城市、壯麗的宮殿和神廟,各種藝術品、楔形文字、數學、歷書、天文學、法典,以及其他文明進展的證據等等。
┅┅
目前,世界各國的大多數學者都公認,應當把城市、文字、金屬器和禮儀性建築等要素的出現,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的具體標志。盡管在世界各國、各地區,由於各自所處的地理環境有異,歷史發展速度不同,致使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並不整齊划一。然而,文明誕生的同時,就意味著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意味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在這一點上,似乎沒有人再持異議了。
城市,是人們所公認的人類三大文明標志之一。「沒有城市,文明是難以想像的。」那麽,文明是什麽?文明是人類在保持好生態環境平衡的前提下,不斷導致進步的一種狀態。如前所述,無論推進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力量是什麽,文明與享受文明,都必須依賴於物質生產者所進行的勞動及其所提供的剩余產品,也就是說,必須先有農民、牧民、漁夫、伐木者、手工業者等生產者進行的物質生產所提供的剩余產品,才有了文明的開端。換言之,這些為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剩余產品的存在,是人類文明開始出現所具備的必須條件。同樣,沒有這種剩余嚴品,也就不可能出現任何城市。而沒有這種剩余產品的持續供給,城市也就不可能存在和發展。
正因為如此,人類文明的出現和進步,總是在具有肥沃的土壤,而且具有可靠水源的地方首先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認為:「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漁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並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類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但是,人們也普遍認為,埃及是名副其實的「尼羅河的賜予」。這是因為尼羅河這條延伸在北非廣闊的黃色沙漠之中的翠綠色河谷,在人類的歷史上一直起著非凡的作用。它滋養了埃及五千多年的文明。而尼羅河三角洲和狹長的、肥沃無比的洪沖積平原,正是尼羅河水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沉積而成的,甚至連埃及本身也是由來自阿比西尼亞(即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烏干達、剛果、蘇丹等國的「貢品」——水、淤泥和腐殖質造就的。正是這塊肥沃的沖積平原,以及每年都要給補充的富含腐殖質的沉積層,產生並滋養和維持了埃及悠久的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產生,正是由於它擁有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河水,及其所在流域富饒肥沃的土壤,這樣一個既適宜於原始人類的生存,又相對穩定的自然環境。誠如尼羅河流域一樣,兩河流域所擁有的,具有超級生產力的土地使得農民能夠生產出大量的剩余產品,並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從田間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才會涌現出眾多的城市、壯麗的宮殿和神廟,各種藝術品、楔形文字、數學、歷書、天文學、法典,以及其他文明進展的證據等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