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議》原本為篇百六十有八,今世通行本僅載八十六篇,讀者每以未窺全豹為憾。且刪節字句,改題篇目,殊失廬山真面。今悉照宋刻登載,標目序次,一字不易,以復舊觀。
《博議》在當時傳鈔者眾,輾轉沿訛,故雖宋元舊本,誤字甚多。今參合明本、元本、文瀾閣本及平湖胡氏所藏宋槧本,悉心讎校,無慮數過。第各本訛謬錯見,不能定從一本。欲分載異同於逐句之下,又苦文繁,礙於循覽。且《博議》非周秦古書之比,字句得失,按文義而可知。故今參校諸本,舍短從長,衷於一是,不復分注,以便觀覽。其有字義可疑而各本皆同,無從質正,如「苟惟不然」,「惟」疑作「為」,《盜殺伋┬賞鹽
啵 と雲渚桑 桓乙 芨模 躁蕁白吃履檔ぁ敝 健
宋人避諱,如桓作威,征作證,貞作正,匡作康之類,今悉改正。宋本於篇目下,詳載左氏傳文,今以文繁,且《左傳》在今日人人習誦,不須贅列,惟標注某公某年,以便稽考。
宋本於每篇征引史事,略為注釋,意在省讀者檢閱之煩。然遺漏甚多,且篇中所引,皆正史中焯然顯著之事,非他僻書可比,似無庸注釋。且如引用《論》、《孟》事句亦為注出處,而隱文僻句,如「碭而失水」、「蚊虻撲緣」出《庄子》,「藩拔級夷」出呂黎《徐偃王廟碑》之類,反略而不釋。蓋《博議》在宋時為經生家揣摩之本,流行甚廣。坊肆間陋者謬加訓釋,名為詳注,用以標異投時,非呂氏之舊,故悉汰之。
宋本於篇目下用黑文白字標挈主意,如首篇「論機心」,次篇「論天理」,三篇「論名分」之類,今按《博議》文筆奇幻,往往意終語竭,另辟異境,烏能以一二字括其一篇之命意乎?蓋亦陋者所施,以為揣摩剿襲之地。以其無關本要,故亦從刪。
目錄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一
1.1 鄭庄公共叔段(隱公元年)
1.2 潁考叔還武姜(隱公元年)
1.3 周鄭交惡(隱公三年)
1.4 宋穆公立殤公(隱公三年)
1.5 衛州吁(隱公三年)
1.6 藏僖伯諫觀魚(隱公五年)
1.7 鄭敗燕(隱公五年)鄭敗北戎(隱公九年)楚敗鄧(桓公九年)商密降秦(僖公二十五年)鄭敗宋(成公十六年)楚滅舒庸(成公十七年)楚敗吳滅舒鳩(襄公二十五年)晉滅肥(昭公十二年)晉滅陸渾(昭公十七年)吳敗楚取余皇(昭公十七年)
吳敗胡沈陳三國(昭公二十三年)越敗吳於檇李(定公十四年)
越敗吳於笠澤(哀公十七年)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
2.1 隱公問羽數於眾仲(隱公五年)
2.2 隱公辭宋使(隱公五年)
2.3 鄭伯侵陳大獲(隱公六年)
2.4 鄭伯朝桓王(隱公六年)鄭伯請釋太山之祀(隱公八年)虢公作卿士於周(隱公八年)鄭伯以齊人朝王(隱公八年)鄭伯以王命討宋(隱公九年)羽父會鄭伯伐宋(隱公十年)蔡人衛人鄘人不會王命(隱公十年)王與鄭人蘇忿生田(隱公十一年)鄭伯以壁假許田(桓公元年)王伐鄭(桓公五年)
2.5 陳五父如鄭涖盟歃如忘(隱公七年)曹太子朝魯樂奏而嘆(桓公九年)晉侯受玉惰(僖公十一年)齊君語偷(文公十七年)公孫歸父言魯樂(宣公十四年)趙同不敬(宣公十五年)晉侯見魯侯不敬(成公四年)鄭伯授玉視流而行速(成公六年)邰錡將事不敬(成公十三年)成子受脤不敬(成公十三年)苦成叔傲(成公十四年)衛孫文子聘魯無悛容(襄公七年)齊高厚相太子會諸侯皆不敬(襄公十年)齊侯衛侯不敬(襄公二十一年)蔡侯享於鄭不敬(襄公二十八年)穆叔見孟孝伯語趙孟語偷(襄公三十一年)趙孟對劉定公以吾儕偷食朝不謀夕(昭公元年)單子視下言徐(昭公十一年)宋公與叔孫昭子語相位(昭公二十五年)
魏獻子南面(昭公三十二年)邾子執玉高魯受玉卑(定公十五年)
2.6 隱公問族於眾仲(隱公八年)
東棻先生左5(博議卷之三)
3.1 滕薛爭長(隱公十一年)
3.2 潁考叔爭車(隱公十一年)
3.3 齊魯鄭人許(隱公十一年)
3.4 息侯伐鄭(隱公十一年)
3.5 羽父弒隱公(隱公十一年)
3.6 臧哀伯諫納郜鼎(桓公二年:
3.7 晉穆侯命二子名及晉封曲沃(桓公二年)曲沃庄伯伐翼(隱公五年)王伐曲沃(隱公五年)曲沃武公伐翼(桓公三年)曲沃伯殺小子侯(桓公七年)王命曲沃伯為晉侯(庄公十六年)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四
4.1 楚侵隨(桓公六年)楚敗隨(桓公八年)
4.2 魯為班后鄭(桓公六年)齊衛鄭戰於郎(桓公十年)
4.3 鄭太子忽辭昏(桓公六年)鄭昭公之敗北戎昭公奔衛(桓公十一年)
4.4 桓公問名於申蠕(桓公六年)
4.5 王師伐虢(桓公十年)
4.6 虞叔伐虞公(桓公十年)
4.7 楚屈瑕敗蒲騷(桓公十一年)楚伐絞(桓公十二年)屈瑕大敗(桓公十三年)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五
5.1 祭仲立厲公(桓公十一年)祭仲殺雍糾(桓公十五年)高渠彌殺昭公(桓公十七年)齊人殺子宜(桓公十八年)楚殺子南(襄公二十二年)
5.2 盜殺伋壽(桓公十六年)衛侯放公子黔牟(庄公六年)
5.3 魯及齊師戰於奚(桓公十七年)
5.4 桓公與文姜如齊(桓公十八年)
5.5 辛伯諫周公黑肩(桓公十八年)
5.6 楚武王心盪(庄公四年)
5.7 鄧三甥請殺楚文王(庄公六年)
5.8 庄公圍鄘(庄公八年)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六
6.1 齊侯見豕(庄公八年)蛇斗於鄭(庄公十四年)神降於莘(庄公三十二年)卜偃童謠(僖公五年)狐突遇申生(僖公十年)城鄫有夜登邱(僖公十六年)柩有聲如牛(僖公三十二年)蛇出泉宮(文公十六年)魏顆見老人(宣公十五年)鳥鳴亳社(襄公三十年)鄭伯有(昭公七年)石言於晉(昭公八年)當壁而拜(昭公十三年)鄭龍斗(昭公十九年)玉化為石(昭公二十四年)鸜鵒來巢(昭公二十五年)龍見於絳(昭公二十九年)
6.2 齊公孫無知弒襄公(庄公八年)
6.3 齊桓公人齊(庄公幾年)
6.4 齊魯戰長勺(庄公十年)士薦諫晉侯伐虢(庄公二十七年)
6.5 禹湯罪已桀紂罪人(庄公十一年)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七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八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九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一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二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三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四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五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六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七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八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九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一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二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三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四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五
原跋
后記
1.1 鄭庄公共叔段(隱公元年)
1.2 潁考叔還武姜(隱公元年)
1.3 周鄭交惡(隱公三年)
1.4 宋穆公立殤公(隱公三年)
1.5 衛州吁(隱公三年)
1.6 藏僖伯諫觀魚(隱公五年)
1.7 鄭敗燕(隱公五年)鄭敗北戎(隱公九年)楚敗鄧(桓公九年)商密降秦(僖公二十五年)鄭敗宋(成公十六年)楚滅舒庸(成公十七年)楚敗吳滅舒鳩(襄公二十五年)晉滅肥(昭公十二年)晉滅陸渾(昭公十七年)吳敗楚取余皇(昭公十七年)
吳敗胡沈陳三國(昭公二十三年)越敗吳於檇李(定公十四年)
越敗吳於笠澤(哀公十七年)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
2.1 隱公問羽數於眾仲(隱公五年)
2.2 隱公辭宋使(隱公五年)
2.3 鄭伯侵陳大獲(隱公六年)
2.4 鄭伯朝桓王(隱公六年)鄭伯請釋太山之祀(隱公八年)虢公作卿士於周(隱公八年)鄭伯以齊人朝王(隱公八年)鄭伯以王命討宋(隱公九年)羽父會鄭伯伐宋(隱公十年)蔡人衛人鄘人不會王命(隱公十年)王與鄭人蘇忿生田(隱公十一年)鄭伯以壁假許田(桓公元年)王伐鄭(桓公五年)
2.5 陳五父如鄭涖盟歃如忘(隱公七年)曹太子朝魯樂奏而嘆(桓公九年)晉侯受玉惰(僖公十一年)齊君語偷(文公十七年)公孫歸父言魯樂(宣公十四年)趙同不敬(宣公十五年)晉侯見魯侯不敬(成公四年)鄭伯授玉視流而行速(成公六年)邰錡將事不敬(成公十三年)成子受脤不敬(成公十三年)苦成叔傲(成公十四年)衛孫文子聘魯無悛容(襄公七年)齊高厚相太子會諸侯皆不敬(襄公十年)齊侯衛侯不敬(襄公二十一年)蔡侯享於鄭不敬(襄公二十八年)穆叔見孟孝伯語趙孟語偷(襄公三十一年)趙孟對劉定公以吾儕偷食朝不謀夕(昭公元年)單子視下言徐(昭公十一年)宋公與叔孫昭子語相位(昭公二十五年)
魏獻子南面(昭公三十二年)邾子執玉高魯受玉卑(定公十五年)
2.6 隱公問族於眾仲(隱公八年)
東棻先生左5(博議卷之三)
3.1 滕薛爭長(隱公十一年)
3.2 潁考叔爭車(隱公十一年)
3.3 齊魯鄭人許(隱公十一年)
3.4 息侯伐鄭(隱公十一年)
3.5 羽父弒隱公(隱公十一年)
3.6 臧哀伯諫納郜鼎(桓公二年:
3.7 晉穆侯命二子名及晉封曲沃(桓公二年)曲沃庄伯伐翼(隱公五年)王伐曲沃(隱公五年)曲沃武公伐翼(桓公三年)曲沃伯殺小子侯(桓公七年)王命曲沃伯為晉侯(庄公十六年)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四
4.1 楚侵隨(桓公六年)楚敗隨(桓公八年)
4.2 魯為班后鄭(桓公六年)齊衛鄭戰於郎(桓公十年)
4.3 鄭太子忽辭昏(桓公六年)鄭昭公之敗北戎昭公奔衛(桓公十一年)
4.4 桓公問名於申蠕(桓公六年)
4.5 王師伐虢(桓公十年)
4.6 虞叔伐虞公(桓公十年)
4.7 楚屈瑕敗蒲騷(桓公十一年)楚伐絞(桓公十二年)屈瑕大敗(桓公十三年)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五
5.1 祭仲立厲公(桓公十一年)祭仲殺雍糾(桓公十五年)高渠彌殺昭公(桓公十七年)齊人殺子宜(桓公十八年)楚殺子南(襄公二十二年)
5.2 盜殺伋壽(桓公十六年)衛侯放公子黔牟(庄公六年)
5.3 魯及齊師戰於奚(桓公十七年)
5.4 桓公與文姜如齊(桓公十八年)
5.5 辛伯諫周公黑肩(桓公十八年)
5.6 楚武王心盪(庄公四年)
5.7 鄧三甥請殺楚文王(庄公六年)
5.8 庄公圍鄘(庄公八年)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六
6.1 齊侯見豕(庄公八年)蛇斗於鄭(庄公十四年)神降於莘(庄公三十二年)卜偃童謠(僖公五年)狐突遇申生(僖公十年)城鄫有夜登邱(僖公十六年)柩有聲如牛(僖公三十二年)蛇出泉宮(文公十六年)魏顆見老人(宣公十五年)鳥鳴亳社(襄公三十年)鄭伯有(昭公七年)石言於晉(昭公八年)當壁而拜(昭公十三年)鄭龍斗(昭公十九年)玉化為石(昭公二十四年)鸜鵒來巢(昭公二十五年)龍見於絳(昭公二十九年)
6.2 齊公孫無知弒襄公(庄公八年)
6.3 齊桓公人齊(庄公幾年)
6.4 齊魯戰長勺(庄公十年)士薦諫晉侯伐虢(庄公二十七年)
6.5 禹湯罪已桀紂罪人(庄公十一年)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七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八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九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一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二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三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四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五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六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七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八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十九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一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二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三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四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之二十五
原跋
后記
序
甲:南宋呂祖謙有個故事你想必記得?
乙:呂祖謙是東萊先生,哲學家,史學家。你說的是什麽故事?
甲:他結婚後一個月不出門,大家都笑他。蜜月過了,他出來見朋友.拿出一卷紙,原來是在新婚中讀《左傳》,寫下一系列文章,評論春秋時代一些人物和事件.以後結成集子名為《東萊博議》。
乙:這位先生真了不起。一面對著新夫人,一面讀《左傳》,還作文章。除非夫人也是書呆子,她怎麽能容忍?
甲:閨房之事不必談.故事真假也不必辯,我想和你淡談這部書。明末清初王船山,王夫之,著《讀通鑒論》仿佛續作而蓋過前書。但作為文章范本。呂氏的《博議》越來越流行。直到民囝初期這書還有人傳習,只不過誰也不提。表面上大家念《古文觀止》,暗地里學作文章的人傳授背誦《東萊博議》。你說為什麽?
乙:那還不簡單?這是策論和八股文章的模范。我幼時讀過一些篇,後來看到報上有些通電、社論、論文都有《博議》氣。《史記》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太高了,學不上手,還是暗巾學《博議》,不過都不明說,因為這書是初學作策論最便於模仿的,檔次不高,不能當旗號,只能師徒私下傳授。
甲:這書文章不長,能啟發思路.便於模仿。第一篇論《左傳》中第一篇記事《鄭伯克段於鄢》。以此為題,怎麽作文?東萊先生開口便說:「釣者負魚,魚何負於釣?獵者負獸,獸何負於獵?庄公負叔段,叔段何負於庄公?」口頭一念就知道是八股文和策論筆調。有氣派,好像很有說服力。釣魚的人對不起魚,魚有什麽對不起釣魚的人?打獵的人對不起獸,獸有什麽對不起打獵的人?鄭庄公對不起共叔段,他弟弟共叔段有什麽對不起他?文章真好!
乙:這種比喻法、排比法、對偶法是漢文中的傳統體裁,從先秦諸子就開始了,不知不覺沁八讀書人心睥,「習慣成自然」了。不多年前的「東風吹,戰鼓擂」,「大樹特樹」,「橫掃一切」等等不是一脈流傳今勝昔嗎?
甲:不僅文風.在內容方面,《博議》也有獨到之處。它不是翻案文章.義是翻案文章。篇篇乍看與眾不同.細看又不出范圍,仍是已有的現成結論。不是八股.勝似八股。我幼時承老師看重.給我一本《博議》,讓我抄下自己念.一句解釋也不說。有一篇開始就說:「共患易.共利難」接著舉例排比證明《左傳》結論.卻不明講。我立即套用.在老師出題作文時仿效,得到一一個圈。學韓、柳、歐、蘇哪有這麽快?
乙:原來你是這樣得到秘密傳授「心法」學作文的,怪不得有一股八股策論氣。好像孫悟空得到師傅秘密傳授也脫不了猴子氣,只能學翻不雅觀的跟斗雲。只要能翻出十萬八千里,管他屁股朝天不朝天。真有你的。
甲:說實話,我還真沒有學到《博議》的精華。學得好的能作出一大篇精彩的文章,處處是驚人之筆.處處義合乎題意,更重要的是能說得頭頭是道。要說黑.那就是烏雲一片。要說白,那就是白雪無垠。怎麽說怎麽有理,還有氣勢。可惜我太笨,辜負了老師的無言傳授。
乙:你夠聰明了。從前各報都自有社論,各自制作和傳播輿論,不少報館主筆恐怕都暗中學過《東萊博議》。
甲:呂祖謙的名氣不在《博議》而是留在他主辦的「鵝湖之會」上。他把互相對立的朱熹和陸九淵都請到江西的鵝湖寺開學術討論會,據說是想調和兩家而未成。我看雙方兩位大儒都照顧他的面子到會辯論,各講各的,這就是他的成功。
乙:別淡了。「天機不可泄漏。」談八股策論秘訣,雖是過去的事,也可能觸犯天上神仙,貽害世間後學。我們何必逞能談這冷書?
乙:呂祖謙是東萊先生,哲學家,史學家。你說的是什麽故事?
甲:他結婚後一個月不出門,大家都笑他。蜜月過了,他出來見朋友.拿出一卷紙,原來是在新婚中讀《左傳》,寫下一系列文章,評論春秋時代一些人物和事件.以後結成集子名為《東萊博議》。
乙:這位先生真了不起。一面對著新夫人,一面讀《左傳》,還作文章。除非夫人也是書呆子,她怎麽能容忍?
甲:閨房之事不必談.故事真假也不必辯,我想和你淡談這部書。明末清初王船山,王夫之,著《讀通鑒論》仿佛續作而蓋過前書。但作為文章范本。呂氏的《博議》越來越流行。直到民囝初期這書還有人傳習,只不過誰也不提。表面上大家念《古文觀止》,暗地里學作文章的人傳授背誦《東萊博議》。你說為什麽?
乙:那還不簡單?這是策論和八股文章的模范。我幼時讀過一些篇,後來看到報上有些通電、社論、論文都有《博議》氣。《史記》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太高了,學不上手,還是暗巾學《博議》,不過都不明說,因為這書是初學作策論最便於模仿的,檔次不高,不能當旗號,只能師徒私下傳授。
甲:這書文章不長,能啟發思路.便於模仿。第一篇論《左傳》中第一篇記事《鄭伯克段於鄢》。以此為題,怎麽作文?東萊先生開口便說:「釣者負魚,魚何負於釣?獵者負獸,獸何負於獵?庄公負叔段,叔段何負於庄公?」口頭一念就知道是八股文和策論筆調。有氣派,好像很有說服力。釣魚的人對不起魚,魚有什麽對不起釣魚的人?打獵的人對不起獸,獸有什麽對不起打獵的人?鄭庄公對不起共叔段,他弟弟共叔段有什麽對不起他?文章真好!
乙:這種比喻法、排比法、對偶法是漢文中的傳統體裁,從先秦諸子就開始了,不知不覺沁八讀書人心睥,「習慣成自然」了。不多年前的「東風吹,戰鼓擂」,「大樹特樹」,「橫掃一切」等等不是一脈流傳今勝昔嗎?
甲:不僅文風.在內容方面,《博議》也有獨到之處。它不是翻案文章.義是翻案文章。篇篇乍看與眾不同.細看又不出范圍,仍是已有的現成結論。不是八股.勝似八股。我幼時承老師看重.給我一本《博議》,讓我抄下自己念.一句解釋也不說。有一篇開始就說:「共患易.共利難」接著舉例排比證明《左傳》結論.卻不明講。我立即套用.在老師出題作文時仿效,得到一一個圈。學韓、柳、歐、蘇哪有這麽快?
乙:原來你是這樣得到秘密傳授「心法」學作文的,怪不得有一股八股策論氣。好像孫悟空得到師傅秘密傳授也脫不了猴子氣,只能學翻不雅觀的跟斗雲。只要能翻出十萬八千里,管他屁股朝天不朝天。真有你的。
甲:說實話,我還真沒有學到《博議》的精華。學得好的能作出一大篇精彩的文章,處處是驚人之筆.處處義合乎題意,更重要的是能說得頭頭是道。要說黑.那就是烏雲一片。要說白,那就是白雪無垠。怎麽說怎麽有理,還有氣勢。可惜我太笨,辜負了老師的無言傳授。
乙:你夠聰明了。從前各報都自有社論,各自制作和傳播輿論,不少報館主筆恐怕都暗中學過《東萊博議》。
甲:呂祖謙的名氣不在《博議》而是留在他主辦的「鵝湖之會」上。他把互相對立的朱熹和陸九淵都請到江西的鵝湖寺開學術討論會,據說是想調和兩家而未成。我看雙方兩位大儒都照顧他的面子到會辯論,各講各的,這就是他的成功。
乙:別淡了。「天機不可泄漏。」談八股策論秘訣,雖是過去的事,也可能觸犯天上神仙,貽害世間後學。我們何必逞能談這冷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