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社會學的角度,對與我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城市環境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對發生在城市內各種典型的環境污染事件的調查和對各類行動者在不同環境空間的環境行為的分析,來解讀轉型期我國城市的環境問題,並對緩解城市環境問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學途徑進行探討。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結論和觀點,為我國環境社會學領域的研究增添了新視角、新知識和新內容,由此也凸顯了其學術創新的特點及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書中將對特大城市環境問題開展實證研究的單位確定為「城區」,就方法論而言非常重要,也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創新之處。
目錄
第一章 轉型期的中國城市環境問題:環境社會學的新課題
第一節 社會轉型與城市生態環境面臨的新問題
第二節 社會學視閾中環境問題:國內外研究新進展
第三節 城市環境問題:環境社會學本土化研究的新空間
第二章 行動者及其環境行為:環境社會學的新視角
第一節 理性選擇與社會空間:理論分析的基礎
第二節 行動者、空間與環境行為:一種新的分析框架
第三節 研究個案的選擇與研究的路徑和方法
第三章 個人行動者:同為污染者與受害者
第一節 經濟的發展與居民生活方式的變遷
第二節 居民的環境意識:環境問題的新思考
第三節 生活者致害者化:城市新污染源的產生
第四節 作為受害者的居民:「維權」行動及其環境後果
第四章 企業法人行動者:環境成本轉移和環境問題外溢
第一節 產業結構的變化與都市環境污染
第二節 企業污染的治理:在被動與主動之間
第三節 內部成本外部化:企業收益與社會成本的博弈
第四節 「先污染,後治理」:有限的合理性
第五章 政府法人行動者:環境管理的績效與局限
第一節 政府的環保權能與環境績效
第二節 制度的局限性:環境政策失靈
第三節 公共性與自利性:雙重角色與目標的選擇困頓
第六章 空間、理性行為與城市環境問題:機制與成因分析
第一節 環境行為與環境問題:形成機制的探討
第二節 理性的困境:環境問題的社會原因
第七章 理性與空間的重構:生態城市建設對策的一點思考
第一節 「生態行動者」的塑造:理論形態與實踐選擇
第二節 生態社區及其環保社會力的建構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節 社會轉型與城市生態環境面臨的新問題
第二節 社會學視閾中環境問題:國內外研究新進展
第三節 城市環境問題:環境社會學本土化研究的新空間
第二章 行動者及其環境行為:環境社會學的新視角
第一節 理性選擇與社會空間:理論分析的基礎
第二節 行動者、空間與環境行為:一種新的分析框架
第三節 研究個案的選擇與研究的路徑和方法
第三章 個人行動者:同為污染者與受害者
第一節 經濟的發展與居民生活方式的變遷
第二節 居民的環境意識:環境問題的新思考
第三節 生活者致害者化:城市新污染源的產生
第四節 作為受害者的居民:「維權」行動及其環境後果
第四章 企業法人行動者:環境成本轉移和環境問題外溢
第一節 產業結構的變化與都市環境污染
第二節 企業污染的治理:在被動與主動之間
第三節 內部成本外部化:企業收益與社會成本的博弈
第四節 「先污染,後治理」:有限的合理性
第五章 政府法人行動者:環境管理的績效與局限
第一節 政府的環保權能與環境績效
第二節 制度的局限性:環境政策失靈
第三節 公共性與自利性:雙重角色與目標的選擇困頓
第六章 空間、理性行為與城市環境問題:機制與成因分析
第一節 環境行為與環境問題:形成機制的探討
第二節 理性的困境:環境問題的社會原因
第七章 理性與空間的重構:生態城市建設對策的一點思考
第一節 「生態行動者」的塑造:理論形態與實踐選擇
第二節 生態社區及其環保社會力的建構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在王芳的博士畢業論文得以通過時,答辯委員們一致認為這是一部優秀的環境社會學專著,並建議出版。此后,王芳博士又對論文的文稿進行了全面的加工與修飾,希望以更悅人的面貌問世。同時,她還請我寫序。作為指導教師,為自己的學生作序,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於是我欣然答應了她的請求。然而必須說明的是,我在這里所作的評述——如果算得上是評述的話,也只是近乎外行的一種看法而已。因此,真正的評估,還有待於著作出版后來自同行大家的指點。
外行一說,並非是我的過謙。王芳博士來上海大學深造之前,就已經是一位治學嚴謹、頗有成就的青年學者。她以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的身份投到我的門下,我也就將這種特殊的師生關系視為校際的學術交流與學者之間的對話。而所謂的指導,大概僅限於我的研究經驗和研究方法。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與自然之間原本就因人口的增長而緊張的關系日趨惡化,乃至今天的地球滿目瘡痍,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然而在此事實面前,存在着兩種基本的價值判斷,第一種是人類對於自然的臣服,基於對人類遭受自然懲罰的經驗認識,持有這一價值判斷的人們認為人類的無限貪欲將以毀滅自然為起點,一步步地逼近自身的滅亡。第二種則與此相反,出於對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的崇拜,他們提倡對於自然的征服。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上述兩種價值判斷已成為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之間的較量。在這個時候,王芳博士提出的問題無疑具有世界性的意義。
當然,人類對於自己生存環境的探索由來已久,即使是在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環境學研究也已有上百年歷史。但將自然環境與社會結構結合起來的環境社會學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而將城市環境、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等多個變量加以聯系的考察為數更少。因此,王芳博士的這一著作可以說是開拓了環境問題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正處於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環境問題日益凸現。鑒於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歷史經驗,有人認為這是無法逾越的必經階段。因此目前能夠采取的措施只能在兩個維度上展開,即一方面盡可能地降低犧牲環境的代價;另一方面是壓縮從污染到治理的時間,從而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相對平衡。在此過程中,政策對於企業行為的控制和政府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成為兩大關注點。可是,就在環保政策逐步完善、政府投入不斷加大的條件下,王芳博士注意到城市環境的惡化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更加嚴重。於是,她就在對這一悖論的思索中提出了觀察城市環境問題的新視角,即從人們的空間意識和環境行為出發來認識環境問題的根源及其解決途徑。
……
外行一說,並非是我的過謙。王芳博士來上海大學深造之前,就已經是一位治學嚴謹、頗有成就的青年學者。她以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的身份投到我的門下,我也就將這種特殊的師生關系視為校際的學術交流與學者之間的對話。而所謂的指導,大概僅限於我的研究經驗和研究方法。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與自然之間原本就因人口的增長而緊張的關系日趨惡化,乃至今天的地球滿目瘡痍,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然而在此事實面前,存在着兩種基本的價值判斷,第一種是人類對於自然的臣服,基於對人類遭受自然懲罰的經驗認識,持有這一價值判斷的人們認為人類的無限貪欲將以毀滅自然為起點,一步步地逼近自身的滅亡。第二種則與此相反,出於對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的崇拜,他們提倡對於自然的征服。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上述兩種價值判斷已成為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之間的較量。在這個時候,王芳博士提出的問題無疑具有世界性的意義。
當然,人類對於自己生存環境的探索由來已久,即使是在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環境學研究也已有上百年歷史。但將自然環境與社會結構結合起來的環境社會學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而將城市環境、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等多個變量加以聯系的考察為數更少。因此,王芳博士的這一著作可以說是開拓了環境問題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正處於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環境問題日益凸現。鑒於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歷史經驗,有人認為這是無法逾越的必經階段。因此目前能夠采取的措施只能在兩個維度上展開,即一方面盡可能地降低犧牲環境的代價;另一方面是壓縮從污染到治理的時間,從而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相對平衡。在此過程中,政策對於企業行為的控制和政府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成為兩大關注點。可是,就在環保政策逐步完善、政府投入不斷加大的條件下,王芳博士注意到城市環境的惡化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更加嚴重。於是,她就在對這一悖論的思索中提出了觀察城市環境問題的新視角,即從人們的空間意識和環境行為出發來認識環境問題的根源及其解決途徑。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