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一已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

追尋一已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蒲慕州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2544419
  • ISBN13:9787532544417
  • 裝訂:平裝 / 29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宗教史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在設法了解一個宗教傳統中人們的生活與宗教的關系。

本書運用大量的文獻、考古材料,並結合西方宗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漢代及其以前的中國民間信仰的狀況進行細致的分梳和辨析,追溯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發展的大勢,從人外力量的性質、感應式的宇宙觀等方面來看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的特點。並提出從官方、知識分子、民間三方面解讀古代宗教現象的方法,為更準確地理解佛教、道教形成之前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狀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錄

修訂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章 引論
(一)問題與理論基礎
(二)宗教與人外力量
(三)民間信仰之定義
(四)資料之運用
第二章 殷商及西周時代之宗教信仰
(一)史前時代
(二)商代之宗教信仰
(1)考古證據
(2)文獻證據
(三)周代之宗教信仰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代之民間信仰
(一)妖、怪
(二)佔卜
(三)祝詛、巫術
(四)鬼神
(1)性質與作為
(2)面貌與形象
(3)與人之關系
(五)魂魄、鬼神與死後世界之關系
第四章 《日書》與《山海經》所見戰國末年之民間信仰
(一)《日書》中之鬼神世界
(二)《日書》所呈現之世界觀
(三)《日書》使用者之社會階層與文化背景
(四)《山海經》所顯現之信仰形態
(1)神明之形象
(2)神明之性質和能力
(五)《山海經》與《日書》之關系
第五章 秦漢帝國之官方宗教形態
(一)秦帝國官方宗教之形成
(二)漢代官方宗教祭典之建立與民間信仰之混合
(三)個人因素與官方祭祀之關系
(四)官方祭祀與民間信仰之分際
第六章 漢代之信仰生活
(一)與自然秩序有關之信仰活動
(1)歲首
(2)正月上丁
(3)二月祠太社
(4)三月上巳
(5)六月夏至
(6)六月伏日
(7)八月祭太社
(8)十一月冬至
(9)十二月大儺
(10)臘
(11)其他與農業有關之信仰活動
(二)與生命循環有關之信仰活動
(1)生子
(2)婚姻
(3)疾病與醫療
(4)喪葬
(三)與日常生活有關之信仰活動
(1)食
(2)衣
(3)住
(4)行
(四)地方性之習俗和信仰
(五)怪祥和符兆之觀念
第七章 神靈與死後世界
(一)神仙思想與靈魂觀念
(二)死後世界觀之進一步發展
(1)墓葬形式之演進
(2)死後世界觀之轉變與發展
(3)死後世界中之生活
第八章 漢代知識分子與民間信仰
(一)漢代之文字能力與平民
(二)漢代知識分子在民間信仰中之角色
(1)批評者
(2)改革者
(3)參與者
(三)結語
第九章 結論
(一)中國古代宗教之發展軌跡
(二)中國古代民間信仰之特質
(1)人外力量之性質
(2)感應式之宇宙觀
(3)死亡與死後世界
(4)人之神化
(三)余論
參考書目
索引
 

本書自1995年問世以來,已絕版多時,此次修訂再版,除了增加一些新的資料及書目外,全書面貌基本上與第一版無大差別。這不是說本書沒有可以大幅修改或重寫之處,但大幅修改不如另寫新書,因而不做此想。由于此書內容仍有可參考之處,承麥田出版公司涂玉雲女士熱情邀約再版,在此針對一些個別問題稍做說明。本書在初稿階段同時以英文進行撰寫,結果中文版先出,英文版則至1998年始由紐約大學出版。英文版之基本資料與中文版相同,當然遣詞用句有英文語法之特色及行文之邏輯,且在寫作時中英文兩本文稿反復修訂,故很難說英文是中文稿之翻譯,或者反之。但畢竟英文版後出,個別細節上有較多機會修正,錯誤亦稍少。如今中文版修訂,新增材料,改訂錯誤,應該又比英文版稍佳。不過,全書論點基本仍其舊。中文版出版至今八年,似乎尚未見到書評,英文版出版五年,在前三年間至少有七則,此亦為一相當耐人尋味之現象。現在就根據這些書評來對本書做一批判。書評中肯定的部分不必多說,但批評之處應該特別注意︰Falkenhausen教授的批評,主要的意見有三點︰第一,本書忽略了祖先崇拜在信仰中的地位;第二,本書缺乏對宗教專業人士的討論,這些人包括星象卜史巫醫等,又可通稱方術士;第三,本書以文獻資料為主,較少利用考古資料來做比較大膽的觀察。MartinKern教授的批評與上面第二點相似,認為本書應該對一些與方術相關的問題多作討論。有關Falkenhausen教授所提的幾點,第一,我在本書中所著重的是古代民間的信仰生活,祖先崇拜自然為其中的一部分,我雖然沒有在這方面多著墨,但亦非沒有提及,第六章即為一例。第二,有關方士及方術的討論,本書的確沒有專門加以討論,而是散在各章之中。如果讀者有興趣,可參考李零先生的兩本著作。第三,考古資料的運用,實為本書之重點,第二章及第七章中均大量運用考古材料。不過我猜Falkenhausen教授的批評可能是針對先秦時代而言。好在他自己已有一文,讀者可以參考�。至于個別觀點的不夠深人犀利,本書的確可能不足,如Bujard的評論,即認為本書未能提供一個有關民間信仰的綜述,是否如此,只有請讀者自行判斷了。

在這些批評之外,尚有一些比較重要而值得補充討論的問題。首先是本書的書名︰《追尋一己之福》。對這書名可能會有的疑問是,在中國古代,如果說人們所有的信仰活動都是為了“追尋一己之福”,是否會落人一種假設之中,即人所有的活動是根據理性選擇,而沒有非理性的部分?又或者說,追尋一己之福不見得是人們信仰生活的目的,因為人有可能會自求殘害,而人的心理活動是復雜多變的。我的想法是,追尋一己之福,不見得必然是一種理性選擇的作為,人在遂行所有各種方法以求一己之福的時候,有可能是采取非常不理性(或者至少是由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來不理性)的途徑。而我們也都知道,以自殘自虐為樂也是某些人的行為方式。最後,我只能說,以“追求一己之福”為書名,是為了要凸顯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的一項特色,即在相當程度之內,一般人在日常生活的信仰活動中主要關注的是一己(包括個人或家族)之福,而人對于得到此一己之福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各種方術和祠祀祝禱。至于個人道德行為與此一己之福之間,並沒有一個明確而固定的對應關系,這恐怕是討論所謂的民間信仰時最值得注意的問題。本書只能說在此問題上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更深入的討論則有待來日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