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討論語篇的餃接手段的。餃接手段作為語篇的粘合劑,在加強語篇性方面非常重要。漢語和英語都采用餃接手段,但是有所不同。本書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本書也是討論英漢互譯的。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漢譯英,介紹中國文學,還是英譯漢,引入外國文化,規模都比以前大得多。講解翻譯方法、評論翻譯質量、介紹翻譯理論的書籍文章也大量涌現。本書則從餃接手段入手,研究翻譯涉及的理解和表達問題;又從翻譯的角度,探討餃接手段的功能。本書主要討論八種語篇餃接手段,即指代、省略、重復、連接、標點、詞義、語序和鈞律。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概論
1.1 語篇銜接手段的研究
1.2 研究意義
1.3 漢語和英語的語篇銜接手段
1.4 譯例
1.5 本書的結構
第二章 指代
2.1 漢語和英語的指代
2.2 指代和漢譯英
2.3 指代和英譯漢
2.4 小結
第三章 省略
3.1 漢語和英語的省略
3.2 省略和漢譯英
3.3 省略和英譯漢
3.4 小結
第四章 重復
4.1 漢語和英語的重復
4.2 重復和漢譯英
4.3 重復和英譯漢
4.4 小結
第五章 連接
5.1 漢語和英語的連接
5.2 連接和漢譯英
5.3 連接和英譯漢
5.4 小結
第六章 標點
6.1 漢語和英語的標點:逗號
6.2 標點和漢譯英
6.3 標點和英譯漢
6.4 小結
第七章 詞義
7.1 漢語和英語的詞義銜接手段
7.2 詞義和漢譯英
7.3 詞義和英譯漢
7.4 小結
第八章 語序
8.1 漢語和英語的語序
8.2 語序和漢譯英
8.3 語序和英譯漢
8.4 小結
第九章 韻律
9.1 漢語和英語的韻律
9.2 韻律和漢譯英
9.3 韻律和英譯漢
9.4 小結
第十章 結語
10.1 語篇和銜接
10.2 形合和意合
10.3 理解和翻譯
10.4 語篇和教學
10.5 其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一章 概論
1.1 語篇銜接手段的研究
1.2 研究意義
1.3 漢語和英語的語篇銜接手段
1.4 譯例
1.5 本書的結構
第二章 指代
2.1 漢語和英語的指代
2.2 指代和漢譯英
2.3 指代和英譯漢
2.4 小結
第三章 省略
3.1 漢語和英語的省略
3.2 省略和漢譯英
3.3 省略和英譯漢
3.4 小結
第四章 重復
4.1 漢語和英語的重復
4.2 重復和漢譯英
4.3 重復和英譯漢
4.4 小結
第五章 連接
5.1 漢語和英語的連接
5.2 連接和漢譯英
5.3 連接和英譯漢
5.4 小結
第六章 標點
6.1 漢語和英語的標點:逗號
6.2 標點和漢譯英
6.3 標點和英譯漢
6.4 小結
第七章 詞義
7.1 漢語和英語的詞義銜接手段
7.2 詞義和漢譯英
7.3 詞義和英譯漢
7.4 小結
第八章 語序
8.1 漢語和英語的語序
8.2 語序和漢譯英
8.3 語序和英譯漢
8.4 小結
第九章 韻律
9.1 漢語和英語的韻律
9.2 韻律和漢譯英
9.3 韻律和英譯漢
9.4 小結
第十章 結語
10.1 語篇和銜接
10.2 形合和意合
10.3 理解和翻譯
10.4 語篇和教學
10.5 其他問題
參考文獻
序
在美國讀書期間,開始注意漢語句子之間的關系。博士論文《漢語詞序的功能》(Hu 1991),試圖從語法、語義和語篇三方面討論漢語句子內部的詞序。畢業后,長期從事漢語和語言學的教學,不時有一些體會,陸續寫了一些文章,「討論語篇和翻譯問題」(Beaugrande and Hu
1989)、「語序的語篇功能」(胡明亮1991)、「連接詞語的語篇功能與教學」(胡明亮1997)、「逗號的理解、運用和翻譯」(胡明亮2001b)、「代詞的銜接與翻譯」(胡明亮2002c),等等。同時,也曾在漢英論壇寫了《讀書評譯》的系列短文,針對具體譯例,加以評論。
2002年回國后,繼續搜集資料,進一步研究。經過擴大、充實,形成規模,於是就有出書的打算。
本書是討論語篇的銜接手段的。銜接手段作為語篇的粘合劑,在加強語篇性方面非常重要。漢語和英語都采用銜接手段,但是有所不同。本書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本書也是討論英漢互譯的。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漢譯英,介紹中國文學,還是英譯漢,弓l入外國文化,規模都比以前大得多。講解翻譯方法、評論翻譯質量、介紹翻譯理論的書籍文章也大量涌現。本書則從銜接手段入手,研究翻譯涉及的理解和表達問題;又從翻譯的角度,探討銜接手段的功能。
作者特別感謝佛羅里達大學屈承熹教授多年的栽培,不論是我攻讀博士學位,還是從事漢語教學,屈承熹教授都給予我耐心的指導和熱情的幫助。我也非常感謝佛羅里達大學語言學系的Robert de Beaugrande教授、Jean Casagrande教授、Williamsullivan教授、Haig Der Houssikian教授,以及南卡羅來納大學語言學系的Richard Gunter教授、Bruce Pearson教授、Doro-thy Disterheft教授、Michael Montgomery教授等。這些老師的教誨,使我終生受益。
在美國從事教學和研究期間,也受薊各大學同事的支持和幫助。康州學院的Amy Dooling教授對我的翻譯和寫作提出過寶貴意見,金德華先生也曾對我的文章提出非常有益的建議。
本書一些章節的內容,曾在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和國際漢英對比研討會宣讀,得到國內外專家和學者的評論和建議,在此一並表示感謝。最后,我也要感謝語言文字學專家汪啟明同志和有關編輯,通過他們的辛勤勞動,這本書才得以早日問世。
2002年回國后,繼續搜集資料,進一步研究。經過擴大、充實,形成規模,於是就有出書的打算。
本書是討論語篇的銜接手段的。銜接手段作為語篇的粘合劑,在加強語篇性方面非常重要。漢語和英語都采用銜接手段,但是有所不同。本書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本書也是討論英漢互譯的。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漢譯英,介紹中國文學,還是英譯漢,弓l入外國文化,規模都比以前大得多。講解翻譯方法、評論翻譯質量、介紹翻譯理論的書籍文章也大量涌現。本書則從銜接手段入手,研究翻譯涉及的理解和表達問題;又從翻譯的角度,探討銜接手段的功能。
作者特別感謝佛羅里達大學屈承熹教授多年的栽培,不論是我攻讀博士學位,還是從事漢語教學,屈承熹教授都給予我耐心的指導和熱情的幫助。我也非常感謝佛羅里達大學語言學系的Robert de Beaugrande教授、Jean Casagrande教授、Williamsullivan教授、Haig Der Houssikian教授,以及南卡羅來納大學語言學系的Richard Gunter教授、Bruce Pearson教授、Doro-thy Disterheft教授、Michael Montgomery教授等。這些老師的教誨,使我終生受益。
在美國從事教學和研究期間,也受薊各大學同事的支持和幫助。康州學院的Amy Dooling教授對我的翻譯和寫作提出過寶貴意見,金德華先生也曾對我的文章提出非常有益的建議。
本書一些章節的內容,曾在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和國際漢英對比研討會宣讀,得到國內外專家和學者的評論和建議,在此一並表示感謝。最后,我也要感謝語言文字學專家汪啟明同志和有關編輯,通過他們的辛勤勞動,這本書才得以早日問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