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的功能本來只是作為拂暑的工具,然而,一旦有名家在其上創作了書畫,或進而配上高手的雕骨,其價值就遠不只于拂暑了,竟成了其他文化的載體,這恐怕是扇子的發明者始料未及的,正如吳冠中先生為扇藝大展題詞所說︰“扇子送涼,不意成藝。”
中國折扇的品類眾多,有著深刻的文化底蘊,使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折扇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故又有“懷袖雅物”之別號。折扇由扇面和扇骨構成。扇面以其本身材料、加工和裝飾來分,有紙扇面和絹扇面兩大類。紙扇面可分成素紙扇面、色紙扇面、發箋扇面、金(銀)扇面、泥命(銀)扇面和集錦扇面等小類;絹扇面可分為素絹、金(銀)絹和色絹三類。扇面雖是書畫載體,但也因其制作精細之不同、風格之差異,各有不同的藝術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蘇州舒蓮記扇莊在挖掘古人制作扇面工藝的基礎上,開發制作的清明箋、日月金箋、梅花金、大赤金、鏡面箋等傳統扇面,既有欣賞價值又有收藏價值。扇面書畫則主要依據作品年代早晚、作者名頭大小、藝術水準高低及品相好壞來評定其價值。明代的扇面書畫已屬鳳毛麟角,即使出自不知名的書畫家之手,也是相當珍貴的。清代與近現代作品既要分辨是否名家所作,更要看其水平和品相。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的收藏趨勢,凡品相好、書畫精細亮麗的成扇,不管作者名頭多麼小,只要能在名人辭典、書畫家名錄之類的資料中查得到,都會受到藏家歡迎。
本書是一本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為一體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