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近代經濟的歷史結構︰東亞近代經濟形成史(二)

東亞近代經濟的歷史結構︰東亞近代經濟形成史(二)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21世紀初的現今,全世界存在三大經濟圈,分別是以EU(歐盟)為核心的歐洲,以美國為中心的NAFTA(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東亞。其中,東亞是最新崛起而且發展最為顯著的地位。截至目前的經濟史理論,近代之前以西歐為研究對象,現代主要以美國為研究對象。但是,現在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形成了具有重要地位的經濟圈。所以考察東亞近代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和各項條件,成為經濟史研究的重要課題。而且,東亞近代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在很多方面與歐洲和美國不同,所以還需要結合東亞的歷史情況,重新構築經濟史理論本身。本書就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中村哲,1931年生。鹿兒島國際大學附屬地域綜合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京都大學經濟學部教授,福井縣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經營學研究科教授。代表作︰《明治維新的基礎結構——日本資本主義形成的特點》載未來社《奴隸制的理論》,1968年版。《世界資本主義和明治維新》青木書店1978年;比峰出版社(韓國語版)1991。《奴隸制、農奴制理論》東京大學出版會1977年;武漢大學出版社(中文版)1994年;知識出版社(韓國語版)2000年。《近代世界史像的再構建——從東亞的視角出發》青木書店1991年;中文版1994年;韓國語版1991年。《東亞近代史理論的再探討》櫻井書店2000年;中文版2002年;韓國語版2004年。
 

目錄

序 東北經濟的近世與近代(1600—1900)
——共同點與差異
第一章 18世紀朝鮮王朝的經濟體制
——以廣域統合體制的特征為中心
第二章 清末自產鴉片之替代進口鴉片(1850—1906)
第三章 中國近代的經濟增長和中長周期波動
第四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日本帝國主義經濟的變遷
——在世界市場中的位置
第五章 銀與亞洲國際經濟秩序
——以上海為中心的觀察
第六章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都市型出口中小工業的歷史定位
——與傳統經濟發展的關系
第七章 1920—1930年間日本與朝鮮的生活改善運動
第八章 近代東亞經濟中同業團體的作用
第九章 二戰時期日本的技術人員供應
第十章 日本縫紉機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形成
——以創業者人際關系和情報共享體系形成為核心
第十一章 亞洲國際投入產出模型對東亞經濟的分析
作者簡介
 

東北亞經濟的近世與近代(1600—1900)——共同點和差異 中村哲

一、序言

21世紀初的現今,全世界存在三大經濟圈,分別是EU(歐盟)為核心的歐洲,以美國為中心的NAFTA(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東亞。其中,東亞是最新崛起而且發展最為顯著的地區。截至目前的經濟史理論,近代之前以西歐為研究對象,現代主要以美國為研究對象。但是,現在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形成了具有重要地位的經濟圈,所以考察東亞近代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和各項條件,成為經濟史研究的重要課題。而且,東亞近代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在很多方面與歐洲和美國不同,所以還需要結合東亞的歷史情況,重新構築經濟史理論本身。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東亞廣域經濟圈的中心是中國、日本、朝鮮,歷史上東北亞資本主義的形成也早于東南亞國家。以往關于世界資本主義形成史和工業化歷史的研究,都是以西歐尤其是英國為中心,認為是西歐的資本主義和近代工業逐漸波及到全世界。與此不同,本文的基本視角是探尋東北亞資本主義形成的內在條件。筆者並非要否定真正的資本主義起源于英國(世界最初的產業革命)並擴展到全世界,而是從東亞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的現狀出發,旨在探討其特殊性,試圖說明在東北亞尤其是沿海地區形成的資本主義的第三個中心,與此前的西歐和美國的資本主義屬于不同的類型。

我此前也在一些文章中提出過上述觀點,本文將對以往的觀點作進一步的深化,並且盡量補充此前不曾提及的新觀點。

二、小農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一)小農社會的歷史定位

世界上普遍采用的由一對夫婦及其兒女組成的小家庭所進行的小規模農業經營,在原始社會開始扎根並成為農業生產的核心。但是,小農經營開始走向穩定並具有自主性,自主的小農經營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在歷史上出現得還相當晚。15、16世紀的西歐(阿爾卑斯‧比利牛斯山脈以北、不包括地中海沿岸)和東北亞沿海地區形成了最早的小農社會。世界上在資本主義形成之前就出現了小農社會的,只有這兩個地區。而且,資本主義就是以這種小農社會為基礎形成的,這是本文的第一個主要觀點。

以前的經濟理論認為,伴隨著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農民被分解為資本家和領取工資的工人。因此,小農被認為是發展遲緩的、自給自足的前近代時期的殘留,小農的經營和發展未曾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農業與工業不同,它沒有實現資本主義化(資本主義性質的大經營和雇佣工人的形式),農業生產是小農經營的充實和發展,它表現為生產力提高這一形式。資本主義農業發達的英國在世界上屬于例外,英國農業到19世紀後半期以後,資本主義性質的大經營逐漸退居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變為以小農經營為中心。與其說工業的雇佣工人是由現實中的農民階層分解形成的,不如說他們主要是小農經營排斥出來的剩余勞動力。原始社會末期的固定農業形成以後,直到近代工業社會成立之前,雖然都屬于農業社會,但最後也是最發達的農業社會是小農社會,它是誕生資本主義的母胎。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