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東漢張機撰。張機(約150~219年),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一說為南陽涅陽(今湖北省棗縣),或南陽蔡陽(湖北棗陽)人,官至長沙太守,受業于同郡張伯祖。東漢末年,戰亂頻起,疫病流行,以傷寒最為嚴重,其自序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于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本書共10卷,22篇,載方113首。采用條文形式,以三陰三陽為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脈、證、治法、方藥,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卷一為“辨脈法”、“平脈法”;卷二分別為“傷寒例”、“辨濕喝脈證”及“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卷三至卷四為“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下;卷五為辨陽明病、少陽病脈證並治;卷六辨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脈證並治;卷七至卷十為辨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病、汗吐下諸可與不可脈證並治。
該書首先創立了外感“六經”病辨證論治體系,其論治疾病的原則與方法,奠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方劑配伍精當,藥簡力宏,理法方藥具備,被後世譽為“眾方之祖”,奉為“經方”;許多經方至今切實有效,且其應用已不限于傷寒,擴展到中醫內、外婦、兒各個方面。此書對中醫理論與臨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中醫重要的經典著作。
目錄
傷寒論卷第一
辨脈法第一
平脈法第二
傷寒論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
辨 濕�@鮒�謁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傷寒論卷第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傷寒論卷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
傷寒論卷第五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
傷寒論卷第六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辨劂陰病脈正並治第十二
傷寒論卷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傷寒論卷第八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傷寒論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鄭第二十一
傷寒論卷第十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附錄 方劑索引
辨脈法第一
平脈法第二
傷寒論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
辨 濕�@鮒�謁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傷寒論卷第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傷寒論卷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
傷寒論卷第五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
傷寒論卷第六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辨劂陰病脈正並治第十二
傷寒論卷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傷寒論卷第八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傷寒論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鄭第二十一
傷寒論卷第十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附錄 方劑索引
序
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雲︰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
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雲︰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學之。其間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輩,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嘗考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闕于讎校,是使治病之流,舉天下無或知者。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續被其選。以為百病之急,無急于傷寒,今先樣錠張仲景《傷寒》十卷,總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復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請頒行。
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雲︰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學之。其間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輩,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嘗考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闕于讎校,是使治病之流,舉天下無或知者。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續被其選。以為百病之急,無急于傷寒,今先樣錠張仲景《傷寒》十卷,總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復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請頒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