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墨跡一卷,又名《運筆論》、《書譜序》。為孫過庭于唐垂拱三年(六八七年)撰文並書。真跡原藏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後歸故宮博物院,現藏台灣。《書譜》撰文作為書法理論名著收入《書苑精華》、《四庫全書》等叢書集成本。世人將其文字宏麗,議論精粹,理論闡述深廣縱橫的著述和出入規矩,姿態橫生,妙趣無窮的手書真跡,視為雙璧,亦稱雙絕。
孫過庭,字虔禮,出身寒微,幼時「不及學文」,成年「不及從事」,四十歲任地位低的率府事參軍,不久,又遭議讒棄官。遂潛心于書法研究以自慰自遣。惜其「期才而有述」之志未酬,便「狂夭當年」,遇暴疾而卒,享年約在四十—五十歲之間。過庭工正、行、草書各體,尤精于草書,妙于用筆,直逼羲獻。墨跡還有《千字文》、《景福殿賦》見于著錄。歷代名家推重其書法並授之以極高評價,如《續書評》書中有雲︰「過庭草書如丹崖絕壑,筆勢堅勁。」
是卷三千七百余言,對書法藝術的「筆墨利病」,幾乎「推闡幾盡」。張懷變適時,自有其形質與情性的追求。師法名跡不僅尋求用筆方法並取其形,更要神似,才能形神兼備地學到作品的精髓。《書譜》全卷以圓筆為主,兼有方筆。方筆用筆的如卷中「人」、「凌」、「過」等字的末筆。還有正鋒、側鋒兼施,表現藏處含蓄蘊藉,耐人尋味︰露處妍美達情,神采飛揚。此卷書法藝術風格是特殊的,它與張旭、懷素的草書迥然不同。如清劉熙載所評︰「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張、懷草書是以組織形態各異的曲折縈繞的線條,加強筆的運動而拓展態勢。孫的此卷是以「破碎」的用筆和紛亂的「章法」來提高天真活潑的生動的藝術情趣,體現「破而愈完」,「亂中有序」的藝術哲學理念。以致卷中書法字字隨意瀟灑,筆筆中、側、逆、藏鋒並存,不拘于一點一畫的損益,心手雙暢,真可謂「窮變態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如清孫承澤評之「唐初諸人無一不摹右軍,然皆有蹊徑可尋。獨孫虔禮之《書譜》天真瀟灑,揮臂獨行,無意求全,而無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歷史上不少書法大家如宋曹、包世臣、吳熙載等,多有臨孫此卷者,在用筆和結體上都下過苦功,然在狀其形而追其神方面,或多或少欠缺範本的天趣。給後學者提供了歸納分析臨寫範本的經驗,即對臨書者來說︰應充分理解和探求孫書的用筆特征和結體的規範。《書譜》墨跡的藝術特點,通篇是以章草為基礎,以今草為形貌,本其所述執使轉用之由,運用其自論「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之理「而歸于一途」,在「心不厭精,手不忘熟」的實踐中,自序。結體上通過字的變形、夸張、揖讓、穿插等組合,和全卷在謀篇布局上將暢落各字內在的氣勢脈貫通中,使兩者相得天然有致並取渾然天成,神融筆暢之工。臨寫時首要對相傳「草書意多于法」之語分析運用,不要忘記「朝霞不虛動,下必有由」之說,要「心通楷則」。其次是用筆的提按,要「重如崩雲,輕如蟬翼」。再加兼擅形、神、動、靜俱健之法,可望筆下善臻形美、韻勝、力遒、窮變之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