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UNIX & Linux:AIX 5L系統管理技術

IBM UNIX & Linux:AIX 5L系統管理技術
定價:1008
NT $ 1,008
  • 作者:@於寧斌 @編/著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3-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5389203
  • ISBN13:9787505389205
  • 裝訂:1165頁 / 26 x 18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21世紀伊始,電子商務塵埃落定,眾多企業紛紛意識到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IT基礎設施,才能真正擁有電子商務的未來。藍色巨人IBM是電子商務的倡導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器公司和信息技術供應商,在IT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擁有80年的領先地位和豐富經驗。IBMAserverp系列服務器憑借其領先的技術和卓越的產品質量,一直領導着整個UNIX業界,被公認是最為優秀的電子商務平台。本書以AIX5LVersion5.1和5.2操作系統為基礎,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地介紹了AIX系統的歷史和特點,AIX的安裝,啟動和關閉AIX系統,系統管理工具SMIT,對象數據庫管理器(ODM),用戶和安全管理,設備管理,存儲管理,文件系統,頁面空間,系統備份和恢復,進程管理,自動執行作業,系統資源控制器(SRC),CDE及圖形界面管理,軟件安裝與維護,TCP/IP網絡管理,網絡文件系統(NFS??琁BMLinux管理,系統性能調優,故障診斷與處理和動態邏輯分區(DLPAR)等方面的內容。本書內容新穎,編排合理,通俗易懂,注重實踐和應用,實用性很強,命令解釋詳細、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突出重點,每章之后有小結並配有習題。本書適於IBMAserverpSeries(IBMRS/6000)服務器的用戶、AIX系統管理員和AIX技術支持工程師使用,也是UNIX愛好者學習AIX操作系統的良師益友,也可以作為IBMAIX5L認證考試的參考書。
 

目錄

第1章 AIX操作系統概述
1.1 UNIX和AIX的歷史
1.1.1 UNIX誕生之初
1.1.2 UNIX的發展
1.1.3 BSD UNIX
1.1.4 UNIX System V
1.1.5 其他UNIX版本
1.1.6 UNIX的標准化組織
1.1.7 AIX的歷史
1.1.8 AIX的各發行版的發布時間
1.1.9 AIX 5L和Monterey計划
1.2 IBM RISC處理器和pSeries服務器
1.2.1 1965年的IBM ACS
1.2.2 1974年的801
1.2.3 1985年的America
1.2.4 1986年的RT PC
1.2.5 1990年的POWER
1.2.6 1991年的PowerPC
1.2.7 1992年的RSC
1.2.8 1993年的SP、PowerPC 601和POWER2
1.2.9 1994年的SP2
1.2.10 1995年的PowerPC 604
1.2.11 1996年的POWER2超級芯(POWER2 Super Chip)
1.2.12 1997年的RS64和AIX Version 4.3
1.2.13 1998年的RS64 II和POWER3
1.2.14 1999年的RS64 III
1.2.15 2000年的POWER3-II、RS64 IV 和AIX 5L Version 5.0
1.2.16 2001年的POWER4和AIX 5L Version 5.1
1.2.17 2002年的POWER4+和AIX 5L Version 5.2
1.2.18 2003年的POWER5和AIX 5L Version 5.3
1.3 AIX主要版本的特點
1.3.1 AIX Version 3的主要特點
1.3.2 AIX Version 4的主要特點
1.3.3 AIX 5L中的改進
1.3.4 AIX 5L中的新功能
1.4 AIX的體系結構
1.4.1 64位的計算
1.4.2 AIX內核的特點
1.4.3 AIX的運行模式
1.4.4 AIX 5L內核子系統
1.4.5 多任務和多線程的支持
1.4.6 多用戶的支持
1.5 小結
習題1
第2章 安裝AIX操作系統
2.1 AIX操作系統的版本
2.1.1 oslevel命令
2.1.2 AIX版本號的格式
2.1.3 臨時性糾正軟件(PTF)
2.2 安裝AIX的要求
2.2.1 基於PowerPC的AIX 5L總體安裝流程
2.2.2 安裝各版本AIX的磁盤空間要求
2.2.3 確定能從PowerPC上的CD-ROM引導AIX 5L安裝
2.3 安裝AIX基本操作系統(BOS)
2.3.1 准備引導機器
2.3.2 選擇安裝控制台和語言
2.3.3 更改安裝設置
2.3.4 全新覆蓋安裝
2.3.5 保留安裝
2.3.6 遷移安裝
2.3.7 改變目的磁盤
2.3.8 改變基本語言環境
2.3.9 高級安裝選項
2.3.10 開始進行安裝
2.4 配置操作系統
2.4.1 使用「配置助手」配置系統
2.4.2 使用「安裝助手」配置系統
2.5 在Itanium機器上安裝AIX 5L
2.5.1 准備在Itanium機器上安裝AIX 5L
2.5.2 在Itanium機器上安裝AIX 5L步驟
2.5.3 在Itanium機器上激活許可(License)指定的處理器
2.6 小結
習題2
第3章 啟動和關閉AIX系統
3.1 系統引導概述
3.1.1 一般的引導過程
3.1.2 硬件檢測過程(BIST和POST)
3.1.3 系統的引導模式
3.1.4 PCI系統的引導選項
3.2 啟動維護模式
3.2.1 啟動MCA機器的維護模式
3.2.2 啟動獨立診斷模式
3.2.3 啟動在線診斷模式
3.3 多用戶模式的啟動過程
3.3.1 ROS內核初始化階段
3.3.2 基本設備配置階段
3.3.3 rc.boot第2個引導階段
3.3.4 rc.boot第3個引導階段
3.3.5 uptime命令
3.4 RAM文件系統
3.5 系統初始化進程init
3.5.1 系統的運行級別
3.5.2 init命令格式
3.5.3 改變系統的運行級別
3.5.4 讓init進程重讀/etc/inittab文件
3.6 /etc/inittab文件
3.6.1 中/etc/inittab文件的格式
3.6.2 記錄在/etc/inittab文件中的順序
3.6.3 編輯/etc/inittab文件
3.7 系統管理維護(SMS)
3.7.1 顯示瀏覽錯誤日志
3.7.2 設置從遠程引導系統的參數
3.7.3 SCSI工具
3.7.4 選擇系統控制台
3.7.5 多引導選擇
3.7.6 選擇語言
3.8 處理啟動過程中的問題
3.8.1 bootlist命令
3.8.2 如何進入不能啟動系統的rootvg
3.8.3 alog命令
3.9 停止操作系統運行
3.9.1 安全關閉系統
3.9.2 在緊急情況下停止系統運行
3.9.3 重新啟動操作系統
3.9.4 關閉系統到單用戶模式
3.9.5 關閉系統時記錄日志
3.10 小結
習題3
第4章 系統管理工具SMIT
4.1 SMIT用戶界面
4.1.1 功能分類
4.1.2 字符方式下用戶界面的構成
4.1.3 圖形方式下用戶界面的構成
4.2 SMIT中的快捷鍵和符號含義
4.2.1 對話屏幕中的符號
4.2.2 Smit中的快捷鍵
4.3 SMIT命令
4.3.1 smit.script和smit.log文件
4.3.2 SMIT的快捷路徑(FastPath)
4.3.3 SMIT的命令行參數
4.4 小結
習題4
第5章 對象數據庫管理器(ODM)
5.1 ODM概述
5.1.1 ODM的構成
5.1.2 ODM負責的數據
5.1.3 ODM數據庫文件
5.1.4 對象類
5.2 系統定義對象類的結構
5.2.1 軟件重要產品數據庫
5.2.2 預定義設備
5.2.3 預定義屬性
5.2.4 用戶定義設備
5.2.5 用戶定義屬性
5.2.6 其他設備對象類
5.2.7 AIX 5L中增加的新對象類
5.3 ODM命令
5.3.1 odmget命令
5.3.2 odmdelete命令
5.3.3 odmadd命令
5.3.4 odmchange命令
5.3.5 odmshow命令
5.3.6 odmdrop命令
5.3.7 odmcreate命令
5.4 通過管理ODM來修改屬性值
5.4.1 用ODMchange命令修改屬性值
5.4.2 通過刪除、添加對象修改屬性值
5.5 向ODM中添加一個新設備
5.6 小結
習題5
第6章 用戶和安全的管理
6.1 用戶和組
6.1.1 登錄系統
6.1.2 /etc/motd文件
6.1.3 用戶(User)
6.1.4 組(Group)
6.1.5 組的分類
6.1.6 用戶的分類
6.2 用戶管理相關的文件
6.2.1 /etc/passwd文件
6.2.2 /etc/security/passwd文件
6.2.3 /etc/security/user文件
6.2.4 /etc/group文件
6.2.5 /etc/security/group文件
6.2.6 /usr/lib/security/mkuser.default文件
6.2.7 /etc/security/login.cfg文件
6.2.8 /etc/security/environ文件
6.2.9 /etc/security/limits文件
6.2.10 /etc/security/lastlog文件
6.3 管理用戶賬號
6.3.1 創建新用戶
6.3.2 顯示和修改用戶的屬性
6.3.3 改變用戶的登錄Shell
6.3.4 修改用戶的安全屬性
6.3.5 刪除用戶
6.3.6 給用戶賬號加鎖/解鎖
6.3.7 重置某用戶失敗登錄次數
6.3.8 阻止用戶登錄系統
6.4 組的管理
6.4.1 創建組
6.4.2 顯示組的屬性
6.4.3 修改組的屬性
6.4.4 刪除組
6.5 用戶密碼管理
6.5.1 用passwd命令修改用戶密碼
6.5.2 用pwdadm命令管理用戶密碼
6.5.3 用SMIT修改用戶密碼
6.5.4 密碼修改注意事項
6.5.5 顯示和修改用戶密碼屬性
6.5.6 密碼選擇的原則
6.5.7 如何去掉root用戶密碼
6.6 用戶的工作環境
6.6.1 用戶登錄過程
6.6.2 定制用戶環境
6.6.3 /etc/profile文件
6.6.4 /etc/environment文件
6.6.5 $HOME/.profile文件
6.6.6 設置命令提示符
6.6.7 顯示環境變量的內容
6.7 安全管理
6.7.1 安全管理的原則
6.7.2 系統的日志文件
6.7.3 who命令
6.7.4 登錄AIX 5L系統時禁止顯示用戶名
6.8 小結
習題6
第7章 設備管理
7.1 設備的基本概念
7.1.1 設備的層次關系
7.1.2 邏輯設備文件
7.1.3 設備的狀態
7.1.4 RS/6000和pSeries服務器的機器類型
7.1.5 設備的位置編號(Location Code)
7.1.6 AIX 5L不再支持的硬件設備
7.2 顯示硬件設備及其屬性
7.2.1 使用lsdev命令顯示設備列表
7.2.2 使用lsattr命令顯示設備的屬性
7.2.3 用lscfg命令顯示配置
7.2.4 使用SMIT工具顯示設備
7.2.5 顯示系統配置信息
7.3 配置新設備
7.3.1 配置管理器——cfgmgr命令
7.3.2 用mkdev命令配置設備
7.3.3 一般設備的安裝
7.3.4 配置可熱插拔的PCI設備
7.3.5 配置ISA設備
7.3.6 添加一個終端設備
7.4 修改設備屬性及刪除一個設備
7.4.1 使用chdev命令修改設備屬性
7.4.2 使用rmdev命令刪除設備
7.4.3 使用SMIT工具修改設備屬性及刪除設備
7.5 多路徑I/O(MPIO)
7.5.1 MPIO設備驅動程序概述
7.5.2 MPIO的概念
7.5.3 檢測一個具有MPIO能力的設備
7.5.4 用lspath命令顯示路徑的信息
7.5.5 用mkpath命令定義一條新路徑
7.5.6 用chpath命令修改路徑的狀態和屬性
7.5.7 用rmpath命令反配置或反定義路徑
7.5.8 管理MPIO設備
7.6 小結
習題7
第8章 存儲管理
8.1 存儲管理的概述
8.1.1 基本概念
8.1.2 存儲結構
8.1.3 邏輯卷管理器
8.1.4 LVM的配置數據
8.1.5 磁盤Quorum
8.1.6 磁盤鏡像(Mirroring)
8.1.7 邏輯存儲管理的限制
8.2 物理卷
8.2.1 物理卷區域的分布
8.2.2 向系統中添加一塊硬盤
8.2.3 修改物理卷的屬性
8.2.4 顯示物理卷的信息
8.2.5 刪除物理卷
8.2.6 遷移物理卷上的內容
8.3 卷組
8.3.1 創建卷組
8.3.2 顯示卷組的信息
8.3.3 修改卷組的屬性
8.3.4 設置卷組的(hot spare熱備份)特性
8.3.5 向一卷組中添加物理卷
8.3.6 從卷組中刪除一個物理卷
8.3.7 激活/停用一個卷組
8.3.8 導入、導出一個卷組
8.3.9 重新分配卷組中的物理分區
8.3.10 用syncvg命令同步卷組
8.3.11 用redefinevg命令在ODM中重新定義卷組
8.3.12 用recreatevg命令重新創建卷組
8.3.13 用mirrorvg命令鏡像一個卷組
8.3.14 鏡像卷組的快照(Snapshot)
8.4 邏輯卷
8.4.1 計算邏輯卷的大小
8.4.2 邏輯卷控制塊(LVCB)
8.4.3 影響邏輯卷性能的策略
8.4.4 條帶化技術
8.4.5 鏡像寫一致性
8.4.6 顯示邏輯卷的信息
8.4.7 創建一個邏輯卷
8.4.8 刪除一個邏輯卷
8.4.9 修改邏輯卷的屬性
8.4.10 改變邏輯卷的大小
8.4.11 用cplv命令復制一個邏輯卷
8.4.12 添加一個邏輯卷的拷貝
8.3.13 分離邏輯卷的拷貝
8.4.14 同步或重建LVM信息
8.5 小結
習題8
第9章 文件系統
9.1 文件系統概述
9.1.1 文件系統概念
9.1.2 UNIX系統采用文件系統結構的原因
9.1.3 AIX 5L支持的文件系統類型
9.2 rootvg中的文件系統
9.2.1 根文件系統的結構
9.2.2 root文件系統的內容
9.2.3 /usr文件系統
9.2.4 /var文件系統
9.2.5 /proc文件系統
9.3 日志型文件系統(JFS)的結構
9.3.1 邏輯塊(Logical block)
9.3.2 超級塊(Superblock)
9.3.3 文件系統的碎片(Fragment)
9.3.4 每一個i節點擁有的字節數(nbpi)
9.3.5 分配位圖(Allocation Bitmap)
9.3.6 分配組(Allocation Group)
9.3.7 JFS的限制
9.3.8 壓縮的日志型文件系統
9.3.9 JFS日志(Log)
9.4 索引節點(Index Node)
9.4.1 索引節點(i節點)的結構
9.4.2 磁盤i節點和內核i節點
9.4.3 磁盤地址的格式
9.4.4 JFS的.indirect(間接地址塊)問題
9.4.5 直接尋址(Direct Addressing)
9.4.6 單次間接尋址(Single Indirect Addressing)
9.4.7 二次間接尋址(Double Indirect Addressing)
9.4.8 允許巨型文件的文件系統尋址
9.5 增強的日志型文件系統(JFS2)
9.5.1 JFS2與JFS的區別
9.5.2 JFS2與JFS的兼容性
9.5.3 在支持64位內核的rootvg中使用JFS2
9.5.4 JFS2日志(Log)
9.5.5 JFS和JFS2類型的文件系統大小
9.6 創建文件系統
9.6.1 用crfs命令添加新文件系統
9.6.2 用mkfs命令在已存在的設備上建立文件系統
9.6.3 用SMIT直接添加JFS類型的文件系統
9.6.4 用SMIT直接添加JFS2類型的文件系統
9.6.5 在已存在的邏輯卷上創建文件系統
9.6.6 創建RAM disk文件系統
9.7 監視文件系統
9.7.1 /etc/filesystems文件
9.7.2 /etc/vfs文件
9.7.3 用lsfs命令顯示文件系統的信息
9.7.4 顯示系統中已安裝的文件系統
9.7.5 用df命令檢查文件系統空間的使用情況
9.7.6 用du命令顯示文件的大小
9.8 安裝/卸載文件系統
9.8.1 安裝文件系統
9.8.2 自動裝載文件系統
9.8.3 卸載文件系統
9.9 刪除一個文件系統
9.9.1 用SMIT工具刪除文件系統
9.9.2 用rmfs命令刪除文件系統
9.10 改變一個文件系統的大小
9.10.1 用chfs命令增加文件系統的空間
9.10.2 用SMIT菜單增加文件系統空間
9.10.3 減小文件系統的空間
9.11 維護文件系統
9.11.1 用fsck命令維護檢查文件系統
9.11.2 初始化JFS(JFS2)日志設備
9.11.3 文件系統空間維護
9.11.4 整理文件系統中的殘片
9.12 解決文件系統中的故障
9.12.1 恢復超級塊錯誤
9.12.2 無法卸載文件系統
9.12.3 無法刪除文件系統
9.12.4 修復rootvg中的主要文件系統和日志
9.13 使用CDRFS和UDFS
9.13.1 創建、修改和刪除CDRFS
9.13.2 cdromd進程
9.13.3 /etc/cdromd.conf文件
9.13.4 用於自動安裝的命令
9.13.5 ISO格式CD-ROM的大寫映射
9.14 小結
習題9
第10章 頁面空間
10.1 頁面空間概述
10.1.1 虛擬內存管理器(VMM)
10.1.2 使用頁面空間的原因
10.1.3 頁面空間的分配策略
10.1.4 頁面空間的大小
10.1.5 頁面空間的位置
10.2 顯示頁面空間的屬性
10.3 添加一個頁面空間
10.3.1 用SMIT創建一個頁面空間
10.3.2 用mkps命令添加一個頁面空間
10.3.3 用mklv命令添加一個頁面空間
10.4 激活/關閉一個頁面空間
10.4.1 激活(Active)頁面空間
10.4.2 關閉(Deactive)頁面空間
10.5 修改頁面空間的屬性
10.5.1 用chps命令修改頁面空間的屬性
10.5.2 用SMIT修改頁面空間的屬性
10.5.3 /etc/swapspaces文件
10.6 管理頁面空間的大小
10.6.1 增加頁面空間的大小
10.6.2 減小頁面空間的大小
10.6.3 在AIX 5L之前的系統中減少hd6的大小
10.7 刪除頁面空間
10.8 小結
習題10
第11章 系統的備份與恢復
11.1 備份和恢復概述
11.1.1 備份類型
11.1.2 選擇備份介質
11.1.3 備份/恢復的流程
11.2 簡單的備份/恢復工具
11.2.1 tar命令
11.2.2 cpio命令
11.2.3 dd命令
11.2.4 flcopy命令
11.2.5 pax命令
11.3 使用磁帶設備
11.3.1 使用tctl命令控制磁帶驅動器
11.3.2 使用mt命令控制磁帶驅動器
11.3.3 使用tcopy命令復制磁帶
11.3.4 確定磁帶的塊大小
11.4 系統備份(備份rootvg)
11.4.1 系統備份概述
11.4.2 mksysb磁帶的數據分布
11.4.3 准備系統備份工作
11.4.4 用mksysb命令備份 root卷組
11.4.5 用mkszfile命令保存系統的狀態
11.4.6 在系統備份中不包含某些文件系統
11.4.7 用SMIT工具做一個系統備份磁帶
11.4.8 在CD/DVD上創建mksysb備份
11.4.9 用mkcd命令在CD/DVD上做備份
11.4.10 用SMIT工具在CD/DVD創建rootvg的備份
11.4.11 創建一個通用備份CD/DVD
11.4.12 檢驗一個系統備份
11.4.13 備份裸邏輯卷
11.5 bosinst.data文件
11.5.1 bosinst.data文件的格式
11.5.2 control_flow節
11.5.3 target_disk_data節
11.5.4 locale節
11.5.5 large_dumplv節
11.5.6 dump節
11.6 image.data文件
11.6.1 image.data文件的格式
11.6.2 image_data節
11.6.3 logical_volume_policy節
11.6.4 ils_data節
11.6.5 vg_data節
11.6.6 source_disk_data節
11.6.7 lv_data節
11.6.8 fs_data節
11.6.9 post_install_data節
11.6.10 post_restvg節
11.7 恢復(安裝)系統備份(恢復rootvg)
11.7.1 在源系統上恢復(安裝)系統備份
11.7.2 克隆一個系統
11.7.3 從系統備份中恢復單個文件
11.8 備份/恢復用戶卷組
11.8.1 用SMIT工具備份/恢復用戶卷組
11.8.2 用savevg命令備份一個用戶卷組
11.8.3 用restvg命令恢復一個用戶卷組
11.9 用backup命令備份文件或文件系統
11.9.1 按文件名備份文件
11.9.2 按i節點備份文件系統
11.10 用restore命令恢復文件
11.10.1 restore命令的使用格式
11.10.2 restore命令的應用實例
11.11 小結
習題11
第12章 進程管理
12.1 進程概述
12.1.1 什麼是進程
12.1.2 進程的調度狀態
12.1.3 進程的特征
12.1.4 什麼是線程
12.1.5 父進程和子進程
12.1.6 系統的進程體系
12.2 監視進程
12.2.1 ps命令的參數含義
12.2.2 顯示當前終端上的進程
12.2.3 顯示進程的詳細狀態
12.2.4 顯示指定終端上或指定用戶的進程
12.2.5 前台進程和后台進程
12.2.6 僵屍進程
12.2.7 顯示核心進程
12.2.8 Daemon進程
12.2.9 顯示線程
12.3 進程控制
12.3.1 創建進程
12.3.2 調整進程的優先級
12.3.3 殺死進程
12.4 使用AIX 5.2中的/proc文件系統
12.4.1 AIX 5.2對/proc文件系統的增強
12.4.2 proc系列命令(pTools)
12.5 AIX 5L中的core文件
12.5.1 core文件的命名
12.5.2 記錄core dump的錯誤日志
12.5.3 使用snapcore命令收集core文件
12.5.4 使用check_core命令
12.6 小結
習題12
第13章 自動執行作業
13.1 作業控制
13.1.1 控制前后台作業
13.1.2 使用nohug命令
13.2 at命令
13.2.1 at命令格式
13.2.2 在at命令中指定時間
13.2.3 顯示和刪除at作業
13.2.4 控制用戶使用at命令
13.3 batch命令
13.4 周期性地自動執行命令
13.4.1 cron進程
13.4.2 crontab文件
13.4.3 添加和修改cron作業
13.4.4 關於/usr/adm/cron目錄下的文件
13.4.5 控制用戶使用cron作業
13.4.6 cron日志
13.4.7 管理cron的事件類型
13.5 小結
習題13
第14章 系統資源控制器
14.1 資源控制器的組成系統
14.2 啟動SRC
14.3 管理子系統
14.3.1 lssrc命令
14.3.2 startsrc命令
14.3.3 stopsrc命令
14.3.4 refresh命令
14.3.5 traceson命令和tracesoff命令
14.4 小結
習題14
第15章 CDE及圖形界面管理
15.1 使用CDE桌面
15.1.1 登錄CDE桌面
15.1.2 CDE的前台面板
15.1.3 工作區管理器
15.1.4 退出CDE桌面
15.2 CDE桌面工具
15.2.1 仿真終端
15.2.2 文本編輯器dtpad
15.2.3 文件管理器
15.2.4 樣式管理器
15.2.5 幫助管理器
15.3 中文CDE環境
15.3.1 設置中文環境
15.3.2 在AIX中輸入中文
15.4 維護和管理CDE環境
15.4.1 啟動和停止AIX的CDE
15.4.2 CDE環境的文件集
15.4.3 CDE相關的重要文件
15.4.4 管理多個圖形顯示適配器及其分辨率
15.4.5 定制CDE登錄畫面
15.4.6 dtprofile文件
15.5 小結
習題15
第16章 軟件安裝與維護
16.1 軟件產品的基本概念
16.1.1 軟件產品的構成
16.1.2 軟件產品的命名格式
16.1.3 軟件的安裝狀態
16.1.4 軟件的root,usr和share部分
16.1.5 軟件修訂包(FIX)
16.1.6 SMIT菜單的功能分類
16.2 安裝和更新軟件
16.2.1 用installp命令安裝和更新軟件
16.2.2 用SMIT工具安裝軟件
16.2.3 安裝軟件束(Bundle)
16.3 顯示軟件列表
16.3.1 顯示軟件產品信息的命令—lslpp
16.3.2 顯示已經安裝的軟件
16.3.3 顯示暫時應用而未確認提交的軟件
16.3.4 顯示軟件安裝歷史
16.3.5 列示安裝介質上的軟件
16.3.6 查找某個文件或命令所對應的文件集
16.4 調整軟件在系統中的狀態
16.4.1 確認提交軟件(Commit)
16.4.2 拒絕暫時應用的軟件(Reject)
16.4.3 從系統中刪除軟件(Remove)
16.5 升級已安裝的軟件
16.5.1 檢查當前系統中軟件的維護級別
16.5.2 下載軟件修訂包
16.5.3 更新已安裝的軟件到最新的版本
16.5.4 用修訂包更新軟件
16.6 軟件維護和實用工具
16.6.1 清除一個失敗的安裝
16.6.2 在硬盤上創建安裝映像
16.6.3 修改軟件安裝映像的文件名
16.7 校驗軟件
16.7.1 lppchk命令
16.7.2 檢查並更新文件大小信息
16.7.3 檢驗軟件安裝及其必需的部分
16.8 在Itanium平台上AIX 5L不支持的文件集
16.9 小結
習題16
第17章 TCP/IP網絡管理
17.1 TCP/IP協議概述
17.1.1 TCP/IP與UNIX系統的歷史
17.1.2 TCP/IP的體系結構
17.1.3 Internet地址
17.1.4 主機名
17.1.5 地址解析協議ARP
17.1.6 客戶/服務器模型及端口
17.1.7 TCP/IP數據流程
17.2 配置TCP/IP網絡
17.2.1 AIX系統支持的網絡接口
17.2.2 配置TCP/IP網絡的過程
17.2.3 配置網絡適配器
17.2.4 配置網絡接口
17.2.5 最小化配置網絡(Minimum Configuration)
17.2.6 修改網絡適配器屬性
17.2.7 刪除網絡適配器
17.2.8 更多的TCP/IP配置(Further Configuration)
17.2.9 ping命令
17.3 用netstat命令顯示網絡狀態
17.3.1 顯示每個協議的活動Socket或路由表信息
17.3.2 顯示網絡數據結構的內容
17.3.3 顯示全部通信子系統信息包的數量
17.3.4 顯示網絡緩沖區的統計信息
17.3.5 顯示數據連接提供者接口的統計信息
17.3.6 清除相關的統計信息
17.4 ifconfig命令
17.4.1 ifconfig命令的用法
17.4.2 顯示網絡接口的狀態信息
17.4.3 激活或關閉一個網絡接口
17.4.4 給一個網絡接口添加一個附加的IP地址
17.4.5 刪除一個網絡接口的網絡地址
17.4.6 從網絡接口列表中刪除一個接口
17.4.7 修改網絡接口的MTU大小
17.5 啟動和關閉TCP/IP網絡
17.5.1 TCP/IP網絡啟動的過程
17.5.2 TCP/IP守候進程
17.5.3 停止TCP/IP守候進程
17.5.4 啟動TCP/IP守候進程
17.6 Internet服務管理進程inetd
17.6.1 啟動和重新啟動inetd守候進程
17.6.2 inetd管理的子服務器
17.6.3 /etc/inetd.conf文件
17.6.4 停止inetd守候進程
17.7 主機名解析
17.7.1 /etc/resolv.conf文件
17.7.2 有關/etc/resolv.conf文件的問題
17.7.3 nslookup命令
17.8 網絡路由
17.8.1 添加網絡路由
17.8.2 IP轉發
17.9 向遠程主機登錄
17.9.1 telnet命令
17.9.2 rlogin命令
17.9.3 偽終端(Pseudo Terminal)
17.10 Internet上的文件傳輸
17.10.1 使用ftp命令傳輸文件
17.10.2 自動登錄執行ftp子命令
17.10.3 拒絕使用FTP的用戶
17.10.4 匿名FTP訪問
17.10.5 FTP日志
17.10.6 TFTP命令
17.11 遠程命令的執行
17.12 信任主機和信任用戶
17.12.1 信任主機文件/etc/hosts.equiv
17.12.2 信任用戶文件 $HOME/.rhosts
17.12.3 信任驗證機制的工作過程
17.12.4 遠程執行Shell命令(rsh)
17.12.5 遠程文件復制命令rcp
17.12.6 網絡安全
17.13 小結
習題17
第18章 網絡文件系統(NFS)
18.1 網絡文件系統概述
18.1.1 分布式文件系統
18.1.2 NFS基本概念
18.1.3 NFS網絡協議
18.1.4 遠程過程調用(RPC)
18.1.5 外部數據表示(XDR)
18.1.6 無狀態(Stateless)
18.2 NFS守候進程
18.2.1 NFS服務器和客戶機上的守候進程
18.2.2 portmap守候進程
18.2.3 rpc.mountd守候進程
18.2.4 biod和nfsd守候進程
18.2.5 lockd和statd守候進程
18.2.6 啟動和關閉NFS服務
18.3 配置NFS服務器
18.3.1 用SMIT工具導出一個NFS目錄
18.3.2 編輯/etc/exports文件來導出一個NFS目錄
18.3.3 執行exportfs命令
18.3.4 /etc/rmtab文件
18.3.5 取消導出的目錄
18.4 在客戶機上安裝NFS目錄
18.4.1 預定義安裝一個NFS目錄
18.4.2 用mount命令直接安裝一個NFS目錄
18.4.3 卸載一個已安裝的NFS目錄
18.5 在客戶機上自動安裝NFS目錄
18.5.1 使用間接映射
18.5.2 使用直接映射
18.5.3 使用Auto.master映射
18.6 NFS問題診斷
18.6.1 確定NFS問題的檢查列表
18.6.2 檢查網絡連接
18.6.3 NFS錯誤信息
18.7 小結
習題18
第19章 IBM Linux管理
19.1 AIX和Linux的關系
19.1.1 Linux操作系統的概述
19.1.2 IBM發展Linux的戰略
19.1.3 在pSeries上AIX和Linux的一體化
19.1.4 pSeries 和 RS/6000對Linux的支持情況
19.2 Linux應用程序的AIX工具箱
19.2.1 Toolbox的概述
19.2.2 Toolbox的目錄結構
19.2.3 Toolbox的RPM格式
19.2.4 Toolbox的構成
19.2.5 安裝Toolbox的系統要求
19.3 安裝RPM格式的軟件包
19.3.1 安裝方法
19.3.2 安裝rpm.rte軟件包
19.3.3 在命令行使用rpm命令
19.3.4 使用GnomeRPM
19.3.5 使用KPackage
19.3.6 用geninstall命令安裝軟件包
19.4 在pSeries和RS/6000上運行Linux
19.4.1 概述
19.4.2 在桌邊型的pSeries上安裝Linux
19.4.3 在無圖形適配器的機器上安裝Linux
19.4.4 在pSeries(p690 - Regatta)的LPAR中安裝Linux
19.4.5 引導配置和內核重編譯
19.5 小結
習題19
第20章 系統性能調優
20.1 系統性能概述
20.2 使用topas命令監視系統
20.2.1 topas命令的用法
20.2.2 topas監視畫面
20.3 使用sar命令監視系統性能
20.3.1 sar命令的使用參數
20.3.2 自動采集系統數據
20.3.3 分析CPU的活動
20.3.4 統計文件的讀/寫操作
20.3.5 統計系統調用
20.3.6 統計塊設備活動
20.3.7 統計隊列活動
20.3.8 統計頁面調度的活動
20.3.9 統計系統表的使用情況
20.3.10 統計TTY設備的活動情況
20.3.11 統計緩沖區的使用情況
20.3.12 統計內核進程的活動
20.3.13 統計消息和信號量的活動
20.3.14 統計系統交換活動
20.4 使用vmstat命令監控CPU和內存
20.4.1 vmstat命令的運用
20.4.2 頁面調度活動的分析
20.4.3 CPU統計數據的分析
20.4.4 內存統計數據的分析
20.4.5 頁面調度事件的統計
20.5 使用iostat命令監控I/O
20.5.1 磁盤I/O歷史數據
20.5.2 TTY和CPU的使用報告
20.5.3 磁盤I/O的統計報告
20.6 調整系統性能
20.6.1 vmtune命令的用法
20.6.2 虛擬內存頁面調整
20.6.3 調整順序訪問文件的性能
20.6.4 調整異步磁盤I/O
20.6.5 調整VMM后台寫性能
20.6.6 磁盤I/O Pacing
20.7 網絡性能分析
20.7.1 網絡數據流程
20.7.2 調整適配器的傳送隊列和接收隊列
20.7.3 可調整的系統參數
20.7.4 用traceroute跟蹤路由
20.7.5 用netstat監視網絡性能
20.7.6 使用netpmon命令
20.7.7 用no命令調整網絡參數
20.8 小結
習題20
第21章 故障診斷與處理
21.1 故障診斷概述
21.1.1 預防錯誤或故障的發生
21.1.2 確定錯誤或故障的過程
21.2 錯誤日志
21.2.1 錯誤日志概述
21.2.2 錯誤日志子系統的處理流程
21.2.3 錯誤日志文件處理
21.2.4 錯誤日志進程errdemon
21.2.5 errpt命令的使用格式
21.2.6 顯示錯誤日志的摘要
21.2.7 顯示錯誤日志的詳細內容
21.2.8 以ASCII方式顯示原始的錯誤日志
21.2.9 顯示錯誤日志的例子
21.2.10 用errclear命令清除錯誤日志記錄
21.3 執行診斷程序
21.3.1 診斷技巧
21.3.2 理解錯誤日志
21.3.3 設備的物理位置編號
21.3.4 診斷硬件設備的方法
21.3.5 在並發模式下診斷硬件設備
21.4 syslogd進程
21.4.1 syslogd命令的用法
21.4.2 syslogd的配置文件
21.5 系統dump
21.5.1 系統dump概述
21.5.2 在系統引導時保存一個系統dump
21.5.3 配置和管理dump設備
21.5.4 用dumpcheck命令檢查dump設備
21.5.5 由系統發起dump
21.5.6 由用戶發起dump
21.5.7 檢測系統掛起
21.5.8 檢驗一個系統dump
21.5.9 收集dump及相關的信息
21.6 小結
習題21
第22章 動態邏輯分區(LPAR)
22.1 邏輯分區(LPAR)的概述
22.1.1 邏輯分區的概念
22.1.2 為什麼要對服務器進行分區
22.1.3 幾種分區的實現
22.1.4 支持分區能力的pSeries服務器型號
22.1.5 IBM pSeries的HMC
22.1.6 分區的隔離和安全問題
22.1.7 分區配置文件和系統配置文件
22.1.8 關於內存的四個術語
22.1.9 三種可分配的資源
22.1.10 動態邏輯分區的實現
22.2 支持分區功能的系統組件
22.2.1 硬件組件
22.2.2 固件(Firmware)
22.2.3 操作系統
22.3 AIX DLPAR框架結構
22.3.1 考慮DLPAR操作的時間因素
22.3.2 一個DLPAR操作的流程
22.3.3 動態配置CPU和內存的流程
22.3.4 動態地添加和刪除一個I/O插槽
22.3.5 DLPAR-safe和DLPAR-aware應用程序
22.3.6 把DLPAR操作集成到應用程序中
22.3.7 基於腳本的DLPAR事件處理
22.4 DLPAR腳本的子命令
22.4.1 scriptinfo子命令
22.4.2 register子命令
22.4.3 usage子命令
22.4.4 checkrelease子命令
22.4.5 prerelease子命令
22.4.6 postrelease子命令
22.4.7 undoprerelease子命令
22.4.8 checkacquire子命令
22.4.9 preacquire子命令
22.4.10 postacquire子命令
22.4.11 undopreacquire子命令
22.5 管理DLPAR腳本
22.5.1 列示已注冊的DLPAR腳本
22.5.2 注冊一個DLPAR腳本
22.5.3 卸載一個已注冊的DLPAR腳本
22.5.4 修改腳本的安裝路徑
22.5.5 drmgr命令行參數
22.5.6 DLPAR 腳本的輸出實例
22.6 硬件管理控制台(HMC)
22.6.1 登錄和退出HMC系統
22.6.2 HMC圖形用戶界面
22.6.3 HMC上的用戶管理
22.7 連接HMC的方式
22.7.1 連接和斷開被管理的服務器
22.7.2 串行連接的選擇
22.7.3 遠程連接的選擇
22.7.4 虛擬終端窗口
22.8 對支持分區功能的pSeries服務器的基本操作
22.8.1 服務器的管理
22.8.2 查看被管理服務器的屬性
22.8.3 給被管理服務器加電
22.8.4 關閉被管理服務器的電源
22.8.5 用HMC操作具有分區功能的pSeries服務器
22.8.6 創建和刪除邏輯分區
22.8.7 管理分區配置文件
22.8.8 激活邏輯分區
22.8.9 復位一個分區中的操作系統
22.8.10 創建系統配置文件
22.9 動態邏輯分區的操作
22.9.1 動態地給一個分區添加資源
22.9.2 在分區之間動態地搬移資源
22.9.3 動態地從一個分區中刪除資源
22.10 相似邏輯分區(ALPAR)
22.10.1 創建相似邏輯分區
22.10.2 管理相似邏輯分區中的資源
22.10.3 刪除所有的相似邏輯分區
22.11 小結
習題22
附錄A 專有名詞對照表
附錄B RS/6000及pSeries服務器的操作控制面板
附錄C RS/6000及pSeries服務器的機房環境要求
附錄D 答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