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藏書與私家藏書,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相補充,構成中國古代藏書史的兩大主流。目前,由於古代私家藏書活動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研究宮廷藏書的學者則相對較少,以至於人們普遍低估了宮廷藏書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事實上,與變更頻繁的私人藏書相比,宮廷藏書以其相對的穩定性、連續性、豐富性與權威性,對古籍的典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中國古代各封建王朝開國之君大多重視宮廷藏書建設,致力於搜求遺書,以顯其稽古右文的文治之道;宮廷藏書,是歷朝歷代藏書之主體,其數量多、質量優;歷朝歷代均設立相應的機構對宮廷藏書進行管理,其保存條件最好,保存時間最長,一般至朝代的更替才有所流散(當然,私家藏書也有保存時間較長的,如范氏天一閣,但絕無僅有);圖書一經入藏宮廷,其身價自升,為藏書家所竭力搜求;宮廷藏書為皇帝閱覽、大臣編書與輔政服務,其利用率高,利用者多,在國家治理、文化傳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與充滿個人情趣的私人藏書活動相比,宮廷藏書的相關整理活動(包括校勘、刻書與編目等)體現了更多的國家意志,進而影響到整個時代的學術風尚。
先秦時期,宮廷即有藏書,設官分守,以資利用。不過,其時藏書不多,而且主要為官書檔案。朝廷大規模地搜藏圖書,是從西漢時開始的。西漢初年,廢挾書律,遣使求書,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朝廷藏書積如丘山,宮中設有石渠閣、天祿閣、蘭台、石室等藏書之所。其後,劉向父子負責對其進行校勘整理,編成《別錄》、《七略》,成為宮廷藏書目錄之鼻祖。宮廷藏書之規制(包括管理與整理),於此時漸趨完備。此後歷朝相承,在開國之初均大力搜求遺書,然後對其進行整理利用,編制目錄。至明清,發展為宮廷藏書之鼎盛時期。
明清兩朝,是宮廷藏書的集大成時期,對今天影響最大。對明清兩朝宮廷藏書進行研究,無疑有助於更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宮廷藏書史及其相關問題。但是,目前對明清兩朝宮廷藏書的研究還相當薄弱,如一些圖書館史及文獻學史方面的專著,對明清宮廷藏書的論述大多是概述性的,缺乏深度。尤其是關於明朝宮廷藏書的論述更為欠缺,如:有的論述還比較片面,多關注正統以前圖書的收集與整理,正統以後則往往付諸闕如;有的論述存在明顯的錯誤,過高估計明初以至明中期的宮廷藏書數。對清代宮廷藏書的研究相對較多,但大多論著注重《四庫》開館時的宮廷藏書,而對明清之際及《四庫》開館之後宮廷藏書的聚散情況注意得不夠。相對而言,任繼愈主編《中國藏書樓》及齊秀梅、楊玉良等著《清宮藏書》,是目前關於明清宮廷藏書較為深入的研究。《中國藏書樓》對宮廷藏書處所介紹較詳細(尤其是清代部分),本書在寫作此部分內容時頗多借鑒。《清宮藏書》主要是對各種有代表性的內府藏書作具體的介紹,而本書則主要是談宮廷藏書的聚散、管理與利用情況,兩者可互為補充。
本書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較充分地發掘材料(尤其是收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有關書檔),分析了明清兩朝宮廷藏書制度、藏書聚散情況,糾正了前人論述中的錯誤,展示了宮廷藏書研究的豐富內涵。書中對每一部分都盡量予以全面、准確與詳盡的介紹。希望通過這些介紹,可以使讀者比較完整地了解明清兩朝的宮廷藏書史。
目錄
前言
上編
第一章 明代宮廷藏書的收集
第一節 明初宮廷藏書的收集
一、永樂遷都前宮廷藏書的收集
二、遷都之後北京文淵閣藏書的來源
第二節 明中後期宮廷藏書的收集
一、明中期(正統至萬歷間)朝廷收書情況
二、明後期(萬歷至明末)朝廷收書情況
三、個人進獻
第二章 明代宮廷藏書目錄
第一節 《文淵閣書目》
一、正統六年前的宮廷藏書目
二、《文淵閣書目》
第二節 《內閣藏書目錄》
一、明中期對宮廷藏書的整理
二、張萱《內閣藏書目錄》
三、梁維樞《內閣藏書目錄》
第三章 明代宮廷藏書處所
第一節 大本堂
第二節 文淵閣
一、南京文淵閣
二、北京文淵閣
三、文淵閣東閣與東閣
第三節 古今通集庫
第四節 皇史宬
第五節 經廠庫
第六節 其它
第四章 明代宮廷藏書的利用
第一節 皇室成員閱覽
第二節 大臣與庶吉士等閱覽
第三節 編書
第四節 內府抄書
一、內府抄書之普遍
二、內府抄書之方式
三、對典籍傳播的影響
第五節 賞賜與頒發
第五章 明代宮廷藏書的流散
第一節 火災
第二節 管理不善
下 編
第一章 清代宮廷藏書的收集
第一節 清初宮廷藏書的收集
一、明宮中藏書之遺
二、清初朝廷求書
第二節 乾隆朝宮廷藏書的收集
一、乾隆前期征書
二、乾隆後期征書
三、關於輯佚《永樂大典》
四、余論
第三節 乾隆朝以後宮廷藏書的收集
一、《四庫》未收書的進呈
二、國史館征書
三、其它
第二章 清代宮廷藏書目錄
第一節 《四庫全書總目》
第二節 《天祿琳琅書目》及其續編
一、《欽定天祿琳琅書目》
二、《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
三、《天祿琳琅書目三編》及《四編》
第三節 《內閣大庫書檔舊目》與《內閣大庫書檔舊目補》
一、《內閣大庫書檔舊目》
二、《內閣大庫書檔舊目補》
第四節 其它宮廷藏書目錄
第五節 對宮廷藏書目錄的思考
第三章 清代宮廷藏書處所
一、內閣大庫
二、國史館
三、皇史宬
四、武英殿
五、方略館
六、實錄館
七、會典館
八、文淵閣
九、乾清官
十、昭仁殿附弘德殿
十一、五經萃室
十二、南書房
十三、上書房
十四、懋勤殿
十五、摛藻堂附延暉閣、
十六、養心殿附華滋堂、燕喜堂、體順堂
十七、毓慶宮
十八、古董房
十九、重華宮附漱芳齋
二十、長春宮
二十一、景陽宮
二十二、其它
第四章 清代宮廷藏書的利用
第一節 皇室成員閱覽
第二節 大臣使用
第三節 陳設
第四節 售賣、賞賜與頒發
第五章 清代宮廷藏書的流散
第一節 散佚之原因
一、偷盜
二、火災
三、管理不善
四、戰亂
五、賞賜
第二節 清末內閣大庫書檔的流散
一、書籍的流散
二、檔案的流散
結語
附錄一:明紫禁城圖
附錄二:清紫禁城圖
附錄三:征引文獻目錄
後記
上編
第一章 明代宮廷藏書的收集
第一節 明初宮廷藏書的收集
一、永樂遷都前宮廷藏書的收集
二、遷都之後北京文淵閣藏書的來源
第二節 明中後期宮廷藏書的收集
一、明中期(正統至萬歷間)朝廷收書情況
二、明後期(萬歷至明末)朝廷收書情況
三、個人進獻
第二章 明代宮廷藏書目錄
第一節 《文淵閣書目》
一、正統六年前的宮廷藏書目
二、《文淵閣書目》
第二節 《內閣藏書目錄》
一、明中期對宮廷藏書的整理
二、張萱《內閣藏書目錄》
三、梁維樞《內閣藏書目錄》
第三章 明代宮廷藏書處所
第一節 大本堂
第二節 文淵閣
一、南京文淵閣
二、北京文淵閣
三、文淵閣東閣與東閣
第三節 古今通集庫
第四節 皇史宬
第五節 經廠庫
第六節 其它
第四章 明代宮廷藏書的利用
第一節 皇室成員閱覽
第二節 大臣與庶吉士等閱覽
第三節 編書
第四節 內府抄書
一、內府抄書之普遍
二、內府抄書之方式
三、對典籍傳播的影響
第五節 賞賜與頒發
第五章 明代宮廷藏書的流散
第一節 火災
第二節 管理不善
下 編
第一章 清代宮廷藏書的收集
第一節 清初宮廷藏書的收集
一、明宮中藏書之遺
二、清初朝廷求書
第二節 乾隆朝宮廷藏書的收集
一、乾隆前期征書
二、乾隆後期征書
三、關於輯佚《永樂大典》
四、余論
第三節 乾隆朝以後宮廷藏書的收集
一、《四庫》未收書的進呈
二、國史館征書
三、其它
第二章 清代宮廷藏書目錄
第一節 《四庫全書總目》
第二節 《天祿琳琅書目》及其續編
一、《欽定天祿琳琅書目》
二、《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
三、《天祿琳琅書目三編》及《四編》
第三節 《內閣大庫書檔舊目》與《內閣大庫書檔舊目補》
一、《內閣大庫書檔舊目》
二、《內閣大庫書檔舊目補》
第四節 其它宮廷藏書目錄
第五節 對宮廷藏書目錄的思考
第三章 清代宮廷藏書處所
一、內閣大庫
二、國史館
三、皇史宬
四、武英殿
五、方略館
六、實錄館
七、會典館
八、文淵閣
九、乾清官
十、昭仁殿附弘德殿
十一、五經萃室
十二、南書房
十三、上書房
十四、懋勤殿
十五、摛藻堂附延暉閣、
十六、養心殿附華滋堂、燕喜堂、體順堂
十七、毓慶宮
十八、古董房
十九、重華宮附漱芳齋
二十、長春宮
二十一、景陽宮
二十二、其它
第四章 清代宮廷藏書的利用
第一節 皇室成員閱覽
第二節 大臣使用
第三節 陳設
第四節 售賣、賞賜與頒發
第五章 清代宮廷藏書的流散
第一節 散佚之原因
一、偷盜
二、火災
三、管理不善
四、戰亂
五、賞賜
第二節 清末內閣大庫書檔的流散
一、書籍的流散
二、檔案的流散
結語
附錄一:明紫禁城圖
附錄二:清紫禁城圖
附錄三:征引文獻目錄
後記
序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是中國高校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第二類」分科演變而來1912年稱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史地部,1928年單獨設系。1952年院系調整,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與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合並。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的師資力量與綜合實力,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為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百年的演進歷程中,一批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如李大釗、錢玄同、鄧之誠、朱希祖、王桐齡、張星娘、楚圖南、陳垣、侯外廬、白壽彝、柴德庚、趙光賢等,先後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辛勤耕耘。經幾代人的努力開拓,北師大歷史學系學術積累豐厚,學風嚴謹,久已形成了自身的優勢與特色。
如今的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是我國歷史教學與研究的重鎮,學科門類大體齊備,師資力量較為雄厚,既有國內外知名的老教授何茲全、龔書鐸、劉家和等,又有一批嶄露才華並在國內外史學界頗具影響的中青年學者,綜合實力居全國高校歷史學科前列。在教學方面,我系的課程改革、教材編纂、教書育人,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曾榮獲國家教學改革重大成果一等獎。在科學研究方面,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由白壽彝教授任總主編、我系眾多教師參與編寫的多卷本《中國通史》,被學術界譽為「20世紀中國史學的壓軸之作」。其他教師的學術論著也多次榮膺國內外各類學術獎項,得到學界好評。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業已鑄就自己的輝煌,但學術的發展無止境。今天,中國社會政通人和,學術研究也日新月異,我們又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為了更好地傳承先輩學者的治學精神,光大其傳統,進一步推動學科與學術的發展,本系決定編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文庫》,陸續出版我系學者的學術論著,以集中展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的整體學術水准。同時,相信這也將有助於推動我國歷史學的發展。
商務印書館向以獎掖學術、傳播文化著稱,此次《北京師范大學史學文庫》的編輯出版,也承蒙其大力支持。在此,謹致由衷謝忱!
《北京師范大學史學文庫》編委委員會
在百年的演進歷程中,一批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如李大釗、錢玄同、鄧之誠、朱希祖、王桐齡、張星娘、楚圖南、陳垣、侯外廬、白壽彝、柴德庚、趙光賢等,先後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辛勤耕耘。經幾代人的努力開拓,北師大歷史學系學術積累豐厚,學風嚴謹,久已形成了自身的優勢與特色。
如今的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是我國歷史教學與研究的重鎮,學科門類大體齊備,師資力量較為雄厚,既有國內外知名的老教授何茲全、龔書鐸、劉家和等,又有一批嶄露才華並在國內外史學界頗具影響的中青年學者,綜合實力居全國高校歷史學科前列。在教學方面,我系的課程改革、教材編纂、教書育人,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曾榮獲國家教學改革重大成果一等獎。在科學研究方面,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由白壽彝教授任總主編、我系眾多教師參與編寫的多卷本《中國通史》,被學術界譽為「20世紀中國史學的壓軸之作」。其他教師的學術論著也多次榮膺國內外各類學術獎項,得到學界好評。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業已鑄就自己的輝煌,但學術的發展無止境。今天,中國社會政通人和,學術研究也日新月異,我們又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為了更好地傳承先輩學者的治學精神,光大其傳統,進一步推動學科與學術的發展,本系決定編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文庫》,陸續出版我系學者的學術論著,以集中展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的整體學術水准。同時,相信這也將有助於推動我國歷史學的發展。
商務印書館向以獎掖學術、傳播文化著稱,此次《北京師范大學史學文庫》的編輯出版,也承蒙其大力支持。在此,謹致由衷謝忱!
《北京師范大學史學文庫》編委委員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