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文學、隱逸文化博大精深,奧妙無窮,錯綜復雜,有著很大的研究空間和研究價值。本書正是作者對宋前隱逸詩的研究。本書主要探討了先秦兩漢隱逸思想探源、魏晉南北朝隱逸詩的多元化發展、陶淵明與田園隱逸詩的成熟、隋唐隱逸詩的全面繁榮等。
本書主要探討先秦至隋唐隱逸詩的發展流變狀況,由五章二十四節組在,約二十萬字。
第一章主要做了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首先,對“隱逸詩”一詞的歷史來源進行了考證。其次,對隱逸文化、隱逸文學、隱逸詩研究的歷史加以回顧。第二章論述了隱逸思想形成的淵源。第三章探討了魏晉南北朝隱逸詩主題形態上的多元化發展局面。第四章為個案研究,重點考察陶淵明與田園隱逸詩創作的成熟情形。第五章探討隋唐隱逸詩的繁榮狀況。結束語總結全書,點明本書在四個方面所取得的較為突出的新成果。最後指出,研究隱逸詩能為改善現代人的生存狀誠、尋找和諧的精神家園提供不少有益的借鑒,因而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目錄
序一
序二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隱逸詩述論
第一節 隱逸詩三題
一、“隱逸詩”的來歷
二、隱逸詩的界定
三、隱逸詩與山水田園詩、游仙詩關系的辨析
第二節 隱逸詩研究現狀及其價值意義
一、隱逸文化研究述評
二、隱逸文學研究述評
三、隱逸詩研究述評
四、研究隱逸詩的價值意義
第三節 本論題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 先秦兩漢隱逸思想探源
第一節 《周易》開啟了儒、道隱逸思想的端緒
第二節 先秦儒家手段式的待時之隱
第三節 先秦道家目的式的適性之隱
第四節 先秦的反隱逸思想
第五節 兩漢史家的重隱逸思想
第六節 先秦、兩漢隱逸詩的不成熟性
附︰隱士名稱與隱士分類考略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隱逸詩的多元化發展
第一節 隱逸精神的高揚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隱逸詩統計
第三節 游仙隱逸詩的形成與初步發展
一、阮籍、嵇康與游仙隱逸詩的形成
二、郭璞與游仙隱逸詩的初步發展
第四節 招隱詩的兩次新變
第五節 山水隱逸詩登上詩壇
一、大謝、小謝的山水隱逸詩
二、沈約、江淹等人山水隱逸詩的變異
第六節 佛家思想與佛理隱逸詩的形成
一、佛家思想對隱逸文化的滲透
二、佛理隱逸詩的形成
第四章 陶淵明與田園隱逸詩的成熟
第一節 陶淵明隱居的意義
一、陶淵明的仕隱經歷
二、陶淵明隱居的意義
第二節 陶淵明田園隱逸詩的成就
一、隱逸題材完備
二、藝術上獨具特色
三、審美上自成風格
第三節 陶淵明的隱逸辭賦、隱逸散文與隱逸詩
第五章 隋唐隱逸詩的全面繁榮
第一節 隱逸精神的低落與轉變
第二節 山水田園隱逸詩的昌盛
一、山水隱逸詩、田園隱逸詩的合流與昌盛
二、田園清歌——孟浩然的山水田園隱逸詩
三、山水禪音——王維的山水田園隱逸詩
第三節 游仙隱逸詩的興盛
一、道教神仙思想與游仙隱逸詩
二、仙境逸響——李白的游仙隱逸詩
第四節 佛理隱逸詩的繁榮
一、佛理隱逸詩創作概況
二、紅塵佛聲——寒山的佛理隱逸詩
第五節 吏隱詩的嬗變
一、吏隱與吏隱詩
二、官場閑吟——白居易的吏隱詩
結束語︰尋找和諧的精神家園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二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隱逸詩述論
第一節 隱逸詩三題
一、“隱逸詩”的來歷
二、隱逸詩的界定
三、隱逸詩與山水田園詩、游仙詩關系的辨析
第二節 隱逸詩研究現狀及其價值意義
一、隱逸文化研究述評
二、隱逸文學研究述評
三、隱逸詩研究述評
四、研究隱逸詩的價值意義
第三節 本論題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 先秦兩漢隱逸思想探源
第一節 《周易》開啟了儒、道隱逸思想的端緒
第二節 先秦儒家手段式的待時之隱
第三節 先秦道家目的式的適性之隱
第四節 先秦的反隱逸思想
第五節 兩漢史家的重隱逸思想
第六節 先秦、兩漢隱逸詩的不成熟性
附︰隱士名稱與隱士分類考略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隱逸詩的多元化發展
第一節 隱逸精神的高揚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隱逸詩統計
第三節 游仙隱逸詩的形成與初步發展
一、阮籍、嵇康與游仙隱逸詩的形成
二、郭璞與游仙隱逸詩的初步發展
第四節 招隱詩的兩次新變
第五節 山水隱逸詩登上詩壇
一、大謝、小謝的山水隱逸詩
二、沈約、江淹等人山水隱逸詩的變異
第六節 佛家思想與佛理隱逸詩的形成
一、佛家思想對隱逸文化的滲透
二、佛理隱逸詩的形成
第四章 陶淵明與田園隱逸詩的成熟
第一節 陶淵明隱居的意義
一、陶淵明的仕隱經歷
二、陶淵明隱居的意義
第二節 陶淵明田園隱逸詩的成就
一、隱逸題材完備
二、藝術上獨具特色
三、審美上自成風格
第三節 陶淵明的隱逸辭賦、隱逸散文與隱逸詩
第五章 隋唐隱逸詩的全面繁榮
第一節 隱逸精神的低落與轉變
第二節 山水田園隱逸詩的昌盛
一、山水隱逸詩、田園隱逸詩的合流與昌盛
二、田園清歌——孟浩然的山水田園隱逸詩
三、山水禪音——王維的山水田園隱逸詩
第三節 游仙隱逸詩的興盛
一、道教神仙思想與游仙隱逸詩
二、仙境逸響——李白的游仙隱逸詩
第四節 佛理隱逸詩的繁榮
一、佛理隱逸詩創作概況
二、紅塵佛聲——寒山的佛理隱逸詩
第五節 吏隱詩的嬗變
一、吏隱與吏隱詩
二、官場閑吟——白居易的吏隱詩
結束語︰尋找和諧的精神家園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我與建波君相識,迄今已有六七年。其間雖有離別,但一直聯系不斷。1999年清秋,建波君來青城求學,和我一起探討富有詩意的古代文學。他為人誠實,辦事認真,憨厚中透著機敏。曾記得我們數次與諸多同好詩酒流連于寒夜,求索真理于春朝。2002年,他考取了著名古典文學專家霍松林教授的博士,得以聆听大師的教誨,使其視野更為寬廣,人生境界得到進一步提升。不久前,得知他的博士論文經過修改,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並囑我寫序。情不可卻,且我對中國古人的隱逸話題也頗有興趣,故而應承下來。
建波君關于隱逸詩研究的這個選題,我自始至終都是知情者,而且支持他進行深入探討。2005年5月,在論文成形之初,他就寄了一本給我,使我先睹為快。隱逸詩研究這個選題,本身就折射著濃厚的人文關懷,承載了古人對人生真理的探索、對人生終極歸宿的追問,對現代人的生存困境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我一直認為,今天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我們生活在這塊過分古老的土地上,在拜金主義大潮的洶涌裹挾下,人性的黑洞正日益顯露。面對紛亂的生活,雖然我們也曾有找不到立足點而漂浮于空中的惶惑,有過吶喊如一箭射人大海不能激起些許浪花的悲哀,然而更多的卻不是惶惑,不是悲哀,不是如游絲般細弱無力的嘆息,因為我和我的同道們更看重自己心懷使命的跋涉,更願意傾听久久回旋于自己內心深處的莊嚴的生命弦樂,感受歲月流逝帶給靈魂的闊朗澄明。正因為如此,在寧靜與欲望的掙扎中,我選擇了山水,選擇了讓躁動的靈魂重歸于安詳的大自然,利用假期,利用外出進修的機會,尋訪名山勝水,默享投身于大自然的快爽清新;更多的時候,則是幽居一室,坐擁書城,徜徉于詩中的山水。詩中的山水同樣是綠意蔥蘢,生機無限,有山河壯闊、海天蒼茫。避開世俗的喧囂,追求靈魂的安寧,達到精神的超越,這是隱逸詩蘊涵的一貫主題。生活在人口劇增、生態失衡、資源短缺的今天的人類,應該汲取隱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再也不能做外在于自然的征服者,為所欲為,而應該謀求與大自然的順應、和諧,冷靜思考人類在自然中的地位、作用,重建人與自然是有機統一體的價值觀念,在實踐中控制自己的行為,最大限度地降低人與自然的功利關系。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真正“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荷爾德林語),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園,從而不再孤獨、無助。
關于隱逸文化的研究,從民國時代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開始,正式走上正軌。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涌現出了眾多探討隱逸的專著和學術論文,呈現出興盛的局面。但是關于隱逸文學的研究,除了陶淵明、唐詩、宋詞、元曲幾個點之外,則並不多見,而且這些探討也顯得零碎,缺乏應有的深度。至于涉及隱逸詩的,只有少見的幾種論著,且大多不成體系,顯得非常單薄。建波君獨具慧眼,抓住了這個學術空間,對宋前隱逸詩進行了系統、專門的研究,勾勒出了其發展演變的脈絡,具有一定的學術深度和規模性,是一件拓荒性的工作,對以後隱逸文學,隱逸詩的研究起到了較好的示範作用,無疑有著填補學術空白的功績。
……
建波君關于隱逸詩研究的這個選題,我自始至終都是知情者,而且支持他進行深入探討。2005年5月,在論文成形之初,他就寄了一本給我,使我先睹為快。隱逸詩研究這個選題,本身就折射著濃厚的人文關懷,承載了古人對人生真理的探索、對人生終極歸宿的追問,對現代人的生存困境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我一直認為,今天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我們生活在這塊過分古老的土地上,在拜金主義大潮的洶涌裹挾下,人性的黑洞正日益顯露。面對紛亂的生活,雖然我們也曾有找不到立足點而漂浮于空中的惶惑,有過吶喊如一箭射人大海不能激起些許浪花的悲哀,然而更多的卻不是惶惑,不是悲哀,不是如游絲般細弱無力的嘆息,因為我和我的同道們更看重自己心懷使命的跋涉,更願意傾听久久回旋于自己內心深處的莊嚴的生命弦樂,感受歲月流逝帶給靈魂的闊朗澄明。正因為如此,在寧靜與欲望的掙扎中,我選擇了山水,選擇了讓躁動的靈魂重歸于安詳的大自然,利用假期,利用外出進修的機會,尋訪名山勝水,默享投身于大自然的快爽清新;更多的時候,則是幽居一室,坐擁書城,徜徉于詩中的山水。詩中的山水同樣是綠意蔥蘢,生機無限,有山河壯闊、海天蒼茫。避開世俗的喧囂,追求靈魂的安寧,達到精神的超越,這是隱逸詩蘊涵的一貫主題。生活在人口劇增、生態失衡、資源短缺的今天的人類,應該汲取隱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再也不能做外在于自然的征服者,為所欲為,而應該謀求與大自然的順應、和諧,冷靜思考人類在自然中的地位、作用,重建人與自然是有機統一體的價值觀念,在實踐中控制自己的行為,最大限度地降低人與自然的功利關系。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真正“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荷爾德林語),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園,從而不再孤獨、無助。
關于隱逸文化的研究,從民國時代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開始,正式走上正軌。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涌現出了眾多探討隱逸的專著和學術論文,呈現出興盛的局面。但是關于隱逸文學的研究,除了陶淵明、唐詩、宋詞、元曲幾個點之外,則並不多見,而且這些探討也顯得零碎,缺乏應有的深度。至于涉及隱逸詩的,只有少見的幾種論著,且大多不成體系,顯得非常單薄。建波君獨具慧眼,抓住了這個學術空間,對宋前隱逸詩進行了系統、專門的研究,勾勒出了其發展演變的脈絡,具有一定的學術深度和規模性,是一件拓荒性的工作,對以後隱逸文學,隱逸詩的研究起到了較好的示範作用,無疑有著填補學術空白的功績。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