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講了很多鬼怪故事,但不是用來嚇人的,它們會告訴你人類魂魄不安的秘密。
先看明海清筆記小說里88則離奇、有趣的魂魄傳奇故事,再听王溢嘉如何用迥異于傳統的視野和方法解讀中國人的靈魂觀,以及各種鬼怪、僵尸、地獄、附身、轉世故事所含的文化與心理信息。
王溢嘉出身醫學,但比醫師懂得更多的心理學,比心理學家懂得更多的生命科學,比生命科學家懂得更多的精神分析。這是第一次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方法,深入到明清筆跡小說中,探究中國人的靈魂觀念。欲知中國人的靈魂想像景觀如何,且听這位“雜家”大師的獨特解讀。
目錄
總序
本書序 細听孤魂鬼唱詩——解構中國人的魂魄觀
第一章 生命異象——中國魂魄傳奇的解構
第二章 人間信仰——中國人的靈魂系譜學
第三章 靈魂化妝術——鬼與僵尸的制造
第四章 愛與恐懼——對死者的矛盾雙情
第五章 致命的吸引力——中國女鬼進化論
第六章 替死鬼的文化——中國人的心理防衛術
第七章 與冤魂共舞——包青天情結的剖析
第八章 鬼之為用——靈魂學的邊際效益
第九章 墓之旅——鬼的家居生活考
第十章 地獄變——黃泉路上的愛恨情仇
第十一章 借尸還魂——靈魂與肉體的排列組合
第十二章 前世與今生——輪回轉世的功能與困境
第十三章 人鬼同舟——兩個體系間的對話
本書序 細听孤魂鬼唱詩——解構中國人的魂魄觀
第一章 生命異象——中國魂魄傳奇的解構
第二章 人間信仰——中國人的靈魂系譜學
第三章 靈魂化妝術——鬼與僵尸的制造
第四章 愛與恐懼——對死者的矛盾雙情
第五章 致命的吸引力——中國女鬼進化論
第六章 替死鬼的文化——中國人的心理防衛術
第七章 與冤魂共舞——包青天情結的剖析
第八章 鬼之為用——靈魂學的邊際效益
第九章 墓之旅——鬼的家居生活考
第十章 地獄變——黃泉路上的愛恨情仇
第十一章 借尸還魂——靈魂與肉體的排列組合
第十二章 前世與今生——輪回轉世的功能與困境
第十三章 人鬼同舟——兩個體系間的對話
序
在筆記小說的各種怪力亂神故事里,有關鬼、僵尸、地獄、墳場、附身、轉世等魂魄傳奇無疑是最重要、最多樣、也最駭人耳目的一類。“料應厭作人間語。愛听孤墳鬼唱詩”,過去有很多人認為這些魂魄傳奇其實是“另類文學”,旨在“諷喻”現實人生;但我覺得它們更像“男類神話”,或者像分析心理學家楊格(C.G.Jung)所說的“幻覺式小說”。讀完這類故事,“我們心中想到的不是日常生活,而是回憶起我們做過的夢、黑夜的恐怖以及那些時常令我們憂心如焚的疑慮”,它們旨在呈現中國人對生命之終極神秘的臆想.或者說中國人的靈魂信仰所涉及的諸般問題。
用結構主義大師利列維-_斯特勞斯(C.Levi-Strauss)的“神話交響樂”來做比喻的話,這些魂魄傳奇的作者諸君並非“作曲者”,而只是“演奏者”,他們演奏用的“樂譜”乃是來自民問(就像《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所說的“聞則命筆,遂以成篇”),所謂高明的演奏者只是以不同的樂器、技巧和風格來演奏,偶爾加些插曲和變奏,使它們听起來更賞心悅耳或游心駭耳而已。如果我們將魂魄傳奇當作文學材料,那要關注的恐怕是演奏者所使用的樂器、技巧和風格;但如果將魂魄傳奇視為心理材料,則我們要留意的顯然是“樂譜”。
因此,本書在取材上,著重的是故事的樂譜性,而非文學性;對“孤墳鬼唱詩”的聆听,也不是欣賞它們在“美學”上有多少詩意,而是想知道它們在“靈魂學”里佔有什麼位置。中國人對靈魂所衍生諸般問題的思慮好比交響樂,筆記小說里的魂魄傳奇,有些呈現的只是其中的幾個音符,有些則是幾個音節或小段,有些則摻雜了其他的文化音符或心靈音節,而出現各種變奏與和聲。本書所挑選的八十八個故事都各有特色,但只有將它們合而觀之,我們才能瀏覽到中國人靈魂交響樂較完整的樂譜。
為了“聆听”上的方便,筆者將這八十八個故事分為十二個“樂章”,其中有些樂章是在呈現中國人靈魂交響樂中與世界其他民族所共有的旋律和普同結構,譬如對死者的矛盾雙情、心理學鬼與人類學鬼、地獄與審判等;有些則是在呈現中國人所獨有的變奏與和聲,譬如魂魄觀念與僵尸的制造、女鬼與未嫁夭亡女冥婚習俗的關系等;但更多的樂章則是這兩者兼而有之,譬如普同的輪回轉世信仰遇到儒家的現世哲學所產生的沖突、儒釋道在黃泉路上的愛恨情仇等。
既然本書像是一闋靈魂交響樂,所以在此向讀者提出如下的建議︰當你在閱讀每章前面的故事部分時,不妨像一般人“听音樂”般,使用“感性的右腦”;但在閱讀每章後面的論述部分時,你可能要像音樂家“听音樂”般,改用“理性的左腦”;如此雙腦並用,才能掌握其中的奧妙。
用結構主義大師利列維-_斯特勞斯(C.Levi-Strauss)的“神話交響樂”來做比喻的話,這些魂魄傳奇的作者諸君並非“作曲者”,而只是“演奏者”,他們演奏用的“樂譜”乃是來自民問(就像《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所說的“聞則命筆,遂以成篇”),所謂高明的演奏者只是以不同的樂器、技巧和風格來演奏,偶爾加些插曲和變奏,使它們听起來更賞心悅耳或游心駭耳而已。如果我們將魂魄傳奇當作文學材料,那要關注的恐怕是演奏者所使用的樂器、技巧和風格;但如果將魂魄傳奇視為心理材料,則我們要留意的顯然是“樂譜”。
因此,本書在取材上,著重的是故事的樂譜性,而非文學性;對“孤墳鬼唱詩”的聆听,也不是欣賞它們在“美學”上有多少詩意,而是想知道它們在“靈魂學”里佔有什麼位置。中國人對靈魂所衍生諸般問題的思慮好比交響樂,筆記小說里的魂魄傳奇,有些呈現的只是其中的幾個音符,有些則是幾個音節或小段,有些則摻雜了其他的文化音符或心靈音節,而出現各種變奏與和聲。本書所挑選的八十八個故事都各有特色,但只有將它們合而觀之,我們才能瀏覽到中國人靈魂交響樂較完整的樂譜。
為了“聆听”上的方便,筆者將這八十八個故事分為十二個“樂章”,其中有些樂章是在呈現中國人靈魂交響樂中與世界其他民族所共有的旋律和普同結構,譬如對死者的矛盾雙情、心理學鬼與人類學鬼、地獄與審判等;有些則是在呈現中國人所獨有的變奏與和聲,譬如魂魄觀念與僵尸的制造、女鬼與未嫁夭亡女冥婚習俗的關系等;但更多的樂章則是這兩者兼而有之,譬如普同的輪回轉世信仰遇到儒家的現世哲學所產生的沖突、儒釋道在黃泉路上的愛恨情仇等。
既然本書像是一闋靈魂交響樂,所以在此向讀者提出如下的建議︰當你在閱讀每章前面的故事部分時,不妨像一般人“听音樂”般,使用“感性的右腦”;但在閱讀每章後面的論述部分時,你可能要像音樂家“听音樂”般,改用“理性的左腦”;如此雙腦並用,才能掌握其中的奧妙。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