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以玉器為載體的玉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不僅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各歷史時期的宗教、政治、經濟與文化情況,更反映了人們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美好願望,同時也見證了中國人民含蓄內斂、秀外慧中的傳統美德。
中國是世界上開采利用玉石最早的國家,近7000年的用玉歷史成就了以新疆和田玉、湖北綠松石、遼寧岫岩玉、河南獨山玉等四大玉石為代表的璀璨的玉文化,從周代的「三禮玉論,,到秦代的玉禮制度,從漢代的葬玉文化到唐代玉器中佛教文化的大放異彩,從宋代的玉帶制度到明清時期玉器的世俗化與生活化,無不表現出玉器與生俱來的細膩與溫潤,然而時至清代晚期,晶瑩剔透,翠綠盎然的翡翠後來居上,頃刻間獨領了所有玉石之風騷,成為了玉石之王。翡翠的美是含蓄的,在朦隴的外皮下蘊含著萬千美色與晶瑩剔透,最終以其獨具魅力的種、水、色征服了所有愛玉、崇玉、賞玉、藏玉的國人,承擔起了「器以載道」、記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任。玉取自溫潤剛韌之材,器精於匠心獨具之工。古代中國的琢玉技術歷經數千年的磨練,從針對原材料的因材施藝、精雕細琢,到無巧不施的雕刻圖案及其吉祥化、祈福化等都自成體系,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不可比擬的,其中不僅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才智與辛勤,更反映出先祖們自強自立的高尚品質,這為世界文化藝術寶庫增添了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翡翠的鑒偽抉真以及優劣評判成為了收藏翡翠收藏的過程中始終存在,收藏者在這個考驗眼力、膽識、知識的舞台上大顯身手。雖然真偽難辨曾使許多收藏家蒙受不小的經濟損失,但這種情況並沒有遲滯愛翠人的腳步,反而進一步促進了收藏的發展,況且,20世紀末期至今,盛世藏寶的觀念使的收藏熱一浪甚過一浪,翡翠已經不僅僅是裝點美聯社化人們生活的珠寶飾品,更是傳播玉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