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學習文學理論有什麼用?本書針對這種現象,運用20世紀流行于西方的十幾種理論,對具體的文學作品進行了分析,提供了許多文本分析的範例,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

當變革發生的時候,那些在過去的術語和被替換了的範例上花了大力氣的人會提出異議,這是可以理解的,盡管新聞記者和學究們的咄咄逼人的敵意使人們覺得處在危急之中的還不僅僅是選擇文學批評流派。不管真相可能是以,文學理論是一個亟需澄清的領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編寫了這本書。

部分困難不是來自理論本身而是來自如何處理這些理論。它迫使我們走出自己習慣了的理論視角,采用其他理論的完全不同的視角,而不管是在文學研究中還是在更為廣闊的領域里,這些理論都是我們主導的觀察方法下不為人知的受害者。因此,寫作和閱讀本書這樣的作品,就應該準備,至少是暫時的,成為與本來的自己不同的另一個自己。而這一過程的結果,希望,就是“自己是什麼”也許會變得比人們自己認為的少些確定性。
 

目錄

總序 多方位地吸納 有深度地開采
序言
致謝
第一章 形式主義
1.1 簡介
1.2 對《李爾王》的形式主義解讀
1.3 對《李爾王》的新批評解讀的建議
1.4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麋鹿》的形式主義解讀
1.5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在漁屋》的形式主義解讀的建議
第二章 結構主義
2.1 簡介
2.2 對《李爾王》的結構主義解讀
2.3 對《艾斯朋遺稿》的結構主義解讀的建議
2.4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地圖》的結構主義解讀的建議
第三章 精神分析
3.1 簡介
3.2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在村莊》和《六節詩》的精神分析解讀
3.3 對《藍眼楮》的精神分析解讀
3.4 對《李爾王》的精神分析解讀的建議
3.5 對《艾斯朋遺稿》的精神分析解讀的建議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
4.1 簡介
4.2 對《李爾王》的馬克思主義解讀
4.3 對《艾斯朋遺稿》的馬克思主義解讀的建議
4.4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早餐的奇跡》的馬克思主義解讀的建議
4.5 對《藍眼楮》的馬克思主義解讀的建議
第五章 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
5.1 簡介
5.2 對《李爾王》的後結構主義解讀
5.3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克魯索在英格蘭》的後結構主義解讀
5.4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2000多幅插圖和一個完美的和諧》的後結構主義解讀的建議
5.5 對《藍眼楮》的後結構主義解讀的建議
第六章 女性主義
6.1 簡介
6.2 對《艾斯朋遺稿》的女性主義解讀
6.3 對《李爾王》的女性主義解讀的建議
6.4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公雞》的女性主義解讀的建議
6.5 對《藍眼楮》的女性主義解讀的建議
第七章 性別研究、酷兒理論、男/女同性戀研究
7.1 簡介
7.2 對《李爾王》的性別研究解讀的建議
7.3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在候診室里》的性別研究解讀的建議
7.4 對《藍眼楮》的性別研究解讀的建議
第八章 歷史主義
8.1 簡介
8.2 對《李爾王》的歷史主義解讀
8.3 對《艾斯朋遺稿》的歷史主義解讀的建議
8.4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的《12點鐘新聞》的歷史主義解讀的建議
8.5 對《藍眼楮》的歷史主義解讀的建議
第九章 族裔批評、後殖民主義和國際主義研究
9.1 簡介
9.2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巴西,1502年1月1日》的後殖民主義解讀
9.3 對伊麗莎白‧畢肖普《佛斯蒂娜,或岩石玫瑰》的族裔研究解讀的建議
9.4 對《藍眼楮》的族裔研究解讀的建議
譯後記
 

文學理論因為它的困難而著名和令人生畏。近期《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把法國文學理論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說成是難以理解的。而這在理論上的反應,是在美國出現了一批全新的亞專業的牢騷滿腹的文學教授們。這類偉大的周期性變革改變了過去幾十年的文學研究,並將文學批評的大廈從它舊的基礎上移開去。當這種變革發生的時候,那些在過去的術語和被替換了的範例上花了大力氣的人會提出異議,這是可以理解的,盡管新聞記者和學究們的咄咄逼人的敵意使人們覺得處在危急之中的還不僅僅是選擇文學批評流派。不管真相可能是什麼,文學理論是一個亟需澄清的領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寫了這本書。1980年前後,我第一次決定將一些重要的文學作品引進我的文學理論課程。在這之前,許多年來,我只是就文學理論而教文學理論。我感到,通過觀察文學理論在實際的文本解讀中的運用,學生會得到某些幫助。我還感到,理論之間的一些重要區別——每種理論闡述文學作品的一個不同的方面——將會在它們對照地運用到同一部文學作品上的時候變得更為清楚。但是,從不同的批評視角解讀同一部作品的材料到頭來卻發現並不好找。每一種理論流派似乎都偏愛某些類型的文本。比如,解構主義批評家喜歡象征主義詩歌,而馬克思主義批評則青睞現實主義小說。我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決定寫出我自己對同一文本的解讀,每一種解讀都采用一種不同的批評立場或理論視角。布萊克韋爾出版社(Blackwell Publishes)贊賞一部有關批評理論的實踐運用的集子的想法,它可以作為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的《20世紀文學理論》(原文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國內有學者譯為“20世紀文學理論”,此處采用。——譯注)的姊妹文本,我們在1988年簽了合同。如果不是孩子們的出世打斷了寫作的進程,書也許已經完成並且早就出版了。此外,我認識到,作為向新一代學生介紹文學理論的這一大的工程,需要有一部包括各種理論流派的選文在內的最新的選集,這些理論流派直到我寫這本書的時候仍在不斷擴大文學批評探討的範圍。于是,我與朱麗‧利維金(Julie Rivkin)一起,開始編撰《文學理論選讀》(Literary Theory:An Anthology,布萊克韋爾版),它出版于1997年,最好和本書合起來使用。在教文學理論的時候,我通常會要求學生從這部《選讀》中選學某些章節,同時,在本書中選看闡釋他們所選學的理論的具體運用的章節。在課堂上,我們會討論這些理論在解讀課程所引用的一個或更多的重要的文學文本時是如何運作的。這些作品是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李爾王》(King Lear)、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艾斯朋遺稿》(The Aspern Papers)、伊麗莎白‧畢肖普(Elizabeth Bishop)的《詩歌全集》(The Complete Pomes)和《散文集》(The Collected Prose)、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藍眼楮》(The Bluest Eye)。在學期的開始幾周,我先布置閱讀這些重要文本,在以後的課程中,我們再從不同的視角對這些文本一一地進行討論。開始的時候,對于試圖將所有的事情對所有的人都理論化這一做法我還有點躊躇(我也听到了一些批評),但我逐漸懂得,要希望學生學會運用不同的批評方法,教師先需對自己寄予這種希望。在這一過程中我認識到,在講授各種批評方,一個人不僅必須成為多面手,而且他也能夠成為多面手。

部分困難不是來自理論本身而是來自如何處理這些理論。它迫使我們走出自己習慣了的理論視角,采用其他理論的完全不同的視角,而不管是在文學研究中還是在更為廣闊的領域里,這些理論都是我們主導的觀察方法下不為人知的受害者。因此,寫作和閱讀本書這樣的作品,就應該準備,至少是暫時的,成為與本來的自己不同的另一個自己。而這一過程的結果,我希望,就是“自己是什麼”也許會變得比人們自己認為的少些確定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