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有生命力的學術,非兩翼不能高飛遠舉。一翼為扎實的材料、嚴謹的方法、客觀求實的態度;一翼為敏銳的思想、價值的求索、人生社會的關懷。
作者將本書設定為上下篇,上篇描寫、敘述晚清時代最普通也最典型的社會情緒現象,試圖由此勾畫出那個時代特殊的社會和思想氛圍,其次談到這些情緒所蘊涵的或所導致的更為復雜的思想和觀念。下篇則選擇了幾個較重要的理論問題,略加闡發。
希望以民族主義為主軸展開的這個研究,能為認識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文學的發展,為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寫作,提供一個比較新的視野,由此來拓寬、加深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以及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前景。
目錄
熊魚兼取吾輩事(代序)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晚清、文學、轉型
第三節 本問題的學術史回顧與現狀評述
第四節 旨趣與方法
上編 現象描述與歷史溯源
第一章 民族:從天下到國家的緩慢自覺——洋務時代的民族主義與文學
第一節 民族主義概述
一、民族主義的歷史與潮流
二、民族主義的概念
三、中國民族主義的發生與發展
第二節 甲午前的官僚民族主義
一、從中央之國到萬國之一
二、從黃種優越到黃白同優
三、從中華優越到西學東源
四、官僚民族主義的內外訴求
五、官僚民族主義的中國特征
第三節 甲午前文學論略
一、俗文學與雅文學
二、民族主義的解釋
三、錯位的文學史認識
第二章 甲午:民族主義的爆發與文學轉型——一次失敗引發的精神突變
第一節 甲午後的民族主義激情
一、清流派與洋務派的斗爭
二、甲午戰爭帶來的巨變
第二節 變法、革命與國粹:三種民族主義的展開
一、戊戌變法與民族主義的激化
二、尊王不攘「夷」的君憲民族主義
三、尊洋攘「夷」的共和民族主義
四、尊夏攘「夷」的文化民族主義
第三節 轉型期文學的發展階段
第四節 轉型期文學的情緒特征
第三章 陸沉:民族危機意識的文學表達——一個詞語所蘊涵的心理憂懼
第一節 「陸沉」:亡國滅種之恐懼
一、危機之渲染
二、「陸沉」種種
第二節 「陸沉」含義之歷史衍變
一、上古洪水神話
二、引申意義
第三節 「陸沉」:墜入孽海之恐懼
第四節 「陸沉」:傳統崩潰之恐懼
第五節 「陸沉」:皇權專制之恐懼
第六節 「陸沉」:傳媒制造之恐懼
第四章 醒獅:國家光明未來的文學想象——一個傳說形成的來龍去脈
第一節 克服恐懼的心理過程
一、從恐懼到樂觀
二、未來希望
第二節 「醒獅」豪情種種
一、開始被言說的獅子
二、現在被謳歌的獅子
第三節 「睡獅」、「醒獅」說的發生
一、拿破侖、曾紀澤與孫中山的「睡醒」論
二、梁啟超之「醒獅」論
三、《芻言報》與「醒獅」論的最後形成
第四節 晚清「醒獅」的象征意義
一、獅子在中國文化中的演變過程
二、晚清獅子的象征意義
第五節 少年中國的未來設想
第五章 黃帝:源於仇恨與自尊的歷史建構——一個神話塑造的民族始祖
第一節 激憤——種族歧視觀點支配下的滿洲史敘事
一、從「夷」到「滿」的憤怒轉移
二、對滿族的全面攻擊
三、種族歧視的暴力語匯
第二節 黃帝崇拜與民族史建構
一、黃帝歷史建構的基本內容
二、漢族之品質特征
三、黃帝紀年問題
第三節 鐵血主義的實踐與表達
一、鬼神泣壯烈——自殺與殺人
二、鐵血鑄詩文——以秋瑾為例
三、慷慨赴燕市——理由與邏輯
第四節 極端態度的根本原因
下編 理論反思與價值判斷
第六章 新民:由政治而道德的文學功能論——以梁啟超為中心
第一節 梁啟超「新民」思想的基本邏輯
第二節 梁氏小說理論的內在矛盾與現代性含義
第三節 梁啟超新民文學思想與傳統
第四節 梁啟超文學思想的當代意義
第七章 西譯:文學源泉與文化價值論——從思想到語言的理論自覺
第一節 新小說的來源問題
第二節 理論主張與翻譯實踐之歧途
第三節 翻譯小說的民族主義鏡像功能
第四節 新文學的精神與藝術源泉
第五節 從文學譯介到文化比較
第六節 翻譯理論與文化立場
第八章 白話:變娛樂為宣傳的文學活動論——「文言」「白話」辨
第一節 「文」「白」之爭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 文言與白話:兩個文化符號系統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與界定
二、傳統社會的語言、文字系統及其基本關系
三、大眾藝術所用語言的特殊性
第三節 三種白話之差異
一、藝術的白話
二、文本的白話
三、口語的白話
第四節 從文學角度看白話文運動的價值迷誤
一、我手寫我口:歷史的評判
二、意象與拼音:語言的誤解
三、說話非文章 :文學的結論
第九章 歷史:化實錄為虛構的文學本根論——敘事藝術的中國特征
第一節 歷史敘事的民族主義使命
一、歷史敘事的作用
二、歷史敘事的類型
第二節 晚清公羊學對文學敘事的影響
一、晚清公羊學的世界觀與歷史觀
二、史書崇拜與文學敘事
三、小說的歷史根性
第三節 小說敘事的歷史本根論
一、中西本體論問題的基本差異
二、中國小說敘事的終極目的
三、敘事的具體意向
四、敘事的時間向度與結構
第四節 歷史本根論實證分析
第十章 索隱:從藝術考政治的批評方法論——契合於象征的文學交融
第一節 民族主義高潮期的索隱比附風尚
第二節 金聖嘆、張竹坡、常州詞派與索隱批評
一、金聖嘆的先見之明
二、張竹坡的寓意說
三、常州詞派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公羊學與索隱批評
一、強烈的政治關懷
二、搜尋微言大義的批評目的
三、以今義附會古書只言片語
第四節 索隱批評的方法
一、猜字
二、本事考證
三、比附——義理索隱
第五節 索隱批評的評價問題
一、索隱批評的合理性
二、索隱批評的謬誤
三、歷史評價
第六節 索隱與象征:中西文學的方法論契合
一、象征的普遍性
二、中國敘事文學的象征方法
參考文獻
後記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晚清、文學、轉型
第三節 本問題的學術史回顧與現狀評述
第四節 旨趣與方法
上編 現象描述與歷史溯源
第一章 民族:從天下到國家的緩慢自覺——洋務時代的民族主義與文學
第一節 民族主義概述
一、民族主義的歷史與潮流
二、民族主義的概念
三、中國民族主義的發生與發展
第二節 甲午前的官僚民族主義
一、從中央之國到萬國之一
二、從黃種優越到黃白同優
三、從中華優越到西學東源
四、官僚民族主義的內外訴求
五、官僚民族主義的中國特征
第三節 甲午前文學論略
一、俗文學與雅文學
二、民族主義的解釋
三、錯位的文學史認識
第二章 甲午:民族主義的爆發與文學轉型——一次失敗引發的精神突變
第一節 甲午後的民族主義激情
一、清流派與洋務派的斗爭
二、甲午戰爭帶來的巨變
第二節 變法、革命與國粹:三種民族主義的展開
一、戊戌變法與民族主義的激化
二、尊王不攘「夷」的君憲民族主義
三、尊洋攘「夷」的共和民族主義
四、尊夏攘「夷」的文化民族主義
第三節 轉型期文學的發展階段
第四節 轉型期文學的情緒特征
第三章 陸沉:民族危機意識的文學表達——一個詞語所蘊涵的心理憂懼
第一節 「陸沉」:亡國滅種之恐懼
一、危機之渲染
二、「陸沉」種種
第二節 「陸沉」含義之歷史衍變
一、上古洪水神話
二、引申意義
第三節 「陸沉」:墜入孽海之恐懼
第四節 「陸沉」:傳統崩潰之恐懼
第五節 「陸沉」:皇權專制之恐懼
第六節 「陸沉」:傳媒制造之恐懼
第四章 醒獅:國家光明未來的文學想象——一個傳說形成的來龍去脈
第一節 克服恐懼的心理過程
一、從恐懼到樂觀
二、未來希望
第二節 「醒獅」豪情種種
一、開始被言說的獅子
二、現在被謳歌的獅子
第三節 「睡獅」、「醒獅」說的發生
一、拿破侖、曾紀澤與孫中山的「睡醒」論
二、梁啟超之「醒獅」論
三、《芻言報》與「醒獅」論的最後形成
第四節 晚清「醒獅」的象征意義
一、獅子在中國文化中的演變過程
二、晚清獅子的象征意義
第五節 少年中國的未來設想
第五章 黃帝:源於仇恨與自尊的歷史建構——一個神話塑造的民族始祖
第一節 激憤——種族歧視觀點支配下的滿洲史敘事
一、從「夷」到「滿」的憤怒轉移
二、對滿族的全面攻擊
三、種族歧視的暴力語匯
第二節 黃帝崇拜與民族史建構
一、黃帝歷史建構的基本內容
二、漢族之品質特征
三、黃帝紀年問題
第三節 鐵血主義的實踐與表達
一、鬼神泣壯烈——自殺與殺人
二、鐵血鑄詩文——以秋瑾為例
三、慷慨赴燕市——理由與邏輯
第四節 極端態度的根本原因
下編 理論反思與價值判斷
第六章 新民:由政治而道德的文學功能論——以梁啟超為中心
第一節 梁啟超「新民」思想的基本邏輯
第二節 梁氏小說理論的內在矛盾與現代性含義
第三節 梁啟超新民文學思想與傳統
第四節 梁啟超文學思想的當代意義
第七章 西譯:文學源泉與文化價值論——從思想到語言的理論自覺
第一節 新小說的來源問題
第二節 理論主張與翻譯實踐之歧途
第三節 翻譯小說的民族主義鏡像功能
第四節 新文學的精神與藝術源泉
第五節 從文學譯介到文化比較
第六節 翻譯理論與文化立場
第八章 白話:變娛樂為宣傳的文學活動論——「文言」「白話」辨
第一節 「文」「白」之爭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 文言與白話:兩個文化符號系統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與界定
二、傳統社會的語言、文字系統及其基本關系
三、大眾藝術所用語言的特殊性
第三節 三種白話之差異
一、藝術的白話
二、文本的白話
三、口語的白話
第四節 從文學角度看白話文運動的價值迷誤
一、我手寫我口:歷史的評判
二、意象與拼音:語言的誤解
三、說話非文章 :文學的結論
第九章 歷史:化實錄為虛構的文學本根論——敘事藝術的中國特征
第一節 歷史敘事的民族主義使命
一、歷史敘事的作用
二、歷史敘事的類型
第二節 晚清公羊學對文學敘事的影響
一、晚清公羊學的世界觀與歷史觀
二、史書崇拜與文學敘事
三、小說的歷史根性
第三節 小說敘事的歷史本根論
一、中西本體論問題的基本差異
二、中國小說敘事的終極目的
三、敘事的具體意向
四、敘事的時間向度與結構
第四節 歷史本根論實證分析
第十章 索隱:從藝術考政治的批評方法論——契合於象征的文學交融
第一節 民族主義高潮期的索隱比附風尚
第二節 金聖嘆、張竹坡、常州詞派與索隱批評
一、金聖嘆的先見之明
二、張竹坡的寓意說
三、常州詞派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公羊學與索隱批評
一、強烈的政治關懷
二、搜尋微言大義的批評目的
三、以今義附會古書只言片語
第四節 索隱批評的方法
一、猜字
二、本事考證
三、比附——義理索隱
第五節 索隱批評的評價問題
一、索隱批評的合理性
二、索隱批評的謬誤
三、歷史評價
第六節 索隱與象征:中西文學的方法論契合
一、象征的普遍性
二、中國敘事文學的象征方法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熊魚兼取吾輩事 陳洪
正平的博士論文將要付梓之時,要我寫幾個字弁子卷首。我的頭腦里當即浮現出的就是這個題目——因為這是我們在三四年間切磋琢磨時常涉及的一個話社E。
我與正平可說是亦友亦師。說「師」,這是「名分」攸關,只好當仨不讓了。但不如說「友」意蘊更豐厚些——粗略屈指,就可以發掘出四五層來。一是球友。八十年代中后期,幾乎每天下午我們都會在籃球場碰面,雖然敵友無常,卻不妨彼此親切。二是酒友。這卻沒有周期性現律,只是偶爾興起,冠者三四人童子一二人,或學生食堂或路邊小店,輪流坐庄,大多微醺而已。三是談友。球場酒桌不可默然,自是家事國事天下事紛然雜陳;而進入本世紀他自海蔚重回南開,課上課下談話的時間驟增,常是欲不談而不可得。四是友人之友。上述「三友」當然都是完全開放的模式,於是就有了不少共同的朋友,這些共同的朋友雯轉來又增加了我們友誼的厚度。總之,正平是個可交的好朋友,這己經為悠久的歷史所證實。
在「談友」的后期,「魚與熊掌」的話題就時常出現了。回憶起來,那多半與反思新時期以來潮流起伏有關,有時也涉及自己或身邊的治學芯度、評價體系等等。20世紀80年代,啟蒙的激情與干預的熱望彌漫於士林,不少朋友「攬轡有澄清天下之意」。習附的「學問」普遍注重司題意識、思想內涵與社會關懷。到了90年代,先是權力格局的真實置霉使過熱的自我期許大幅降溫,繼而滾滾滔滔的市場經濟大潮幾乎吞沒了一切象牙塔與烏托邦,於是士稱風氣下百八十度轉向。在不少很好的認真的學人中,「荒江野老」成為時尚, 「學術」不知何時站到了思想、問題、關懷的對面,而后者也隱約成了空疏不良學風的近義詞。可是,這種自我調整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自我放逐,其結果不僅沒有像某些朋友預期的那樣復現乾嘉之學的繁榮,反而使學術加速滑向邊緣,留出了更多的空間給各種工程牌號的偽學術。
事實上,有生命力的學術,非兩翼不能高飛遠舉。上翼為扎實的材料、嚴謹的方法、客觀求實的態度;一翼為敏銳的思想、價值的求索、人生社會的關懷。
魚,吾所欲;熊掌,亦吾所欲。二者難以得兼,然而難處正是須吾輩致力之處——正平是否講過這一類的豪言壯語,現在已經無法嚴格考證了,但擺在我面前的這部煌煌大侉似乎可以說明一些什麼。
關於百余年間中圄人走過的坎坷之路、中國文學走過的坎坷之路,論者可謂夥頤。研究這條路,同時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亠方面作為難得的社會激變期的歷史標本,它豐富、復雜而具有很大的認識、討論的空間。而另一方面,這條路我們還在走着,還在繼續地、有連續性地走着。不但是「沒有晚清,何來五四」,這個反詰句式還可向后作多次延伸而具有同樣嚴肅的意義。那時的問題、話題,對於我們這個民族前面的道路,仍然不失其重要的參考意義。正平在作論文開題報各的時候,就十分明確地談到了他的這個認識,也是他毅然踏人這片學術林莽的初衷與動力。而現在他所開辟出的通向林莽深處的道路,使得我們可以窺見很多前所未見的異境奇景:「陸沉」、「醒獅」的文學表達與當時的民族心理的關系,「黃帝」神話的歷史建構的過程與意味,等等。這里既蘊涵着一斧一鑿的篳路藍縷功夫,也有鍪高望遠的眼界與胸懷,至於研究中對於文學與歷史、文學與社會思潮之間互動關系的巧妙處理,只不過是作者全面的學識與嫻熟文字功力的又一次展現而已。
作為正平的朋友,似乎應避免「溢美」之嫌。不過,學術為公器,上面這些話的主旨還是借此機會把我和正平的一點學術追求寫出來,就教於朋友們。至於他的這部書,開卷奪目,其實何勞我曉曉呢!
2006學年開學在即於南開園
正平的博士論文將要付梓之時,要我寫幾個字弁子卷首。我的頭腦里當即浮現出的就是這個題目——因為這是我們在三四年間切磋琢磨時常涉及的一個話社E。
我與正平可說是亦友亦師。說「師」,這是「名分」攸關,只好當仨不讓了。但不如說「友」意蘊更豐厚些——粗略屈指,就可以發掘出四五層來。一是球友。八十年代中后期,幾乎每天下午我們都會在籃球場碰面,雖然敵友無常,卻不妨彼此親切。二是酒友。這卻沒有周期性現律,只是偶爾興起,冠者三四人童子一二人,或學生食堂或路邊小店,輪流坐庄,大多微醺而已。三是談友。球場酒桌不可默然,自是家事國事天下事紛然雜陳;而進入本世紀他自海蔚重回南開,課上課下談話的時間驟增,常是欲不談而不可得。四是友人之友。上述「三友」當然都是完全開放的模式,於是就有了不少共同的朋友,這些共同的朋友雯轉來又增加了我們友誼的厚度。總之,正平是個可交的好朋友,這己經為悠久的歷史所證實。
在「談友」的后期,「魚與熊掌」的話題就時常出現了。回憶起來,那多半與反思新時期以來潮流起伏有關,有時也涉及自己或身邊的治學芯度、評價體系等等。20世紀80年代,啟蒙的激情與干預的熱望彌漫於士林,不少朋友「攬轡有澄清天下之意」。習附的「學問」普遍注重司題意識、思想內涵與社會關懷。到了90年代,先是權力格局的真實置霉使過熱的自我期許大幅降溫,繼而滾滾滔滔的市場經濟大潮幾乎吞沒了一切象牙塔與烏托邦,於是士稱風氣下百八十度轉向。在不少很好的認真的學人中,「荒江野老」成為時尚, 「學術」不知何時站到了思想、問題、關懷的對面,而后者也隱約成了空疏不良學風的近義詞。可是,這種自我調整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自我放逐,其結果不僅沒有像某些朋友預期的那樣復現乾嘉之學的繁榮,反而使學術加速滑向邊緣,留出了更多的空間給各種工程牌號的偽學術。
事實上,有生命力的學術,非兩翼不能高飛遠舉。上翼為扎實的材料、嚴謹的方法、客觀求實的態度;一翼為敏銳的思想、價值的求索、人生社會的關懷。
魚,吾所欲;熊掌,亦吾所欲。二者難以得兼,然而難處正是須吾輩致力之處——正平是否講過這一類的豪言壯語,現在已經無法嚴格考證了,但擺在我面前的這部煌煌大侉似乎可以說明一些什麼。
關於百余年間中圄人走過的坎坷之路、中國文學走過的坎坷之路,論者可謂夥頤。研究這條路,同時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亠方面作為難得的社會激變期的歷史標本,它豐富、復雜而具有很大的認識、討論的空間。而另一方面,這條路我們還在走着,還在繼續地、有連續性地走着。不但是「沒有晚清,何來五四」,這個反詰句式還可向后作多次延伸而具有同樣嚴肅的意義。那時的問題、話題,對於我們這個民族前面的道路,仍然不失其重要的參考意義。正平在作論文開題報各的時候,就十分明確地談到了他的這個認識,也是他毅然踏人這片學術林莽的初衷與動力。而現在他所開辟出的通向林莽深處的道路,使得我們可以窺見很多前所未見的異境奇景:「陸沉」、「醒獅」的文學表達與當時的民族心理的關系,「黃帝」神話的歷史建構的過程與意味,等等。這里既蘊涵着一斧一鑿的篳路藍縷功夫,也有鍪高望遠的眼界與胸懷,至於研究中對於文學與歷史、文學與社會思潮之間互動關系的巧妙處理,只不過是作者全面的學識與嫻熟文字功力的又一次展現而已。
作為正平的朋友,似乎應避免「溢美」之嫌。不過,學術為公器,上面這些話的主旨還是借此機會把我和正平的一點學術追求寫出來,就教於朋友們。至於他的這部書,開卷奪目,其實何勞我曉曉呢!
2006學年開學在即於南開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