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本書出版三十多年之後還有人在不斷地讀,並從中獲得啟示,這本書一定是經典著作。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1973年出版的《小的是美好的》就是這樣一本書。
舒馬赫(1911—1977)出生於德國,1933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當過教師,經營過農業,做過新聞記者,並長期在英國政奇部門擔任經濟顧問。他還創辦了自任董事長的英國中間技術發展公司,實踐自己在本書中提出的「中間技術」。舒馬赫關注現實問題,從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出發來研究發展經濟學,獨樹一幟,頗受重視。《小的是美好的》一書在1973一1979年六年間再版十二次,至今仍然是發展經濟學中的經典。
二戰之後,許多前殖民地國家在政治上獨立,並謀求經濟發亞。以研究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為己任的發展經濟學應運而生。研究發展經濟學的都是在發達國家受教育的經濟學家,因此,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把發達國家作為目標與模式,把經濟發展作為重走發達國家之路的過程。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從產業革命起步,通過工業化而實現的。因此,早期發展經濟學家所探討的中心是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問題。
七十年代,發達國家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發展模式遭到質疑。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從人與自然和資源的角度探討了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病與局限性。發展經濟學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在現實中也並沒有成功。一些發展中國家實行了工業化,但並沒有擺脫貧困與落後。這就形成「發展經濟學的危機」。舒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正是在批判傳統工業化模式的基礎上來尋求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之路。
《小的是美好的》共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現代世界」和第二部分「資源」批評發達國家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發展模式,第三部分「第三世界」和第四部分「組織與所有制」則探討了發展中國家應該選擇的發展道路。
舒馬赫對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道路與羅馬俱樂部的觀點完全一致。舒馬赫這本書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這一代最致命的一個錯誤就是,相信『生產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這種錯誤是由於科技的驚人成就造成的。科技的成就使我們忽視了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資本密集型工業化就是以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中心,大量消耗不可再生性資源。產業的專業化和大型化引起經濟效率降低、環境污染、資源枯竭。這些威脅著人類文明和生存,同時也不可能實現和平。所以,我們必須放棄這種發展模式,尋找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這種新的生產方式應該以人為主要資源,提高教育水平,並珍重土地,更有效運用工業資源,發展充滿人性的中間技術。
舒馬赫正是在對工業文明批判的基礎上來考慮發展問題的。他認為,戰后發展中國家通過工業化道路發展經濟失敗了。新的發展道路應該以三個問題為中心。一是以人為中心,把人作為創造財富的最重要來源,解決失業問題,以使所有人擺脫貧困為中心。二是把發展作為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種進化,從教育、組織、紀律等非物質問題入手。三是把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避免工業破壞農立、業業又報復工業的「相互毒化」。實現這種發展要克眼對大規模的迷信,強調小規模的優越性,進行組織變革。這正是「小的是美好的」的含義。同時,還應該進行所有制革命。這種新型的所有制既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而是國家分享股權,以分得的股息代替稅收,並派官員參與企業監督,享有財產權,但不參與企業管理。
讀這本三十多年前出版的書,你會有一種強烈的現實感。這本書中指出的許多問題也是我們在發展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我們走的正是這條工業化的道路。資源消耗、環境破壞、效率低下、社會矛盾加劇正在困擾着我們。我們以后的路應該如何走?
應該承認,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實現經濟發展、工業化,以制造業和相關的重化工業為中心還是不可避免的。工業化當然有種種弊端,但這是不得不為之的一種選擇。沒有強大的制造業我們何以自立於世界之林,何以富民強國?要發展制造業必須以技術進步為中心,這就要有作為技術進步領頭羊的大型甚至特大型企業。這就是我說的「大的也是美好的」的含義。
但在工業化過程中我們要努力減少發達國家出現過的問題。比如,不能靠資源消耗來發展經濟,要提高資源利用率;在發戛先進技術的同時,也要重視中間技術;在建立大型企業的同時,也要發展中小企業;特別是要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關注農村。這就是「小的是美好的」對我們的啟示。
一本經典,不是它說的話句句是真理,而是它能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以這種態度去讀這本書,你就會收益無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