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璽印,歷史悠久;後來由實用的社會功能,發展為欣賞的篆刻藝術,淵源流長。這個歷史,可以寫成為:(一)「印學史」:囊括古代璽印與文人篆刻藝術;(二)「印章史」:專述歷代印章的發展與演變;(三)「篆刻史」:著重敘述古璽印的藝術性與篆刻藝術的產生、發展。本書就屬於後者。
篆刻藝術的發展,有它本身的規律和外部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篆刻史」不應是篆刻家的羅列,而應是探索其中發展的規律,理出--條歷史發展的脈絡。因此,歷史上有的篆刻家,創作不多,而且藝術水平不算高,但他卻在篆刻發展史上起著作用;相反,有的篆刻家,創作很多,藝術水平也不錯,但他在篆刻發展史上並不起明顯的作用。前者就錄其名於史,後者就棄而不錄。因為羅列一切篆刻家於一書,這是「印人傳」的編寫任務。
篆刻藝術的發展是和印論、印譜、考證等方面有密切聯系的,本書盡量加以敘列。探索篆刻藝術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一種艱苦的工作,是否概括全面、客觀、准確?一個人的能力,往往難以勝任。但提供一家之言,一愚之見,可以達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本於此,作者故不辭譾陋,試勉其難。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印以示信:璽印的起源
一、古代文獻中關於璽印的記載
二、商三璽的發現和研究
三、古陶器銘記上遺存的璽印早期形態
四、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印史有待於新資料的發現
第二章 印無定制:戰國古璽的分類、分期和分域
一、戰國古璽的形制與分類
二、古璽的用途
三、古璽的斷代和分國研究
四、齊系古璽
五、燕系古璽
六、三晉系古璽
七、楚系古璽
第三章 天籟之美:戰國古璽的藝術成就
一、古璽的文字變化和章法構成
二、不同地域的風格特征和藝術特色
三、精湛無比的戰國私璽
四、注重裝飾趣味的吉語璽和成語璽
第四章 統一印制:承前啟後的秦印
一、戰國時期的秦系璽印
二、秦代官印制度的建立
三、皇帝六璽是秦官印的標准模式
四、秦印的藝術特色和價值
五、秦私印比秦官印更有藝術魅力
第五章 漢官威儀:漢代官印制度及沿革
一、西漢官印和漢代官印制度的確立
二、新莽時期的創新與變革
三、規復舊儀的東漢官印
四、漢代官印的制作與管理機構
五、鑄印與鑿印
第六章 印之韶樂:漢印風格的典范意義
一、漢印風格的完善和漢印的歷史地位
二、繆篆文字的規范意義
三、異彩紛呈的漢代私印
四、玉印、鳥蟲篆、殳篆、肖形印
第七章 漢印尾聲: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制與特征
一、沿襲漢制的三國官印
二、回光返照的西晉官印
三、東晉和十六國官印
四、南北朝官印
五、六朝私印
六、從泥上到紙上
第八章 一泥封關:古代封泥制度和封泥的藝術價值
一、古代文獻中關於封泥的記載
二、簡牘的封檢和封泥的施用
三、封泥的大量出土與著錄
四、戰國封泥,秦封泥、漢封泥
五、封泥的藝術借鑒價值
第九章 官樣文章:隋唐及其以後歷代官印
一、隋代官印制度的變革
二、唐代官印特有的形制:蟠條印
三、宋代官印與九疊文的出現
四、融入少數民族文字的遼、金、西夏官印
五、遠離篆刻家視線的元、明、清官印
第十章 大俗大雅:元代押印的起源、類型、特征及藝術價值
一、押印源於手書花押
二、花押曾是宋代宮廷中的時尚
三、元代押印的類型和特征
四、元押印的藝術價值及影響
第十一章 藝術覺醒:唐宋時期印章由實用向藝術的轉化
一、文人參與是古代實用印章文化品質的保證
二、書畫鑒藏印的發端與發展
三、南唐、宋、金御府收藏印
四、早期收藏印在篆刻史上的意義
五、宋代文人的書畫款印
六、宋代金石學的興起和集古印譜的出現
第十二章 印壇復古:元代篆刻的成就與影響
一、元代文人復古主義的印學主張
二、元代集古印譜的盛行
三、元代文人印宗秦漢的藝術實踐
四、元代開始出現自篆自刻的藝術家
第十三章 猗歟盛哉:明代文人篆刻的興盛
一、默默無聞的明初印壇
二、走上繁榮的明代中期篆刻
三、明代中後期印壇開宗立派的風雲人物
四、精彩紛呈的集古印譜和印學理論專著
五、明代後期印人流派的划分
六、明末印人汪關、朱簡、梁裹
第十四章 以印寄懷:清代前期篆刻的遺民之風
一、遺民印人和前朝印風
二、隱於揚州創立徽派的程邃
三、林皋為首的虞山派和王睿章為首的雲問派
四、活躍的東皋印人
五、不列門派而成就卓著的印人
第十五章 順天適我:清代中期印學繁榮的前奏
一、特立獨行的山東印人高鳳翰
二、名重一時的江浙印人金農、汪士慎和高翔
三、鄭板橋和四鳳樓印譜
第十六章 雙峰並峙:清代中期浙派崛起和徽派振興
一、浙派概述
二、浙派開創者丁敬
三、浙派前期印人蔣仁、黃易、奚岡
四、浙派後期印人二陳、趙、錢
五、徽派概述
六、鄧石如的游藝生涯和以書入印
七、巴慰祖與「歙四子」
第十七章 大師迭出:晚清印壇達到極盛
一、書印合一、抱道自高的吳讓之
二、心高氣盛的天才藝術家趙之謙
三、以詩書畫印負重名數十年的吳昌碩
四、以布衣佐於卿相之間的黃牧甫
第十八章 群星璀璨:近世印壇的繁榮景象
一、海派與粵派,是吳昌碩、黃牧甫印風的延續
二、新浙派和師古出新的印人
三、端嚴秀雅突過前人的趙叔孺
四、大刀闊斧驚世駭俗的齊白石
五、近代印學社團和西泠印社
第一章 印以示信:璽印的起源
一、古代文獻中關於璽印的記載
二、商三璽的發現和研究
三、古陶器銘記上遺存的璽印早期形態
四、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印史有待於新資料的發現
第二章 印無定制:戰國古璽的分類、分期和分域
一、戰國古璽的形制與分類
二、古璽的用途
三、古璽的斷代和分國研究
四、齊系古璽
五、燕系古璽
六、三晉系古璽
七、楚系古璽
第三章 天籟之美:戰國古璽的藝術成就
一、古璽的文字變化和章法構成
二、不同地域的風格特征和藝術特色
三、精湛無比的戰國私璽
四、注重裝飾趣味的吉語璽和成語璽
第四章 統一印制:承前啟後的秦印
一、戰國時期的秦系璽印
二、秦代官印制度的建立
三、皇帝六璽是秦官印的標准模式
四、秦印的藝術特色和價值
五、秦私印比秦官印更有藝術魅力
第五章 漢官威儀:漢代官印制度及沿革
一、西漢官印和漢代官印制度的確立
二、新莽時期的創新與變革
三、規復舊儀的東漢官印
四、漢代官印的制作與管理機構
五、鑄印與鑿印
第六章 印之韶樂:漢印風格的典范意義
一、漢印風格的完善和漢印的歷史地位
二、繆篆文字的規范意義
三、異彩紛呈的漢代私印
四、玉印、鳥蟲篆、殳篆、肖形印
第七章 漢印尾聲: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制與特征
一、沿襲漢制的三國官印
二、回光返照的西晉官印
三、東晉和十六國官印
四、南北朝官印
五、六朝私印
六、從泥上到紙上
第八章 一泥封關:古代封泥制度和封泥的藝術價值
一、古代文獻中關於封泥的記載
二、簡牘的封檢和封泥的施用
三、封泥的大量出土與著錄
四、戰國封泥,秦封泥、漢封泥
五、封泥的藝術借鑒價值
第九章 官樣文章:隋唐及其以後歷代官印
一、隋代官印制度的變革
二、唐代官印特有的形制:蟠條印
三、宋代官印與九疊文的出現
四、融入少數民族文字的遼、金、西夏官印
五、遠離篆刻家視線的元、明、清官印
第十章 大俗大雅:元代押印的起源、類型、特征及藝術價值
一、押印源於手書花押
二、花押曾是宋代宮廷中的時尚
三、元代押印的類型和特征
四、元押印的藝術價值及影響
第十一章 藝術覺醒:唐宋時期印章由實用向藝術的轉化
一、文人參與是古代實用印章文化品質的保證
二、書畫鑒藏印的發端與發展
三、南唐、宋、金御府收藏印
四、早期收藏印在篆刻史上的意義
五、宋代文人的書畫款印
六、宋代金石學的興起和集古印譜的出現
第十二章 印壇復古:元代篆刻的成就與影響
一、元代文人復古主義的印學主張
二、元代集古印譜的盛行
三、元代文人印宗秦漢的藝術實踐
四、元代開始出現自篆自刻的藝術家
第十三章 猗歟盛哉:明代文人篆刻的興盛
一、默默無聞的明初印壇
二、走上繁榮的明代中期篆刻
三、明代中後期印壇開宗立派的風雲人物
四、精彩紛呈的集古印譜和印學理論專著
五、明代後期印人流派的划分
六、明末印人汪關、朱簡、梁裹
第十四章 以印寄懷:清代前期篆刻的遺民之風
一、遺民印人和前朝印風
二、隱於揚州創立徽派的程邃
三、林皋為首的虞山派和王睿章為首的雲問派
四、活躍的東皋印人
五、不列門派而成就卓著的印人
第十五章 順天適我:清代中期印學繁榮的前奏
一、特立獨行的山東印人高鳳翰
二、名重一時的江浙印人金農、汪士慎和高翔
三、鄭板橋和四鳳樓印譜
第十六章 雙峰並峙:清代中期浙派崛起和徽派振興
一、浙派概述
二、浙派開創者丁敬
三、浙派前期印人蔣仁、黃易、奚岡
四、浙派後期印人二陳、趙、錢
五、徽派概述
六、鄧石如的游藝生涯和以書入印
七、巴慰祖與「歙四子」
第十七章 大師迭出:晚清印壇達到極盛
一、書印合一、抱道自高的吳讓之
二、心高氣盛的天才藝術家趙之謙
三、以詩書畫印負重名數十年的吳昌碩
四、以布衣佐於卿相之間的黃牧甫
第十八章 群星璀璨:近世印壇的繁榮景象
一、海派與粵派,是吳昌碩、黃牧甫印風的延續
二、新浙派和師古出新的印人
三、端嚴秀雅突過前人的趙叔孺
四、大刀闊斧驚世駭俗的齊白石
五、近代印學社團和西泠印社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