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管錫華,中國安徽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1982年至1985年就讀於中山大學,師從趙仲邑、潘允中教授學習古代漢語,1985年獲碩士學位。1995年至1998年就讀於四川大學,師從趙振鐸教授專攻漢語史,1998年獲博士學位。1985年起先後任教於中國、美國和加拿大高校,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字學和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2000年移居加拿大。2001年應中國四川師范大學之聘,回國工作。主要專著有:《中國古代標簽發展史》、《漢語標點符號流變史》、《〈史記〉單音詞研究》、《爾雅研究》、《校堪學》。另於《中國語文》《語言研究》《古漢語研究》《辭書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漢語史研究集刊》《漢學研究通訊》等刊物發表專業學術論文六十余篇。1993年起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序 吳孟復
上篇 通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校勘與校勘學
第二節 校勘與校讎
第三節 校勘與古籍整理和研讀
第四節 校勘要運用各種知識
第五節 古今人校勘條件的對比
第二章 校勘簡史
第一節 周秦的校勘
第二節 兩漢的校勘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隋的校勘
第四節 唐五代的校勘
第五節 兩宋的校勘
第六節 元明的校勘
第七節 清代的校勘
第八節 民國的校勘
第九節 建國以來的校勘
第十節 台灣的校勘
第十一節 校勘學的發展
第三章 古書訛誤的一般情況
第一節 誤
第二節 脫
第三節 衍
第四節 錯位
第四章 校勘的先導工作
第一節 選擇校勘的對象
第二節 搜集現存各種版本
第三節 分析歸納版本的源流系統,比較各本的校勘價值
第四節 選擇底本、對校本和參校本
第五節 搜集其他校勘資料
第五章 校勘的方法
第一節 對校法
第二節 本校法
第三節 他校法
第四節 理校法
第五節 關於文物校勘法
第六章 校勘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 不可遷就政治
第二節 不可盡信他書引文
第三節 不可輕改古書
第四節 注意語言的內部規律性和時代性
第五節 不可誤校,避免漏校
第七章 校勘記的寫法
第一節 校勘成果的發表形式
第二節 校勘記的類型、寫法及校勘記所使用的術語
第三節 撰寫校勘記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四節 校勘記的位置和校勘記與正文的對應格式
第八章 校勘前體例的擬訂和校勘後說明的撰寫
第一節 校勘前體例的擬訂
第二節 校勘後說明的撰寫
第九章 在校勘底稿上的工作
第一節 在校勘底稿上的工作
第二節 校勘常用符號
第十章 目錄知識在校勘中的運用
第一節 運用目錄檢索現存古籍版本
第二節 目錄的編排檢索方法
第十一章 版本知識在校勘中的運用
第一節 善本的校勘價值
第二節 新發現的版本對於校勘的意義
第三節 校勘古籍時常遇到的版本術語
下篇 專論
《三余札記》校書義例試探
運用典故校勘《全唐詩》《全宋詞》舉例
《讀書雜志》指瑕錄
乾隆四庫諭文獻學思想初探
七十年代末以來大陸校勘學研究綜論
網路古籍資源及其檢索與利用
網路古籍目錄資源及其檢索輿利用
網路古籍的版本校勘問題
附錄 資料
古籍校點釋例(初稿)(上)
形近易訛字表
歷朝帝王名諱及其代字兼諱字簡表
校勘學論著要目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上篇 通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校勘與校勘學
第二節 校勘與校讎
第三節 校勘與古籍整理和研讀
第四節 校勘要運用各種知識
第五節 古今人校勘條件的對比
第二章 校勘簡史
第一節 周秦的校勘
第二節 兩漢的校勘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隋的校勘
第四節 唐五代的校勘
第五節 兩宋的校勘
第六節 元明的校勘
第七節 清代的校勘
第八節 民國的校勘
第九節 建國以來的校勘
第十節 台灣的校勘
第十一節 校勘學的發展
第三章 古書訛誤的一般情況
第一節 誤
第二節 脫
第三節 衍
第四節 錯位
第四章 校勘的先導工作
第一節 選擇校勘的對象
第二節 搜集現存各種版本
第三節 分析歸納版本的源流系統,比較各本的校勘價值
第四節 選擇底本、對校本和參校本
第五節 搜集其他校勘資料
第五章 校勘的方法
第一節 對校法
第二節 本校法
第三節 他校法
第四節 理校法
第五節 關於文物校勘法
第六章 校勘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 不可遷就政治
第二節 不可盡信他書引文
第三節 不可輕改古書
第四節 注意語言的內部規律性和時代性
第五節 不可誤校,避免漏校
第七章 校勘記的寫法
第一節 校勘成果的發表形式
第二節 校勘記的類型、寫法及校勘記所使用的術語
第三節 撰寫校勘記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四節 校勘記的位置和校勘記與正文的對應格式
第八章 校勘前體例的擬訂和校勘後說明的撰寫
第一節 校勘前體例的擬訂
第二節 校勘後說明的撰寫
第九章 在校勘底稿上的工作
第一節 在校勘底稿上的工作
第二節 校勘常用符號
第十章 目錄知識在校勘中的運用
第一節 運用目錄檢索現存古籍版本
第二節 目錄的編排檢索方法
第十一章 版本知識在校勘中的運用
第一節 善本的校勘價值
第二節 新發現的版本對於校勘的意義
第三節 校勘古籍時常遇到的版本術語
下篇 專論
《三余札記》校書義例試探
運用典故校勘《全唐詩》《全宋詞》舉例
《讀書雜志》指瑕錄
乾隆四庫諭文獻學思想初探
七十年代末以來大陸校勘學研究綜論
網路古籍資源及其檢索與利用
網路古籍目錄資源及其檢索輿利用
網路古籍的版本校勘問題
附錄 資料
古籍校點釋例(初稿)(上)
形近易訛字表
歷朝帝王名諱及其代字兼諱字簡表
校勘學論著要目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序
校勘之事,始於二劉,鄭、章諸賢《校讎略》與《通義》之作遂言及校勘,余嘉錫先生因謂「目錄、版本、校讎(即校勘)三者一家之學」;然揆之王氏《經義述聞》,俞氏《平議》,孫氏《札迻》,則訓詁亦與校勘相表襄。余少從錢子泉、顧惕生、柳翼謀諸師獲閭此義。雖才質駑下,老而無成,然知讀古書,精通章句,猶得校勘之益。憶昔講宋詞,用某君《宋詞選》,至於湖之「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十里秋江,江神留我看斜陽,吹起鱗鱗細浪」,諸生有以「明月」、「斜陽」矛盾為請者,余使檢此書所本,蓋出《六十家詞》;又使檢雙照嘍景宋《於湖詞》,則「明月」作「秋色」,「秋江」作「湖光」。此生欣然曰:「先生屢言版本、校勘,今乃知確為學中要緊之事,而為教師者尤不可不知也。」
又憶60年代初,學校領導布置自訂「紅專規划」。有60老翁夜叩吾門,詢之,則曰:「青年師生但雲讀某史、某集足矣!吾輩豈能復雲讀杜集、韓集乎?」余戲曰:「但於『讀』上加一『校』字便可。」其人大喜曰:「得之矣。」蓋著一「校」字,便由閱讀而進入研究。由上兩例可見:校勘為文史教學、研究中必不可少之知識與技能,即謂為治學之門,宜無不可。
雖然,欲通校勘,談何容易!一要知方法,二要明類例,三要通積佐證。觀王念孫《讀書雜志》中《淮南》校例,王引之《經義述聞》之「訛字」條,俞樾至楊樹達「古書疑義」中有關校勘諸例,皆就致訛之由反復示例,孫德廉、陳垣諸老言之尤詳。類例既明,方法斯出,洵足以啟人神思。苟能知此,則疑所當疑,正其可正,雖「己亥」誤為「三豕」,亦不至望文誤釋,更不至以「錫」作藥引矣。然僅誦義例,空言方法,亦未足以解決問題。蓋對校必羅眾本,而古本之存者不多,可資以為據者,多為他書。匯錄徵引之異文,他校、理校則有賴於旁證者尤多。試觀前人校勘之妙,每在曲證旁通,究其根源,皆由博覽。不特《釋文》《治要》及類書、古注所引,必須取資;而「讀書記」、「藏書志」、「金石錄」與諸家「校勘記」、「札記」中材料,亦為校書者所必用。否則,名為實學,實亦空談而已。
300年來,實學莫盛於吾皖。戴君東原之「博徵於文,約守其例」,衣被海內,遂成皖學。其校算書、水經,亦為世重。然而旁搜善本,專事校勘如顧千里、盧召弓所為者則皖中尚少其人。故世謂版本、目錄、校勘之學,皖不如吳。近世吳檢齋、胡朴安諸先生頗有意焉,然亦未能專也。管君錫華盛年美才,雅志篤學,又從潘允中、趟仲邑、李新魁諸先生研究數載,得其薪傳,用以探劉、班之微言,契鄭、章之遐想,博覽顧、盧、王、段之書,而會其妙用。由是提要鈎玄,細其義例,則庶幾俞曲園、孫益庵之遣徽,有以補朴安之所未備,其所以裨益於教學與研究者豈鮮淺哉?余早從師友,略聞津梁;苦於形役,未能深往。今年近七十,舊學益荒,乃於病院之中,得見高才崛起,其為欣悅,豈可勝言!用是忘其荒陋,綴言簡端,既以見校勘為治學之必需,復以見類例與博徵之關系,益以見通論得失,指陳方法者為不可少之書,至於君立意之美、編纂之勤、為學之善,讀者當自得之,不待余之多言也。
1986年7月26日
又憶60年代初,學校領導布置自訂「紅專規划」。有60老翁夜叩吾門,詢之,則曰:「青年師生但雲讀某史、某集足矣!吾輩豈能復雲讀杜集、韓集乎?」余戲曰:「但於『讀』上加一『校』字便可。」其人大喜曰:「得之矣。」蓋著一「校」字,便由閱讀而進入研究。由上兩例可見:校勘為文史教學、研究中必不可少之知識與技能,即謂為治學之門,宜無不可。
雖然,欲通校勘,談何容易!一要知方法,二要明類例,三要通積佐證。觀王念孫《讀書雜志》中《淮南》校例,王引之《經義述聞》之「訛字」條,俞樾至楊樹達「古書疑義」中有關校勘諸例,皆就致訛之由反復示例,孫德廉、陳垣諸老言之尤詳。類例既明,方法斯出,洵足以啟人神思。苟能知此,則疑所當疑,正其可正,雖「己亥」誤為「三豕」,亦不至望文誤釋,更不至以「錫」作藥引矣。然僅誦義例,空言方法,亦未足以解決問題。蓋對校必羅眾本,而古本之存者不多,可資以為據者,多為他書。匯錄徵引之異文,他校、理校則有賴於旁證者尤多。試觀前人校勘之妙,每在曲證旁通,究其根源,皆由博覽。不特《釋文》《治要》及類書、古注所引,必須取資;而「讀書記」、「藏書志」、「金石錄」與諸家「校勘記」、「札記」中材料,亦為校書者所必用。否則,名為實學,實亦空談而已。
300年來,實學莫盛於吾皖。戴君東原之「博徵於文,約守其例」,衣被海內,遂成皖學。其校算書、水經,亦為世重。然而旁搜善本,專事校勘如顧千里、盧召弓所為者則皖中尚少其人。故世謂版本、目錄、校勘之學,皖不如吳。近世吳檢齋、胡朴安諸先生頗有意焉,然亦未能專也。管君錫華盛年美才,雅志篤學,又從潘允中、趟仲邑、李新魁諸先生研究數載,得其薪傳,用以探劉、班之微言,契鄭、章之遐想,博覽顧、盧、王、段之書,而會其妙用。由是提要鈎玄,細其義例,則庶幾俞曲園、孫益庵之遣徽,有以補朴安之所未備,其所以裨益於教學與研究者豈鮮淺哉?余早從師友,略聞津梁;苦於形役,未能深往。今年近七十,舊學益荒,乃於病院之中,得見高才崛起,其為欣悅,豈可勝言!用是忘其荒陋,綴言簡端,既以見校勘為治學之必需,復以見類例與博徵之關系,益以見通論得失,指陳方法者為不可少之書,至於君立意之美、編纂之勤、為學之善,讀者當自得之,不待余之多言也。
1986年7月26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