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由四部分組成,是世界著名電影理論家克里斯蒂安·麥茨的理論集,他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原理和模式為依據,結合電影符號學,全面解釋了電影機制主體觀看過程和主體創作過程的心理學,是第二符號學誕生的標志,也是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的代表作。他的電影符號學已被公認達到了世界電影理論的顛峰。

本書主要介紹了想象的能指、故事與話語:兩種窺淫癖、虛構影片及其觀眾:一種元心理學研究、隱喻與換喻或想象界的參照物等內容。

克里斯蒂安·麥茨,1931年生於法國,1953年獲德國文學文學士,從1966年開始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任教,1971年獲語言學博士學位。羅蘭·巴特的學生。在巴黎大學講授過克拉考爾的電影理論。後來為巴黎三大影視研究所教授。麥茨是充滿理想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迄今為止最深刻的電影理論家。
 

克里斯蒂安·麥茨(Christian Matz,1931--1993)1931年生於法國,1953年獲德國文學文學士,從1966年開始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任教,1971年獲語言學博士學位。羅蘭·巴特的學生,在巴黎大學講授過克拉考爾的電影理論,後來為巴黎三大影視研究所教授。1991年5月他提前退休,1993年飲彈自盡,原因不詳。或許與個人生活的不幸(婚姻破裂、母親病危、長年眼疾等情感原因)以及他的學術遭遇(他的電影符號學方向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受到歐洲電影哲學和美國實用主義電影理論的雙重挑戰)有關。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世界電影理論的風向標從法國轉移到了美國。他的理論活動的主要意圖是,創立一門科學的電影理論,來取代以往印象式的電影理論。

麥茨電影符號學所達到的電影理論水平至今仍無人超越。他的理論如果能夠被很好地理解,就能使那些所謂的研究變得毫無意義。尼克·布朗指出,「在電影符號學理論中,麥茨的論著是最完整和最有影響的。」

麥茨是一位充滿理想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迄今為止最雄心勃勃、最深刻的電影理論家的形象聞名於世的。但是,在他生前,卻受到了來自法國學術明星德勒茲的公然理論挑戰。而且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據說,麥茨內心極度憂郁,他的單身住所不接待任何人,也不在家中接聽電話。有一種說法,麥茨自殺與他對自己「江郎才盡」的失望有關。還有一種說法,說他生意不順。雖然世界的思想潮流不可阻擋,但是,這並不會影響我們公正地評價麥茨的理論貢獻。而且,潮流正盛本身,並不是其正確性的可靠擔保。

麥茨電影符號學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是,把20世紀西方人文科學的成果和思想結晶最大限度地和相當卓越地運用於電影理論研究之中,為當代西方電影理論做出了許多極其重要的理論建樹,雖然不能說他一點兒片面性都沒有,但和那些攻擊他的人比起來,他的片面性還是最少的。他有一種學術研究所必需的極其寶貴的科學精神,而不太知道講究策略和權術。他的最負盛名和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就是《想象的能指》。對西方電影理論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很早就為中國電影理論研究界和大學影視傳媒專業的研究者和學習者所強烈渴望。只是由於它的艱澀和思辨性,國內一直未有中譯本出版。只是在一些著作中部分地被簡單介紹過。

他在以往電影的「畫框論」和「窗戶論」理論之上,根據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提出了電影的「鏡像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