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錮在德黑蘭的洛麗塔

禁錮在德黑蘭的洛麗塔
定價:102
NT $ 89
 

內容簡介

「旋風似地走過生命的路程,卻顧所來徑,卻能有多少事物人情還有著焦距對准的明晰?多數是一片模糊,就算曾經有過,因為有得那樣的不徹底,和不曾有過又有什麽不同?也許只有那緩慢的凝望,是我們真正的救贖。只有凝望的眼神能讓我們對人對事產生切身的悲憫。只有真正細觀過一朵花的人,才能愛惜所有的花朵。」凝望,也許正是蘇友貞之寫作的一種特質。這位旅居美國的女作家,對歐美文化加以深入的透視,直逼細節;同時,以感性中充滿反省的眼光,回望中國文化。本書搜集了作者近年有關閱讀、旅游、回憶的散文。由此形成一種通融的視野,將知識與人生——我們生活中所有的花朵——盡收眼中。

蘇友貞,祖籍湖南,出生於台灣省基隆市。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新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碩士,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校區管理資訊系統系碩士。曾任電腦程序設計師,現居美國聖路易市,專心讀書寫作。曾以「映鍾」筆名發表過小說、詩及散文。譯作《女哲學家和她的情人——漢娜·鄂蘭和馬丁·海德格爾》由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小說選集《知更鳥的葬禮》由台灣文史哲出版社出版。近作見於中國大陸《萬象》雜志、《讀書》雜志、《三聯生活周刊》、台灣《當代》雜志及美國《聖路易新聞》。英文小說發表於Other Voices.River Styx等美國文學期刊。
 

目錄


想象上海
從聖路易到中國
——項美麗與葛爾紅速寫
也談項美麗與邵洵美
——一樁越國情史的文化解構
續說項美麗
張愛玲怕誰?
是借用還是抄襲?
雲雨上海
——一部「推理小說」的讀法
想象上海
禁錮在德黑蘭的洛麗塔
點燃美國浪漫主義的三姐妹
狂嘯的沙漠
觀蝶者
——伍爾夫與福斯特
紀實的虛構,虛構的紀實?
普魯斯特:終極的博客?
歷史與個人的臨界
極南的島嶼,原鄉的方位
初戀的繆斯
小哈利·波特所不能承受的重
異國情調的符碼
禁錮在德黑蘭的洛麗塔
〈輯三〉 閱讀,行旅,憶舊
時尚閱讀
言教與身教
快樂的心
在水一方
失樂園
威瓦爾第時刻
來自童年的舊戲
追憶吳老師,鹿橋先生
追逐書香的日子
—懷念侯健老師
木盆之夢
鐵馬上的騎士
閱讀,行旅,憶舊
再做一個你
接受的藝術
名字的困擾
除了那只火雞
水牛與永生
慈恩
最緩板
再做一個你?
后記
 

蘇友貞是我的大學同學,剛認識她的時候我們都還是「台大」外文系一年級的新生。記得一天下課,「台大」羅斯福路車站上,一個穿藍色格子襯衫的女孩微笑示意,我還沒會過意來,她已經大力地自我介紹起來。這是友貞,爽朗明快,喜歡朋友,她的笑聲、談話聲永遠直來直往。比起來那個王德威還真是唯唯諾諾,謹小慎微了。

而我和友貞也算有緣,因為我們的導師同是侯健教授,而我們兩家竟然住在同一條巷子里。如此的地利人和,以後四年上課下課,當然成為好友。

友貞在高中就是風雲人物。她的個頭高,反應快,曾經是儀仗隊隊長,體育也十分出色。到了大學,她一樣瀟灑活躍,對文學藝術的熱情決不止局限在書本上。但友貞和許多背景類似的同學也有不伺之處:雖然鎮日是歐風美雨的熏陶,她其實有相當國粹的一面,這使她對人多了一份溫潤包容,對自己卻難免委屈求全。畢業後友貞先是選擇留在台灣,但終究不能免俗,來美深造。個中曲折,我日後才逐漸明白。 那時我已經在威斯康新大學的比較文學博士班,一日友貞聯絡上了,原來她計划到威大念比較文學碩士學位。老同學國外再度同窗,當然是難得的事,也因為這個機緣,我終於理解友貞的興趣雖廣,文學畢竟還是她的最愛。我總覺得以她的敏慧,念個博士學位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她顯然不以為意。她到是以無比的浪漫和決心,談了一場曲折的傾城之戀,而且難得的以喜劇收場。多年之後我們回顧來時之路,她依然慶幸沒有像我一樣陷入了無窮盡的學術迷宮。相反的,她選擇了作為一個隨緣的創作者,和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這些年來友貞創作不輟,而且以中英雙語進行。我有幸看到部分作品,深為她細膩沉靜的風格所吸引。大學以來的科班訓練還是印證在她的字里行間。但創作需要專注的心力,閱讀反而更能凸顯友貞對文字世界的好奇,和雍容開闊的想象力。

《禁固在德黑蘭的洛麗塔》搜集了友貞近年有關閱讀、旅游、回憶的散文,適足以顯示她這方面的特色。這本書的書名脫胎自原籍伊朗的英國文學教授納飛滋的暢銷書《在德黑蘭讀洛麗塔》。納菲滋這本書曾經轟動一時,並不只因為觸及英美經典和另一種文化的艱難對話,也更因為它糅合了回憶、傳記、文學批評、歷史以及政論於一身,透過不凡的筆力,寫出了一則有關「閱讀」的寓言。閱讀是冒險,也是奇艷;是耽溺,也是超越;是曲解,也是溝通。因為閱讀,作品、讀者、作者、世界間的關系啟動,你來我往,文本的律動、旅行因此展開。 友貞必然看出了《在德黑蘭讀洛麗塔》一書的寓言意義,可以延伸作為她個人閱讀經驗的注腳。而在她自己的文章中,她也展現了驚人的閱讀興趣,還有更重要的,思辨能量。試看由她各篇文字所累積的書單:由20世紀30 年代項美麗、葛爾紅的中國故事到當代旅美作家裘小龍的上海探案,由美國浪漫主義的琵琶蒂姐妹和霍桑的戀愛公案到英國布魯姆斯伯里文人圈中的創作往還,由杜拉斯、費茲傑拉德的初戀史到張愛玲的《半生緣》,由亨利. 詹姆斯到普魯斯特,由莎士比亞到哈利·波特不過是犖葷大者。過目凡有會心之處,下筆盡成文章。

大體而言,友貞的閱讀以19世紀和20世紀歐美主流文學為主,旁及歷史傳記、詩歌評論。因為沒有學院八股的限制,她的行文一清如水,夾議夾敘,就算外行人讀來也應該覺得趣味盎然。此中奧妙無他,她的閱讀以人之常情為出發點,根據材料做判斷,無論面對虛構還是現實,不畏呈現一己之見。她討論30年代項美麗和邵洵美情史的幾篇文章,還有對晚近有關莎士比亞研究的看法,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樣的話題,學院派套用性別主義、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異國情調、新歷史主義莫不可以之乎者也一番。友貞不是圈內人,反而得以說出真心話。我無意吹捧她的洞見。所謂人情練達皆學問,她對理性與感性的平衡觀照,對現代文化的古典意義的思考,還是透露出了她的師承——我以為不是別人,就是友貞和我大學的啟蒙老師侯健先生。

友貞的閱讀范疇既然寬闊,自然不乏觸類旁通的機會。像她憑張愛玲短短的自白,竟然追蹤比《再生緣》所本,美國作家馬昆德的《普漢先生》一書。她仔細比對兩者的技法和視野,初無評論高下之意,反而由此對東西方文學處理「悲劇」和「悲情」的異同,做出倫理和文化意義上的考察。行有余力,更旁及究竟是征引還是抄襲的辯證;博科夫、莎士比亞也成為議論的對象。這樣的研究不是當下膠柱鼓瑟的張學研究所能比擬,何況她的考證甚至延伸到張在60年代和馬昆德的一面之緣,後者為英文版的《秧歌》出版曾助一臂之力。陡然之間,兩位作家的形象都活潑了起來。出入文本內外而能盡得其情,這是治文學的樂趣所在了。

讀書之外,友貞也「讀」人。她側寫她的婆婆許慕貞女士的豐采,下筆就十分親切可讀。一位20世紀30年代上海小姐平凡的一生,如果仔細看來,竟然充滿不凡的色彩,而且和民國文化史、政治史相互補充。那真是個傳奇的年代.平白一個上海姑娘能夠從無到有,也能和江青的政治冒險、徐志摩的愛情恩怨扯上關系。但一切不過是等閑之事。因為見過世面,所以沒有小題大做的必要。友貞在這里寫的不只是一位親人的氣度,也是一種海派文化的風格,隱隱之間,也不無自我期許的意思吧。除此,她對侯健老師、名作家鹿橋先生的追念,都在在托出她細膩敏銳的性情。

在老友眼中,友貞的爽朗浪漫一如往昔,而她對文學的愛好想來也會繼續堅持。友貞定居在聖路易市已經多年,這個位在美國中心的城市曾經繁華一時,現在依然是工商重鎮。但比起東西兩岸的大城,聖路易不免顯得安靜了。但文學的版圖何嘗能為一時一地所限制?聖路易是寫過《荒原》的艾略特的家鄉;是奇女子項美麗和葛爾紅走向世界的出發點。而《未央歌》的作者鹿橋半生行旅,選在這里落腳;華美文學的後起之秀裘小龍也以此為據點。聖路易的友貞是幸運的,因為她善於經營地緣,更善於從閱讀和寫作中不斷開出新的天地。她喜歡美國女詩人伊麗莎白·畢曉普的詩: 我們應該留在 隨處皆可能是的家里嗎?於是她寫道:「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家,都可以是一個起點。即便是群島鎖鏈的末端,即便汪洋中的極南的島嶼。」誠哉斯言,而她這個家必因閱讀和寫作更為豐富起來。

離開台大一晃三十年,友貞希望我為《禁錮在德黑蘭的洛麗塔》寫幾句開場白。展讀書中各篇文字,我由是更理解她的才情,也更敬重她的志趣。聊述讀後心得,兼記我們的同窗因緣。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