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入明清兩代曾在上海一帶生活過的文人的著述五種:《雲間人物志》、《釋柯集》、《侯岐曾日記》、《淞南隨筆》、《三略匯編》。它們均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提起上海,人們常會認為這是鴉片戰爭之後才開埠的城市,經濟雖是發達,但缺乏深厚的歷史積淀。這種認識其實包含著雙重誤解。首先,今日的上海固然由剛開埠時的那個縣城發展而來,但兩者之間已有明顯的質的差異。上海原是松江府的一個縣,現在府治所在地華亭則成了上海市的一個區,原先的上海縣,以及青浦縣二晟定縣、寶山縣以及南匯、奉賢等縣也都成了一個個現在上海市的區。我們的觀念須相應地隨歷史的迅速發展而更新,即下應停留於原有的行政區域的划分,而應從自然融合而成的大上海的概念出發去面對現實。古華亭的歷史其實就是今日大上海歷史的一部分,決不能再狹隘地將上海理解為一個半世紀前的那個小縣城。其次,由此出發,我們就應該承認上海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六干多年前,此處就已出現了馬家
文化、崧澤文化與良渚文化,春秋時期就已有長水縣的建制,秦代又建有由拳縣,而華亭縣則建於一千二百五十余年前的唐天寶十年(七五一),雖然『上海』作為行政建制的《叩名只有七百余年,但這個地區的歷史卻是十分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