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從復古走向啟蒙

魯迅︰從復古走向啟蒙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袁盛勇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06-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2622889
  • ISBN13:9787542622884
  • 裝訂:平裝 / 24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第一章中論及魯迅留日時期的“復古傾向”,這是作者的作者碩士論文,也是作者用力甚多的地方之一。

第三章主要探討延安時期“魯迅傳統”意識形態化的形成。作者認為,“魯迅”自延安時期開始,在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已然成了一個獨特的精神現象,因為它的形成跟主流政治、文化以及知識分子和民間等不同側面的東西纏繞在一起,所以純粹把它從學術研究史的角度來予以理解,這是遠遠不夠的。

第四章是作者近年向學界同人學習的結果。他們其實大多是作者的長輩。作者一邊學習他們,也一邊批判他們,反思他們,看看他們的研究成果還存在哪些局限性。作者以為,混在學界的好處之一就在于可以學會如何去批評別人,而魯迅也啟示作者們,在解剖別人的同時要更嚴厲地解剖自己,所以作者在批評他們的研究成果時也多半在拈量著自作者可能達到的思想深度。

本書是絕大部分內容均曾在《河北學刊》、《開放時代》、《甘肅社會科學》及前述《魯迅研究月刊》等期刊上發表過。
 

目錄

總序 錢谷鬲
序 孫郁
第一章 魯迅:從復古走向啟蒙
一 魯迅留日時期的復古傾向
二 魯迅留日時期的傳統文化意識
三 實效至上、科學精神與理想人生
四 政治性:魯迅思想的一個重要維度
五 “國民性”批判的困惑
六 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的局限性
第二章 魯迅小說的現代敘事
一 《狂人日記》:引人深思的啟示錄
二 《補天》:人與神的踫撞
三 《離婚》的敘事分析及其文化意蘊
四 萌發與沉落:自我意識與魯迅小說中的死亡
第三章 延安時期“魯迅傳統”的形成
一 魯迅啟蒙小說傳統的不斷弱化
二 魯迅雜文傳統的轉換
三 政治性:毛澤東的魯迅觀
四 詮釋與轉換:魯迅傳統意識形態化的形成
第四章 當代魯迅研究的批評與反思
一 靈魂的傾訴與反思
二 尋找歷史的參照
三 在經典性和歷史性之間
四 平實中含蘊了真精神
五 試圖走向魯迅的本體世界
六 盛滿黑色記憶的火燃燒著
七 九十年代以來魯迅研究的玄學化傾向
八 二十世紀末“貶魯現象”的回顧與反思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深秋的一天,袁盛勇兄到魯迅博物館來,便自然認識了。知道他的名字,是從我們的刊物上發表的那篇關于延安時期魯迅傳統意識形態化形成一文開始的。刊發之前,我看過大樣,印象很深,覺得頗有見識,文中發前人未發之言。怕生歧意,在未征求意見情況下,我刪掉了些文字。改動之前,也曾猶豫了半天,現在想來,是要向他致歉的。因為這露出了我的舊病,首鼠兩端,躊躇不已,其實是讀書人的痼疾。袁盛勇大概沒有這些顧慮,灑脫而清峻,言之成理又不張狂,文中有著冷靜和分寸。時光靜靜地流著,總有新而有銳氣的人涌現,多一些新的面孔。當不怕虎的牛犢沖上來時,平靜便被打破,思想或許也誕生于此中。

現在,他的專著《魯迅:從復古走向啟蒙》就要出版了。讀著厚厚的書稿,心也隨之跳動。在思辨與冥想之間,也有人間的大的悲欣在。袁氏注視魯迅,有自己的眼光,不像一些人跟著風向跑。他對魯迅文本是熟悉的,身後又有哲學與史學的背景,讀起來沒有單調之感。比如談魯迅留日時的思想,就有復雜的考慮,倫理、民族性、人本主義、科學、迷信等等都進入了自己的的視野,且與魯迅的意識踫撞著。魯迅留日時期的“復古傾向”是個殊難談的話題,作者卻自如傾訴著,不時有著意識的閃光,讀著讀著,眼前一亮。日本友人木山英雄不久前來魯迅博物館,也談到了魯迅思想的復雜性。他有一本新出的書題為《文學的復古與文學革命》,多見妙論。袁氏大概沒有讀過這書,但個別地方,有相似之處,是英雄所見略同吧。木山英雄談文學復古,是以章太炎與劉師培為中心,袁盛勇的目光集中于魯迅那里,其中也言及于章太炎諸人。這是一個復雜的現象,梳理清了,歷史的迷霧才會被穿透過去。這就要用去很多心血。周作人當年也談及到類似話題,不過點到為止,未得細談。現在已有人于此用力,大家的話題也豐富起來了。較之于過去的單調,今日的時空是不斷擴展著的。

魯迅的文本難談,這是大家知道的。而關于他的接受史,亦有挑戰的地方。魯迅之于後人,是個大課題,其中隱含著文化的苦運。每每回望,多見蒼涼,訴之者不禁為之長嘆,這是別的作家未有的現象。袁氏治學,無象牙塔的呆氣,書卷氣中,又多現實關懷,論述魯迅研究玄學化與貶損現象時,憂患深深。研究對象的心緒也傳染了他,以至有著渾厚之氣。有人曾說,現在的年輕人已不易接近魯迅了。這一本書卻可以回答上述的觀點。後魯迅時代,照例有著精神的拷問帶來的肅殺。人無法抹去舊有的記憶。活在今天的人們,還罩在魯迅式的宿命里。一代又一代人重復著,擺脫著,但終于還在舊地盤桓著。

年輕時讀到周作人的文章,寫著歷史的循環,言日太陽底下無新事。昨日如斯,今日如斯,明日又如斯。像是咒語。那時不解此旬,現在漸漸明白了。想起陳寅恪那本《柳如是別傳》,三百年前舊事勾勒得細致有味。讀罷欲哭無淚。晚清之事亦今日之事也,學人獨步其間,不過略抒憤懣,言己身之苦罷了。中國的現代文學研究,也未脫此境。自王瑤、李何林那代人起,就無經院色調,學術也是人生,在與遠去的靈魂交流時,難道沒有今日的投影?錢理群寫文學史,就帶著焦慮。自我的體驗也折射了進去。現代文學乃人生的鏡子,照著過去,也照著今人。趙園當年有一本《艱難的選擇》,讀它時正在大學用功,一時頓開茅塞。它的吟誦與苦訴,是“文革”風雨後的一道精神閃光。借著五四而談人談史,不難看到也是講自己這一代人。學術要靜謐與沖淡,在我們這個環境確乎很難。

看別人寫人寫事,對自己也是個鏡鑒。描述魯迅的人很多,卻千姿百態,殊少重復者。所以也相信每一本書都有作者的心史,只不過有著或濃或淡,或隱或顯之別。王國維論《紅樓夢》,那也是解析自我的一部分,在沖動的文字間,也有客體的主觀化吧。至于論述魯迅的,例子更多。讀袁盛勇之書,深信于此點,想必讀者也會認可的。

孫郁 2004年11月27日于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