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當代女學者論叢”之一,由台灣大學著名學者鄭毓瑜撰寫。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作為撰寫源頭,通過不同時期文人對楚騷的不同解讀,探討了兩漢魏晉辭賦擬騷系列的形成和發展,從而勾勒出中國傳統文化政體下知識分子的人格特點及構成。作者考察了中國傳統賦體的三大主題︰神女,述行,諷諫。通過以性別裝扮抗拒階級壓制的神女象征、以行旅經驗引發的宗族和國家想象、以士子直諫標記的知識分子身份認同,論述了西漢宮廷大賦、東漢士族政治、魏晉老莊玄學這些中古時期重要的文化和思想史事件,提出性別與國家、流放與反流放這個政治文化議題,從而對楚騷的形式和意義作出當代性探索。
作者簡介︰
鄭毓瑜,台灣大學中文博士,現任台灣火學中文系教授,曾任傅爾布萊特(Fulbrigllt)訪問學人。著有《六朝情境美學》、《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探究》、《六朝文氣淪探究》、《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合著)、《少年詩經》等。
目錄
總序 曹晉
序︰朝向國際化的古典文學研究 康達維
前言︰楚騷論述的文化意義
美麗的周旋——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
一、性別迷藏與政治對話
二、同志道統與封建閹割
三、情愛傳奇與道德諷諫
四、神女邂逅與玄思道境
五、性別扮演的文化意義
歸返的回音——地理論述與家國想像
一、“放逐一反放逐”的地理圖志
二、體國經野︰苑囿與行旅的交叉變奏
三、祖德家風︰山水園林與士族領域
四、“新地理志”的家國想像
獨立的忠誠——直諫論述與知識分子
一、《詩》、《騷》代興的諷諫環境
二、直諫形式之一︰盛世不遇的合法解釋
三、直諫形式之二︰亂世遠游的告別姿態
四、書寫“士不遇”——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發展史
參考書目
序︰朝向國際化的古典文學研究 康達維
前言︰楚騷論述的文化意義
美麗的周旋——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
一、性別迷藏與政治對話
二、同志道統與封建閹割
三、情愛傳奇與道德諷諫
四、神女邂逅與玄思道境
五、性別扮演的文化意義
歸返的回音——地理論述與家國想像
一、“放逐一反放逐”的地理圖志
二、體國經野︰苑囿與行旅的交叉變奏
三、祖德家風︰山水園林與士族領域
四、“新地理志”的家國想像
獨立的忠誠——直諫論述與知識分子
一、《詩》、《騷》代興的諷諫環境
二、直諫形式之一︰盛世不遇的合法解釋
三、直諫形式之二︰亂世遠游的告別姿態
四、書寫“士不遇”——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發展史
參考書目
序
21世紀已經到來,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也將面臨一個重要的關鍵時刻。在經濟和文化進入全球化趨勢的同時,各國文學也應朝向國際化發展前進。因此,研究亞洲文學的專家們,無論以中文、日文、法文或英文寫作,也開始以共通的語言溝通。這意謂著他們提出相似的議題,運用相同的專業辭匯,並以共通的方法進行分析。本書正是台灣大學中文系鄭毓瑜教授對于中國古典文學朝向國際論述的卓越貢獻。
鄭教授雖然最近才開始賦學研究,但她一直是位認真用功的學者。在1996年台北和1998年南京所舉辦的第三和第四屆國際賦學會議中均有論文發表,成為賦學領域的專家。鄭教授對于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方面透徹精深,同時在西方語言寫作修辭和文學理論方面也有令人佩服的研究成果。因此,她能夠精讀原典並與廣泛涉獵歐美批評理論所得之寶貴心得緊密結合。
在本書中,鄭教授對于早期“賦”傳統的三項基本主題進行多方調查研究︰在女神的主題方面,尤其針對男性對女神的探求作一討論;地理方面,特別著眼于“賦”詳細描繪各種旅行的過程;以及學官反抗朝廷政府威權所產生的不滿和抱怨。凡此種種皆是中國文學傳統中受到廣泛討論的主題,由這些基本的論點再作進一步的專題探討,譬如:官員和統治者之間的關系;威權獨裁政體的問題;“認同”,包括性別、宗族和對于國家的認同問題;以及中國知識分子的欲望和困擾。
在最早期的文學類型中,可清楚看出涉及上述問題的文體即是“賦”。因此,鄭教授書中所探討的不只是單一的類型或是某一特定主題,而是切中要點地涵蓋了文學、思想和知識分子的生活等核心議題,時間上不僅局限于漢、魏、晉期間,更幾乎貫通了整個中國歷史。
本書的第一章是關于追求“女神”——或是借用愛德華‧史凱佛(Edward Schafer)中譯名稱“神女”——的主題。鄭教授將這個問題的起源追溯到屈原《離騷》與一般認為是宋玉所撰的《高唐賦》和《神女賦》,說明這些作品如何為“神女主題”樹立基本的典型,而其中主要涉及“欲望”的討論,尤其著重情欲和壓制欲念的部分。鄭教授將主題來源——《登徒子好色賦》納入討論範圍,雖此賦非關神女,卻是首先探討男性學者借著抗拒美色以表現自身高尚道德的作品之一,其中我們可看到朝臣將情欲的壓抑作為一種忠君與否的考驗。從鄭教授的觀點看來,統治者對于朝臣欲望的壓抑等于剝奪了為人臣者不論為人丈夫或父親“身為男性的權利”;為人臣者在比喻上變成“被去勢閹割”的角色。不論人們同意或反對這個論點,這樣的性別評論尚未廣泛應用在“賦”的研究中,而鄭教授有意帶領賦學研究進入新的方向,將是大家所樂于見到的。
鄭教授檢視漢、魏晉期間以各種不同方式模仿轉化屈原宋玉作品模式寫作的“賦”詩。其中,一般認為是司馬相如所撰的《美人賦》(雖然在我看來,美人賦並非司馬相如所作)轉化男性學者抗拒美色的模式,將壓抑情欲的復雜心理呈現在文章當中,而不是將原作品(《登徒子好色賦》)的主題機械化地循例處理(簡宗梧教授則認為《美人賦》可能為《登徒子好色賦》的仿作對象。請參見《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頁118—122)。這個問題詳細推敲了一系列關于“壓抑情欲”的作品,其中,以陶潛《閑情賦》發揮得最是淋灕盡致。此外,與《高唐賦》、《神女賦》關系更密切的作品是曹植的杰作《洛神賦》。
……
鄭教授雖然最近才開始賦學研究,但她一直是位認真用功的學者。在1996年台北和1998年南京所舉辦的第三和第四屆國際賦學會議中均有論文發表,成為賦學領域的專家。鄭教授對于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方面透徹精深,同時在西方語言寫作修辭和文學理論方面也有令人佩服的研究成果。因此,她能夠精讀原典並與廣泛涉獵歐美批評理論所得之寶貴心得緊密結合。
在本書中,鄭教授對于早期“賦”傳統的三項基本主題進行多方調查研究︰在女神的主題方面,尤其針對男性對女神的探求作一討論;地理方面,特別著眼于“賦”詳細描繪各種旅行的過程;以及學官反抗朝廷政府威權所產生的不滿和抱怨。凡此種種皆是中國文學傳統中受到廣泛討論的主題,由這些基本的論點再作進一步的專題探討,譬如:官員和統治者之間的關系;威權獨裁政體的問題;“認同”,包括性別、宗族和對于國家的認同問題;以及中國知識分子的欲望和困擾。
在最早期的文學類型中,可清楚看出涉及上述問題的文體即是“賦”。因此,鄭教授書中所探討的不只是單一的類型或是某一特定主題,而是切中要點地涵蓋了文學、思想和知識分子的生活等核心議題,時間上不僅局限于漢、魏、晉期間,更幾乎貫通了整個中國歷史。
本書的第一章是關于追求“女神”——或是借用愛德華‧史凱佛(Edward Schafer)中譯名稱“神女”——的主題。鄭教授將這個問題的起源追溯到屈原《離騷》與一般認為是宋玉所撰的《高唐賦》和《神女賦》,說明這些作品如何為“神女主題”樹立基本的典型,而其中主要涉及“欲望”的討論,尤其著重情欲和壓制欲念的部分。鄭教授將主題來源——《登徒子好色賦》納入討論範圍,雖此賦非關神女,卻是首先探討男性學者借著抗拒美色以表現自身高尚道德的作品之一,其中我們可看到朝臣將情欲的壓抑作為一種忠君與否的考驗。從鄭教授的觀點看來,統治者對于朝臣欲望的壓抑等于剝奪了為人臣者不論為人丈夫或父親“身為男性的權利”;為人臣者在比喻上變成“被去勢閹割”的角色。不論人們同意或反對這個論點,這樣的性別評論尚未廣泛應用在“賦”的研究中,而鄭教授有意帶領賦學研究進入新的方向,將是大家所樂于見到的。
鄭教授檢視漢、魏晉期間以各種不同方式模仿轉化屈原宋玉作品模式寫作的“賦”詩。其中,一般認為是司馬相如所撰的《美人賦》(雖然在我看來,美人賦並非司馬相如所作)轉化男性學者抗拒美色的模式,將壓抑情欲的復雜心理呈現在文章當中,而不是將原作品(《登徒子好色賦》)的主題機械化地循例處理(簡宗梧教授則認為《美人賦》可能為《登徒子好色賦》的仿作對象。請參見《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頁118—122)。這個問題詳細推敲了一系列關于“壓抑情欲”的作品,其中,以陶潛《閑情賦》發揮得最是淋灕盡致。此外,與《高唐賦》、《神女賦》關系更密切的作品是曹植的杰作《洛神賦》。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