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與文明

火與文明
定價:150
NT $ 131
 

內容簡介

一本「關於火的酷書」,講述人類自起源到現在是如何來對待火和時間的,以及與人類文明進程的密切關系。這是一本經典性的、有主題的、多科性歷史書,它將成為那些對世界歷史中較重要問題感興趣的人的指南:人類文明是怎樣開始的?哪種制度遍布人類社會?除了馴養鳥類和動物外,還有哪些其他的「馴養」創造了人類歷史?作者實際上書寫了一部文明的興起和人類控制火的能力之間關系的非比尋常的、令人着迷的著作。

通過對生態及歷史的考證,作者強有力說明,甚至是在語言能力形成或制造工具之前火的應用使人類有別於他們的祖先,且毫無疑問區別於其它生靈。他的研究指出兩個因素:火作為文明的要素——用於煮食、化學、取暖、照明,而且實際上引發了工業革命;燃燒的火——作為恐懼、懲罰、毀滅、縱火、戰爭、疾病的來源以及由污染引起疾病而導致的死亡。

在能源成為全球危機的當下,人類需要重新認識火。從古老的明火到當代的火——核能,火仍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核心問題。《火與文明》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思考,還有啟示。同時,它形象的例證及生動的語言也深深感染讀者。
 

目錄

中文版—序

緒論:文明的進程與對火的控制

文明
對火的控制也是一種文明進程
本書的寫作思路和研究范圍

第一章 對火的原始控制
以被動用火為主的階段
向主動用火過渡
物種壟斷之形成

第二章 用火對前農業社會的影響
人與其他動物的分野不斷擴大
土地開墾
炊爨
取暖、照明及其它用途

第三章 火與農業化
第二次轉變
用火與農業化
歐洲的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之后:生產力提高還是下降?

第四章 火在定居的農業社會中
主導趨勢
專門用火的人:陶工,金屬匠,武士
城市中的用火和火災危險
鄉村中的火

第五章 火在古以色列
背景與資料
火與獻祭
火標志着神的力量
火標志着神怒
戰爭中的火
日常生活中的火

第六章 火在古希臘羅馬
背景與資料
奧德斯世界中的火:軍事體系
赫西奧德世界中的火:農業體系
希臘大戰爭時期
火的使用與社會分層
羅馬世界中的火災與消防
宗教中的火
燃料與森林退化

第七章 火在工業化之前的歐洲

四大階層
火與宗教
戰爭中的火
城市中的火
鄉村中的火
科技中的火

第八章 火在工業時代
工業化成為主導趨勢
蒸汽機和安全火柴的時代
新能源:關聯更少、更為分散的用火
城市大火災
防火區外:戰爭
防火區外:森林火災

第九章 不同層次上對火的控制
控制火的個體習得
社會之間及社會內部的用火差異
人類控制火能力的提高

原文注釋
參考文獻
人名對照
地名對照
 

本書最初是用荷蘭語和英語寫的,旨在「對火做一番冷靜的思考」。荷蘭語是我的母語,但在世界上只能算小語種,而英語則是大語種。我和許多人一樣,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為的是能和更多的讀者交流。本書后來又被譯成了其它許多種語言。現在又出了中譯本,而漢語也是大語種,真是可喜之事。火是一種自然力,它與人類薪火相繼的學習過程(人類文明便由之而生) 之間,有着許多復雜的關系。希望本書的中譯本能在這一方面激發更多的研究。

當下,火並非熱門話題。但曾有一段時期,火和土、水、空氣一起,被視為構成宇宙的四大元素。之后,在宇宙哲學、物理學、化學甚至醫學中,火都占據着核心地位。如今,這種盛況已去。雖然標題中帶「火」字的書每年都會出很多,但幾乎都是用作比喻意義,或表示愛與恨,或表示政治、藝術和科學中的熱情,或其他的人類情感。真正寫「火」的書,極為罕見。

況且,即便真正寫「火」,有的也不只是在談論火,而是「反對」火。火被當威了一種危險的東西,需要斗爭和防范。英語和德語中的「消防隊」 、「消防」等詞就暗示着這種反對的態度,好像火是敵人,就像疾病一樣,要與之斗爭,最好將其消滅掉。這是一種偏見。

的確,火的直接后果自來就是破壞性的,今后也不會改變。但在人類會的發展過程中,先祖們很早就發現,可以利用火的這種天生的破壞力和無目的性,使之成為對人類有益的生產力。從長遠來看,正是這一獨特的發現,使人類在大型動物中的地位有了極大的提高。隨着時間的推移,駕馭火的能力逐漸為人類所獨有且共享。最終,所有的人類群體都有了這種能力,沒有這種能力的群體便消失了。

本書講述了人類在駕馭了火之后與火的「共存」。敘述以時間為序,但遠不是在描述一些孤立的事件。相反,本書力圖揭示,就對火的控制而言,可以明顯地察覺到一個順序。這一順序由幾個鮮明的階段或時期構成,並展現出一個清晰的結構。當然,這一結構不是事先謀划出來的。

對火的原始控制構成了由人類發起的第一次重大的生態轉變。過了很長時間,又出現了兩次規模更大的生態轉變,分別是:農業畜牧業的興起(「 農業化」),大約在一萬年(約四百代人)前;「工業化」,約始於二百五十年(約十代人)前。本書「緒論」中提到,在講述后兩次生態轉變時,本書沿用了傳統的「西方」軌跡:地域上從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最早的城邦誕生之地)向西,時間上也由此時期向后推移。這雖然是一種「歐洲中心主義」的敘述,但作為理論模式,也適用於世界上的其他地方。

就其最簡單的形式而言,這一模式表征着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四個相繼的階段。第一階段的標志是以不經常用火的游牧來獲取食物。在第二階段,游牧仍是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但此時,火已經有了開墾土地、驅逐野獸、炊爨等實際用途。第三階段是農業化階段,以在耕地上獲取糧食為主。到了第四階段,工廠逐漸在食物生產過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在這四個階段中,存在着一個累積的順序。從沒有火的游牧到有糧食,再到在工廠中生產食物。顯然,沒有耕地,工廠中的食物生產也就無從談起;而沒有火,耕地和工廠都派不上用場。在這幾個階段中,火一直是主要的生產力。 上述每一社會態階段都有其自身的動力。因此,本書關注世界各地宗教農業休系和軍事農業體系中內在的結構張力。如今,我們體會到了工業時代的動力。工業時代肇始於英國開始大規模地開采地下的礦物燃料。這種此前未經利用的潛在燃料,逐漸被轉化成了煤、石油和天然氣。生態史學家羅爾夫·西夫勒獨具慧眼,將這些能源稱為「地下森林」。他指出,工業時代注定是一個過渡時代,因為礦物燃料再多,也終有用盡之時。斯言誠是。

如今,在工業發達的社會中,人們對火和燃料的依賴是空前的。不過,火已經通過很多方式或多或少隱藏了起來。各種火在爐膛和機器中燃燒,使生產繼續,使交通運轉,根據人的需要隨時隨地提供制冷、供熱和照日月。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火可以用德國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及其美國同道愀文·戈夫曼造的詞來表述:「隱於幕后」,呆在「后台」。

換另一個比喻來說,我們已經把火「委托」給了社會的基礎結構,不願再提及它了。我們看到的火,是在電影電視中,包括巾騷亂、戰爭或恐怖主義活動引起的城市大火,以及難以撲救的森林大火和叢林大火。這些景象晴示着危險和災難。我們沒有看到工業和家庭中日用的那些火。我們珍惜並突出一些儀式性的火,卻樂於忽視其它絕大多數火。科學和學術文獻中也有此傾向,對火的無處不在的作用不夠重視。本書就屬於那一小部分力圖糾正這種錯誤的作品。

當代中國及其歷史,為深入探討火與人類文明的關系提供了寬廣的空間。從寫此書起,我就已經見到了幾本新近的英語作品,講的是中國城鄉的用火和對火的控制。我相信,在漢語中,此類作品更多。希望《火與文明》的中譯本能引發更多的興趣,從比較的、全球的視角更全面地研究火在中國的景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