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義層面上講,受眾(audience)是指大眾傳播所面對發言的無名個體與群體,它不僅僅是大眾傳播效果的核心概念和考察效果的基點與立足點,而且由媒介、社會與人的復雜關系建構起來的大眾傳播理論中,受眾是一切問題的交叉點,因此,理解受眾就是理解大眾傳播學的核心問題,就是理解在媒介化社會中被受眾化的我們。
為此,我們有必要進入眼前這部特點鮮明、結構巧妙的受眾研究讀本。三位編者深諳受眾研究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並以超一流的布局駕馭著這種復雜性與多樣性,他們既不按流派或地區編排,也未遵循時間或主題的編輯體例,而是別出心裁地推出三大部分,分別名之曰「社會、大眾和公眾」、「個人、影響和效應」以及「文化、社群和家庭」,展現出受眾研究跨學科、多層面的思維空間,讓人豁然領悟到整個西方傳播學的「空間」漂移。奇妙的是,此書並不因此而散亂,而是以媒介與受眾關系為主線,展現受眾研究的傳統及諸多研究路數。與此同時,編者並不像一般的讀本那樣依研究文獻的歷史體例而行,而是試圖對研究傳統進行當代呈現,由此,文獻大多選自二十世紀八+年代以後,這些文獻或出自傳播學經典作家之手,或出自學術評論家之手,無二不回溯並反思了經典的受眾理論與方法,演繹出活的受眾研究傳統。另外,一反過去的一些受眾研究讀本的美國化傾向,三位英國編輯努力平衡展示歐美受眾研究傳統,並通過帶有歐洲批判視野的學術評論揭示其內在聯系與沖突。本書所收錄的篇目不僅學術含量大,現實意味深,而且涉及受眾日常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因此,無論是對熱衷於傳媒研究和實踐的人,還是對如今媒介化社會形形色色的受眾,都是值得一讀的寶典。
當然,西方受眾研究的傳統是如此復雜多變,以至於任何讀本的剪裁取舍都難免傷害其全貌,本書亦未幸免。而當歷史與現實的語境隱去後,讀者諸君更是難解孤零零的文本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