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陳水扁上台至發表“一邊一國”論調,作者一直在做跟蹤調查並將觀察過程匯集成書于2003年出版。
本書是作者把2003年以來在報紙、刊物、電視、網絡等媒體上發表的對陷入僵局的兩岸關系進行的思考匯編成書。
作者首先就大陸包容、創新的對台政策做了闡述,其次針對台灣當局和“在野黨”的動態進行了評論,隨之分析了兩岸關系的政治僵局和在僵局的情況下兩岸之間的互動關系,最後分析了兩岸的民間交往,並就打破兩岸僵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報還一報”策略。作者認為,如果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導致矛盾和沖突的加深,所以首先應當摒棄“對抗思維”;“一報還一報”策略是指,不管對方是“合作”還是“背叛”,都要給予“回報”︰或是寬恕,或是懲罰,並以寬容為主,激勵對方與我們合作。
目錄
自序
第一部分 包容、創新的對台政策
一、中共十六大對台方針政策
(一)解讀十六大報告對台工作部分
(二)展現最大的誠意
(三)“三個可以談”︰突破兩岸僵局的關鍵
(四)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千秋偉業
(五)手足兄弟的同胞情誼
(六)我們一貫堅持和平統一
(七)尊重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意願
(八)平等、尊重與同胞情誼
二、新時期對台政策
(一)對台戰略的理論創新
(二)開啟兩岸關系的機遇之窗
(三)發展與統一互不相悖
三、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一)一個中國原則是貫穿《反分裂國家法》的基調
(二)《反分裂國家法》展現大陸誠意、善意
(三)不搞分裂就不必害怕反分裂國家法
(四)《反分裂國家法》引起的反響
四、和平統一方針
(一)和平統一方針面臨挑戰
(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一個完整的構想
(三)遏制“台獨”的力量配置
第二部分 藍綠較量的台灣政局
一、評民進黨
(一)“台獨黨綱”的再包裝
(二)鞏固政權步履維艱——評三年來的台灣政治
(三)陳水扁的“國慶演說”
(四)陳水扁要走哪一條路?
(五)“去中國化”是不會得逞的
二、評台灣各類選舉
(一)2002年台北、高雄市長選舉
(二)2004年“大選”︰陳水扁仍有微弱勝出可能
(三)2005年“三合一”選舉︰民眾用選票教訓了民進黨
(四)“三合一”選後台灣政局走向
三、評國民黨
(一)國民黨是否轉向?
(二)“王馬之爭”的聯想
(三)馬英九面臨六大挑戰
(四)對馬英九不應期待過高
四、評所謂“公投”
(一)高雄“公投游行”的觀察
(二)“統獨公投”“緩期執行”
(三)“公投題目”的用意何在?
(四)“公投”失敗意味著什麼?
(五)台灣有沒有權利進行“台獨公投”?——答南洋伯先生
(六)從“公投”看台灣“民主”
(七)關于台灣“公投”的思考
第三部分 僵局、互動的兩岸關系
一、僵局下的變化
(一)兩岸關系僵局下的變化
(二)評日本學者大前研一的預言
(三)泛藍整合與兩岸關系
(四)堅持和平統一,反對“和平分裂”
(五)民進黨當局不想實現“三通”
(六)“主權國家”不能“自我認定”
二、連宋訪問大陸
(一)連宋“登陸”的解讀
(二)為兩岸政治對話打下基礎
(三)“胡連會”開啟政治對話
(四)尋求兩岸的交集
三、回顧與展望
(一)2005年的兩岸關系
(二)2006年兩岸關系難以改善
第四部分 同情理解的民間交往
一、同胞的情誼
(一)需要“同情的理解”
(二)台灣人民的歷史傷痕
(三)台灣主流民意的解讀
(四)海的那邊是台灣
(五)深化交流,增進共識
(六)爭取台灣民心要落到實處
二、歷史的記憶
(一)台灣光復︰大轉變的年代
(二)關于“台灣光復”的對話
(三)“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與“台獨”無關
(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評電視專題片《台灣往事》
(五)尋找台灣的前途與位置?——台北《福爾摩沙特展》觀後感
三、汪道涵與兩岸關系
(一)汪老來不來新加坡?
(二)一位有使命感的前輩
(三)關心兩岸人民福祉的長者
附錄
(一)民進黨在“大選”中的“省籍動員”
(二)民進黨新潮流系的政治影響力
第一部分 包容、創新的對台政策
一、中共十六大對台方針政策
(一)解讀十六大報告對台工作部分
(二)展現最大的誠意
(三)“三個可以談”︰突破兩岸僵局的關鍵
(四)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千秋偉業
(五)手足兄弟的同胞情誼
(六)我們一貫堅持和平統一
(七)尊重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意願
(八)平等、尊重與同胞情誼
二、新時期對台政策
(一)對台戰略的理論創新
(二)開啟兩岸關系的機遇之窗
(三)發展與統一互不相悖
三、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一)一個中國原則是貫穿《反分裂國家法》的基調
(二)《反分裂國家法》展現大陸誠意、善意
(三)不搞分裂就不必害怕反分裂國家法
(四)《反分裂國家法》引起的反響
四、和平統一方針
(一)和平統一方針面臨挑戰
(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一個完整的構想
(三)遏制“台獨”的力量配置
第二部分 藍綠較量的台灣政局
一、評民進黨
(一)“台獨黨綱”的再包裝
(二)鞏固政權步履維艱——評三年來的台灣政治
(三)陳水扁的“國慶演說”
(四)陳水扁要走哪一條路?
(五)“去中國化”是不會得逞的
二、評台灣各類選舉
(一)2002年台北、高雄市長選舉
(二)2004年“大選”︰陳水扁仍有微弱勝出可能
(三)2005年“三合一”選舉︰民眾用選票教訓了民進黨
(四)“三合一”選後台灣政局走向
三、評國民黨
(一)國民黨是否轉向?
(二)“王馬之爭”的聯想
(三)馬英九面臨六大挑戰
(四)對馬英九不應期待過高
四、評所謂“公投”
(一)高雄“公投游行”的觀察
(二)“統獨公投”“緩期執行”
(三)“公投題目”的用意何在?
(四)“公投”失敗意味著什麼?
(五)台灣有沒有權利進行“台獨公投”?——答南洋伯先生
(六)從“公投”看台灣“民主”
(七)關于台灣“公投”的思考
第三部分 僵局、互動的兩岸關系
一、僵局下的變化
(一)兩岸關系僵局下的變化
(二)評日本學者大前研一的預言
(三)泛藍整合與兩岸關系
(四)堅持和平統一,反對“和平分裂”
(五)民進黨當局不想實現“三通”
(六)“主權國家”不能“自我認定”
二、連宋訪問大陸
(一)連宋“登陸”的解讀
(二)為兩岸政治對話打下基礎
(三)“胡連會”開啟政治對話
(四)尋求兩岸的交集
三、回顧與展望
(一)2005年的兩岸關系
(二)2006年兩岸關系難以改善
第四部分 同情理解的民間交往
一、同胞的情誼
(一)需要“同情的理解”
(二)台灣人民的歷史傷痕
(三)台灣主流民意的解讀
(四)海的那邊是台灣
(五)深化交流,增進共識
(六)爭取台灣民心要落到實處
二、歷史的記憶
(一)台灣光復︰大轉變的年代
(二)關于“台灣光復”的對話
(三)“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與“台獨”無關
(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評電視專題片《台灣往事》
(五)尋找台灣的前途與位置?——台北《福爾摩沙特展》觀後感
三、汪道涵與兩岸關系
(一)汪老來不來新加坡?
(二)一位有使命感的前輩
(三)關心兩岸人民福祉的長者
附錄
(一)民進黨在“大選”中的“省籍動員”
(二)民進黨新潮流系的政治影響力
序
2000年陳水扁上台以後,大陸方面決定采取“听其言,觀其行”的態度,我個人做了跟蹤觀察。到了他發表“一邊一國”的論調以後,這個觀察就基本上結束了,于是把觀察過程匯集成《觀察台灣》一書(2003年出版)。此後,兩岸陷人政治僵局,兩岸學者都進行思考,尋求打破政治僵局、爭取雙贏的途徑。現在把這個時期我在報紙、刊物、電視、網絡等媒體上發表的評論文章、專訪報道、訪談紀錄等匯編成書,以便留下時代的痕跡,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深一層的思考。
對台政策︰包容。創新
從對台政策來說,這個時期正值十六大召開,提出一些新的主張,我有幸參與了“解讀”的工作。在前面一組文字中,可以看出,我特別強調的是十六大報告中“尊重”、“同胞情誼”、“誠意善意”這些要點,強調采取“包容”和“寬容”的態度。台灣同胞是我們的“手足兄弟”,是“發展兩岸關系的重要力量”,我們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當家作主的願望,這是我們對台灣同胞的基本態度,首先強調的是“尊重”兩字。有關“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提法,也是尊重台灣民意的體現。“三個可以談”涉及兩岸關系的最敏感、最關鍵的問題,一旦雙方能夠開始談判這些議題,兩岸僵局就可能出現重大的突破。以這些政策主張反復說明我們“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的意願和決心。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主席發表“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四點意見”,我當即寫出《對台戰略的理論創新》一文,認為這是新時期對台工作的基本框架,“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兩岸關系的主導權,更加寬容,更加務實,更加自信,更加果斷”。事實證明,正是在這種新思維的指導下,2005年對台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的進展。
緊接著,全國人大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在相關的文字中,我強調這個法律要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即維護“一個中國、尚未統一、不許分裂”的事實,同時體現了要盡一切可能和最大努力來爭取和平統一的誠意和善意。《反分裂國家法》是在“胡四點”精神的指導下制定的,相信通過對台工作的實踐,這種善意和誠意將會得到台灣同胞和國際社會的理解。
在兩岸關系陷入僵局、陳水扁提出“台獨時間表”以後,有些人對黨的“和平統一”方針產生懷疑,甚至認為“和平統一方針已經過時”,鼓吹動用武力。“和平統一”方針面臨挑戰。但我深信這個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因此,寫出一些文字,針對一些誤解和曲解,進行辯駁。
“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這是至理名言,不到“最後”“不得已” “被迫”的嚴重關頭,絕不可輕言動用武力。
台灣政局︰藍綠較量
這一組文字主要是針對台灣當局和“在野黨”的動態進行評論。有一些個人的觀點,與一般言論有所不同。例如,2002年底的台北、高雄市長選舉,許多人認為是“2004年大選的前哨戰”,是“藍綠對決”,我反對這些看法;有人認為陳水扁上台以後在政治上無所作為,我則指出不可小看他們在“鞏固政權”方面所下的功夫;2004年“大選”前,多數人估計泛藍會取得勝利,我在選前一天發表了“陳水扁仍有微弱勝出可能”的看法,不幸言中;在談論民進黨在“三合一”選舉中失利時,我認為,根本問題在于直至今天台灣還是“少數政府”,這是當前台灣政治病根之所在;2003年底,國民黨副主席王金平提出“不提一中,不反台獨,維持現狀”,我認為不是他個人的意見,而是“國民黨的轉向”;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許多人對他寄予厚望,甚至希望他與大陸共同推進統一大業,我認為馬英九有他的立場,也有他的難處,不能期待過高。
任何看法是否正確都需要通過實踐的檢驗,但有了不同的聲音,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進行思考,甚至開展辯論和交鋒。我想,這對于研究的深化應當是有幫助的。
……
對台政策︰包容。創新
從對台政策來說,這個時期正值十六大召開,提出一些新的主張,我有幸參與了“解讀”的工作。在前面一組文字中,可以看出,我特別強調的是十六大報告中“尊重”、“同胞情誼”、“誠意善意”這些要點,強調采取“包容”和“寬容”的態度。台灣同胞是我們的“手足兄弟”,是“發展兩岸關系的重要力量”,我們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當家作主的願望,這是我們對台灣同胞的基本態度,首先強調的是“尊重”兩字。有關“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提法,也是尊重台灣民意的體現。“三個可以談”涉及兩岸關系的最敏感、最關鍵的問題,一旦雙方能夠開始談判這些議題,兩岸僵局就可能出現重大的突破。以這些政策主張反復說明我們“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的意願和決心。
2005年3月4日胡錦濤主席發表“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四點意見”,我當即寫出《對台戰略的理論創新》一文,認為這是新時期對台工作的基本框架,“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兩岸關系的主導權,更加寬容,更加務實,更加自信,更加果斷”。事實證明,正是在這種新思維的指導下,2005年對台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的進展。
緊接著,全國人大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在相關的文字中,我強調這個法律要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即維護“一個中國、尚未統一、不許分裂”的事實,同時體現了要盡一切可能和最大努力來爭取和平統一的誠意和善意。《反分裂國家法》是在“胡四點”精神的指導下制定的,相信通過對台工作的實踐,這種善意和誠意將會得到台灣同胞和國際社會的理解。
在兩岸關系陷入僵局、陳水扁提出“台獨時間表”以後,有些人對黨的“和平統一”方針產生懷疑,甚至認為“和平統一方針已經過時”,鼓吹動用武力。“和平統一”方針面臨挑戰。但我深信這個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因此,寫出一些文字,針對一些誤解和曲解,進行辯駁。
“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這是至理名言,不到“最後”“不得已” “被迫”的嚴重關頭,絕不可輕言動用武力。
台灣政局︰藍綠較量
這一組文字主要是針對台灣當局和“在野黨”的動態進行評論。有一些個人的觀點,與一般言論有所不同。例如,2002年底的台北、高雄市長選舉,許多人認為是“2004年大選的前哨戰”,是“藍綠對決”,我反對這些看法;有人認為陳水扁上台以後在政治上無所作為,我則指出不可小看他們在“鞏固政權”方面所下的功夫;2004年“大選”前,多數人估計泛藍會取得勝利,我在選前一天發表了“陳水扁仍有微弱勝出可能”的看法,不幸言中;在談論民進黨在“三合一”選舉中失利時,我認為,根本問題在于直至今天台灣還是“少數政府”,這是當前台灣政治病根之所在;2003年底,國民黨副主席王金平提出“不提一中,不反台獨,維持現狀”,我認為不是他個人的意見,而是“國民黨的轉向”;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許多人對他寄予厚望,甚至希望他與大陸共同推進統一大業,我認為馬英九有他的立場,也有他的難處,不能期待過高。
任何看法是否正確都需要通過實踐的檢驗,但有了不同的聲音,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進行思考,甚至開展辯論和交鋒。我想,這對于研究的深化應當是有幫助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