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前,當中國再度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時候,鍾叔河先生主編了一套「走向世界」叢書,旨在展示近代中國人最初步出國門後,對於外部世界的觀察和思考。該叢書以深沉的歷史感、豐厚的文化內涵,給讀書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和溫馨的記憶。那無疑是一項功德無量的文化出版工程c至今,我們仍然期待著它還能夠有新的延續。
但是,中國融入世界是一個雙向流動的過程。中國走向世界,同時也意味著世界走向中國。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這一過程中,外來的人們還表現得更為「主動」,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言:「咱們開門走出去,正由於外面有人推門,敲門,撞門,甚至破門跳窗進來。」當中國人遠渡重洋,以驚奇的雙眼觀察世界的時候,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也漂洋過海、源源不斷地來到中國。他們用異域人的眼光打量著這塊陌生的國土以及生活在這里的芸芸眾生,寫下了大量關於中國的各種著述,留下了對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和民族性格等方面形形色色的觀感、研究和評論。無論是從歷史研究、民族交往、文化交流,還是中國民族的自我認識等多種角度來看,這些著述都不該是封存於庫的資料,而是有待開發的內容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雖然,在那中國人備受欺壓的歲月里,西方人關於中國的著述往往帶有程度不同的歧視意味和陰暗色調,但其中也不乏認真觀察、深切體會、既具有洞察力又深懷同情心的明智之作。作者或是在中國生活多年的傳教士、外交官,或是為清廷所雇佣的外國官員、教習和科技人員,或是西方報刊派駐中國以及在華西文報刊的記者,或是考察、游歷中國的作家、學者、探險家、律師和到中國經商的商人等等,其角色種類之繁,觀察范圍之廣,層次之多,內容之細致深入,總體說來均非同時期有機會觀察西方的中國人及其有關著作可比。正是通過這些形形色色的觀察者所寫下的為數眾多的著作,從而建立起了當時的西方世界里關於中國的形象。而這種形象,又構成今日西方人心目中中國形象的歷史底版,並反復不斷地被現實沖洗出新的照片。
瀏覽西方人關於近代中國的各種著作,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於中國的觀察記述,確有中國人習焉不察的獨特之點。相當一部分是對中西直接接觸和中國基層社會的記錄,多系親見親聞,顯得別致細膩,足以成為可補中文記載之闕的正史資料,尤其是對方興未艾的社會文化史研究,具有不可忽視的史料價值。
當然,西方的中國形象畢竟是西方人自己建構的。他們的眼楮里嵌著自身歷史文化的瞳孔,因應著當時當地不同的現實需要,故此對於中國的反映有真實的一面,也難免有變形、歪曲的一面;有受其社會文化心理需求左右、優先攝取或誇大反映的部分,也有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盲點」——甚至還會有意無意地借中國這壺「老酒」,去澆他們自己心中的「塊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