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縱橫解析

中醫基礎理論縱橫解析
定價:162
NT $ 162
  • 作者:@李其忠 @編/著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17075333
  • ISBN13:9787117075336
  • 裝訂:平裝 / 45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為導向,對每一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進行闡述,在注意縱向梳理其淵源脈絡、闡述其確切內涵的同時,更力圖橫向突出其實用意義,解析其證治價值,汲取現代研究成果。本書內容既有理論的闡述,又注重臨床實際。文字深入淺出,舉例通俗易懂,能使了解中醫者得其概要,學習中醫者入其門徑,研究中醫者受其啟迪。

本書依據內容類別而分列成篇,每篇之中再分設專題,逐一論述闡釋。各專題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互有聯系。條分縷析,縱橫交融,形式生動,一目了然。作者于上海中醫藥大學執教、業醫30年,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臨床休會,因此,本書對于提高中醫基礎理論和指導臨床實踐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1.導讀總論
1.1 中醫學的基礎理論
1.2 中醫學的學科性質
1.3 中醫學的醫學模式
1.4 中醫學的文化屬性
1.5 中醫學的思維方法
1.6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1.7 中醫學的辨語論治
1.8 中醫學的四大經典
1.9 中醫學的發展簡史
1.10 中西醫的休系之別
1.11 中醫學的現代研究
2.陰陽五行
2.1 陰陽概念的起源追溯
2.2 無所不指與無所實指
2.3 屬性可變與性性限定
2.4 陰陽屬性的醫學應用
2.5 陰陽相反與陰陽盛衰
2.6 陰陽互要與陰陽互損
2.7 陰陽消長與陰陽轉化
2.8 一陰一陽至三陰三陽
2.9 五髒陰虛的臨床辨析
2.10 五髒陽虛的臨床辨析
2.11 陰陽學說的應用宜忌
2.12 五行概念的起源追析
2.13 五行特性的引申應用
2.14 取類比象與推演絡繹
2.15 生克制化及生克異常
2.16 五行生克與大髒聯系
2.17 生克異常與病理傳變
2.18 診從五行的臨證應用
2.19 治從五行的臨證應用
2.20 五行理論的應用宜忌
3.氣血津液
3.1 古代哲學中氣的含義
3.2 傳統醫學中氣的概念
3.3 人體之氣的生成來源
3.4 導致氣虛的常見原因
3.5 氣的功能及氣虛的表現
3.6 五髒氣虛的臨床辨析
3.7 氣機調和及氣機失調
3.8 元氣之名的歷史沿革
3.9 宗氣、中氣的各自概念
3.10 營氣、衛氣與營衛不和
3.11 血的生成與血虛原因
3.12 血的功能與血虛表現
3.13 血的運行與血行失常
3.14 氣帥血母的臨床意義
3.15津液概念與津、液之別
3.16津液代謝與代謝障礙
3.17津液功能與津液虧虛
3.18津氣互用與津氣同病
3.19津血同源與津血同病
4.藏象學說
5.經絡學說
6.形體官竅
7.體質形神
8.病因理論
9.病機理論
10.養生治則
 

有人說“中醫的出路在臨床”,這幾成中醫界的共識。是的,中醫學就其基本屬性而言,屬于應用學科,其功能是解決疾病的防治、維護健康。然而仔細體味,此話似不夠全面。中醫的臨床需要中醫學的理論來指導,一個沒有理論指導的臨床,是盲目的臨床,也不可能有發展後勁的臨床。觀當前中醫臨床的現狀,其療效還不盡如人意,其原因甚多,但從根本上來說恐怕與從業人員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不夠扎實及中醫理論發展滯後密切相關。臨床要發展必以理論的發展為先導,中醫臨床療效要提高,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因此,準確地說,中醫的出路在于理論創新推動下的臨床。

長期以來,在“中醫的出路在臨床”這一思路影響下,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忽視,導致中醫臨床工作者理論水平下降,中醫理論研究發展遲緩,這乃是中醫界不爭的事實。我們常說,“中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筆者認為,這個寶庫中除了防治疾病的知識、技術、經驗之外,還應包括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以及認識自然、認識人體生命現象的思維方法。忽視這一點,無異于丟失了中醫學的精華,把博大精深、具有數千年文化積澱的中醫學,理解為支離破碎的經驗醫學。中國的傳統醫學之所以能綿延千年,並在現代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逐漸得到世界人民的青睞,其根本魅力就是兩條,一是能夠解決人類健康中疾病防治的問題,一是具有一套相對完整的獨特的理論體系。縱觀世界醫學史上,許多曾經輝煌一時的其他國家的傳統醫學,或光華暗淡,或蕩然無存,或淪為不登大雅的民間醫學,令人產生“白雲千載,人去樓空”之感。剖析其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但缺乏一整套醫學理論體系,根基的“先天不足”恐是致命的原因。據此,我們應該珍惜先祖留下的這份珍貴的遺產,並加以繼承、研究、發揚、發展。

當今關于如何研究中醫理論的見解,仁智互見,眾說紛紜,有關學術爭鳴每多見諸報端。余以為,與其在“如何研究”這一問題上爭論不休,不如沉下心來,腳踏實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一些具體實事。原則只有兩條,只要有利于促進中醫學術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臨床療效的提高,不管采用何種方法,諸如中西醫結合法、多學科技術研究中醫法,抑或傳統中醫法等,“上山千條路,共仰一月高”,均應努力倡導。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待作出成績後再論高低也不遲。

令我欣喜不已的是,近有幸捧讀《中醫基礎理論縱橫解析》一書,對中醫基礎理論領域的系列重要專題縱橫解析,剖析疑義,探微索隱,讀來有耳目一新之感。作者李其忠教授長期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和科研,並始終堅持中醫臨床,“在理論與實踐融合的過程中,教學相長;在研讀古今醫學文獻的過程中,融會貫通;在承擔中醫理論科研課題的過程中,深化認識;在參加編寫相關教材、教參的過程中,升華提高”。其忠教授為人忠厚,為事踏實,稟性淡泊,不事張揚,多年來潛心寢饋于岐黃之道,在其30余年的實踐中,積驗甚多,是書乃是其心血之結晶。開卷展讀,書中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每一專題,追本溯源,厘清脈絡,詮釋概念,演繹內涵,更力圖凸現其臨床指導意義,解析其學術價值。一破教材陳規,發古義,匯新知,縱橫淋灕,直道心源,是近年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領域不多的佳作。深信是書付梓,不僅對從事中醫基礎教研的工作者大有裨益,而且可作為中醫及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務人員進行繼續教育的良好教本。

有幸先讀,寫幾句感想,與同道交流。

王慶其
歲次乙酉孟夏于海上回然書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