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遺留的手稿中,有不少筆記。這些筆記分布在他的哲學論述中,與他的哲學著作沒有直接的聯系。筆記中有的是自傳,有的是對哲學活動本質的評論,有的是一般意義的論題,譬如關於藝術、宗教問題,一般來說,沒有必要把它們與哲學論述分開。讀者現在看到的本子,是維特根斯坦本人用括號或其他方式有意將兩者分開的。
這些筆記,有的簡短,有的卻很長,筆記大多數具有巨大魅力。它們語言優美,寓意深刻,對於人文學者來說,閱讀、研究這些筆記顯然是必要的。因此,我們決定出版作者的一部分筆記。喬治·亨利克·馮·賴特受委托承擔筆記的選編任務。
這項工作非常艱難。為了完成這項工作,我曾經有過各種設想。最先,我准備按主題整理筆記,比如「音樂」、「建築」、「莎士比亞」、「妙語格言」、「哲學」等。按主題整理筆記雖然不費力氣,但這種方法有個弱點,就是:將素材分割後容易使人產生人為加工的印象,而且維特根斯坦的許多令人難忘的「格言」大都隱藏在他的哲學著作中,如《一九一四——一九一六年的筆記本》、《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等。正因為他的格言融人在這些著作中,它們才具有懾人心魄的魅力。由於這一原因,我感到將格言與文章分離不大妥當。
有段時期,我曾設想不搞內容面面俱到的集子,僅選擇一些精彩的格言。我認為,龐雜的材料只會削弱精彩言論給人的印象,這個觀點或許是正確的。但是,我的工作不是充當仲裁者,況且,我對自己能否辨識那些連篇累牘、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思想的能力也缺乏自信。
最後,我還是確定了自認為是正確的選材原則:從集子中抽掉純屬「私人」性質的筆記。維特根斯坦在這些筆記中議論他的生活的外界環境,他的心理狀態以及他與其他人的關系,等等。
本書的言論按照年代順序編排,這些言論有近半數發表於《哲學研究》第一部分完成後的時期。
由於本書對維特根斯坦的一些言論未作解釋,不熟悉他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的讀者可能會感到有些言辭晦澀難懂,因此,在許多地方加上注釋和評論是必要的。然而,除了少數地方外,我本人未敢冒昧對這些言論進行評論。需要指出的是,文中的所有注釋都是編輯加進去的。
毫無疑問,本書將到達某些現在不懂、將來可能仍不會懂維特根斯坦哲學思想的讀者的手中,但我認為,這並非是壞事。我相信,讀者只要了解維特根斯坦哲學的背景,就能理解和領悟這些筆記,進而理解他的哲學。
我於1965年至1966年開始選譯手稿,以後就放下了這項工作。直到1974
年,黑基·尼曼先生幫助我對筆記進行了最後選擇和整理,他還細致地校對了全文,糾正了我的打字稿中的許多錯誤和脫漏,對此,我非常感謝他的精心的傑出的工作。如果沒有他的幫助,這本書可能現在還未能付諸出版。我也深深地感謝拉什·雷斯先生,他糾正了我在書中的一些錯誤,並且對筆記的選擇事宜向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喬治·亨利克·馮·賴特
赫爾辛基
197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