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扇子在中國的歷史源流很長,品類繁多。明清之際,折扇因其收疊自如,攜帶方便,扇面書畫、扇骨雕琢,集器用與審美於一體,迅速流行,並取代紈扇成為主要的樣式,成為文人雅土的寵物,出入懷袖之間,有「懷袖雅物」的別號。

折扇,古稱「折疊扇」,又名「撒扇」、「聚頭扇」。劉元卿《賢奕傳編》:「折疊扇一名『撒扇』,蓋收則折疊,用之撒開。」又以扇骨聚其頭而散其尾,收攏時能夠二頭合並歸一,所以也稱「聚頭扇」。

折扇的出現,相比我國其他扇種,時間較晚,而且其來源眾說不一。比較主要的說法有兩個:一是認為折扇是由漢、晉年間勞作的人為了干活時便於收攏攜帶,休息時隨意開啟乘涼而設計的「腰扇」發展而來;二是更為確切的認為,折扇11世紀由日本、朝鮮傳人,北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壙高麗國條」記載:「彼(指高麗國)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折疊扇為私賣物,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沙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這一記載為折疊扇源於倭國(即日本)后由高麗國傳人我國提供了文獻依據。然而從11世紀,一直到15世紀初的300年間,折扇並沒有廣泛地傳播,只有少數文人和富家子女才使用。

到了明代,折扇開始盛行。15世紀的明永樂朝(1403年至1424年),因為明成祖朱棣對折疊扇的垂青,眾大臣得到賜贈,倍加推崇傳播,折扇廣為流行。清劉廷璣的《在園雜志》記載:「明永樂年間,成祖喜折扇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自內傳出,遂遍天下。」另據考證:「折扇盛行,起白宮中(永樂時,名「灑扇」),由四川進貢,年以萬計,另外生產亦不少。」「傳世明代金地折扇所見以千計,照記載先為川中特產,不久即為蘇浙大量生產,已無從明確產地。只能就《嘉定竹人傳》中得知明代扇骨加工,已出過不少名家高手。」由此反映了折扇的生產已經形成了四川和蘇浙兩大中心。從目前流傳的及出土的明代折扇看,主要都是在明代中、晚期,而且主要產地是蜀、吳二地,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而永樂時期的「灑扇」,在近年出土的明初諸藩王墓葬中及王錫爵墓中的實物得到證明,為扇面灑金(多大片金,有不規則的,有拼成一定圖案的),不加字畫的折扇。就目前所知,傳世最早的繪畫折扇是明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朱瞻基所繪的《松下讀書圖》自此書畫折扇興起。明代成化年間繁榮起來。從「明代四家唐、沈、文、仇始為書畫,蔚為吳下人書畫扇面之風氣」到明末的董其昌,清代「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名家惲壽平,名臣劉墉,到清末吳昌碩、任薰、錢慧安等,各流派異彩紛呈,蔚然大觀。

清代,折扇的發展達到全盛。上至帝王,下至土庶,折扇不僅是用以生風納涼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更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為他們社會角色的道具。乾隆帝曾命畫師張若靄將宮內所藏元、明兩代折扇300把編目作序,題名《煙雲寶笈》。在民間,有了職業畫商和扇庄,經營書畫扇,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自清中期始,齊建隆、戴廉增和忠興等老畫店的扇面字畫曾在京持續200余年。老北京的扇庄也引來了各地扇畫名產,像天津楊柳青,杭州王星記,均名噪一時。

折扇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扇子本身制作愈發精良,名家輩出,已形成一門獨特的工藝,又有了扇袋、扇墜和扇盒等附屬的工藝品,更因扇面成為了特有的藝術介質,以至書畫家無不在這方寸之間一逞毫墨。一柄折扇融合了書法、繪畫、裝裱、雕刻、編結、鑲嵌、髹漆等多種藝術,最終成為中國藝術遺產之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