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中醫學院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編寫,共分30講,每講由導語、主要內容、小結三部分組成。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人體結構與功能,疾病發生的原因與機制,疾病的防治與養生康復等基本概念、理論;介紹了學習、研究、運用中醫學知識的思維方法和基本規律。本書表述簡潔、通俗易懂,便於自學研讀,每日1講,可在不長的時間里學習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為進一步學習中醫藥學的其他相關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奠定扎實的基礎。適於中醫學院在校學生、西學中及低年資的中醫師、中醫愛好者學習參考。
目錄
第1講 中醫學的含義及其沿革
一、中醫學的含義及特點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概況
第2講 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內容及學習方法
一、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辯證論治
二、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含義及主要內容
三、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學習方法
第3講 陰陽的概念、特性及相互關系
一、陰陽及陰陽學說的概念
二、陰陽的特性
三、陰陽之間的關系
(一)陰陽的對立制約
(二)陰陽的互根互用
(三)陰陽的消長平衡
(四)陰陽的相互轉化
第4講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二、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
三、解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四、指導疾病的診斷
五、指導疾病的防治
六、歸納藥物的性能
第5講 五行的概念、特性及相互關系
一、五行及五行學說的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事物五行屬性歸類的方法
四、五行之間的關系
第6講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及相互關系
二、解釋五臟系統疾病的傳變規律
三、指導五臟系統疾病的診斷
四、指導五臟系統疾病的治療
第7講 藏象學說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學說的基礎
三、藏象學說的形成
四、藏象學說的特點
第8講 心系理論
一、概述
二、心的主要功能
三、心的生理特性
四、心的系統聯系
附:心包絡
第9講 肺系理論
一、概述
二、肺氣的運動特征
三、肺的主要功能
四、肺的生理特性
五、肺的系統聯系
第10講 脾系理論
一、概述
二、脾的主要功能
三、脾的生理特性
四、脾的系統聯系
附:胰
第11講 肝系理論
一、概述
二、肝的主要功能
三、肝的生理特性
四、肝的系統聯系
第12講 腎系理論
一、概述
二、腎的主要功能
三、腎的生理特性
四、腎的系統聯系
附:命門
第13講 六腑與奇恆之腑
一、概述
二、六腑的功能
三、奇恆之腑的功能
附:精室
第14講 臟腑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第15講 氣
一、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運動
四、氣的主要功能
五、氣的分類
第16講 精、血、津液
一、精
二、血
三、津液
第17講 氣、血、津液、精之間的關系
一、氣與血的關系
二、氣與津液的關系
三、氣與精的關系
四、血與津液的關系
五、血與精的關系
六、精與津液的關系
第18講 經絡(一)
一、概述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三、十二經脈的循行分布
(一)名稱
(二)循行分布規律
(三)循行分布部位
第19講 經絡(二)
一、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
(一)循行分布規律
(二)循行分布部位
二、經別、別終、經筋、皮部的循行分布
三、經絡的生理功能
(一)經絡的基本功能
(二)奇經八脈的功能特點
(三)十五別絡的功能特點
(四)經別、經筋、皮部的功能特點
第20講 中醫體質理論
一、體質的基本概念
二、體質的構成和標志
三、體質形成的生理學基礎
四、影響體質的因素
五、體質的分類
六、中醫體質學說的應用
第21講 生命活動的整體聯系
一、生命活動與五臟的調節
二、五臟與自然界的聯系
第22講 病因概述與外感病因
一、病因概述
二、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疫氣
(三)疫氣與六淫的區別
第23講 內傷病因
一、概述
二、七情內傷
三、飲食失宜
四、勞逸失度
第24講 病理產物性致病因素及其他病因
一、病理產物性致病因素
(一)痰飲
(二)閼血
(三)結石
二、其他病因
(一)外傷
(二)寄生蟲
(三)醫源因素
(四)先天因素
第25講 病機概述和發病病機
一、病機概述
二、發病的基本原理
三、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四、發病途徑
五、發病形式
第26講 邪正盛衰與陰陽失調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二)邪正盛衰與病邪出入
(三)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二、陰陽失調
(一)陰陽偏勝
(二)陰陽偏衰
(三)陰陽互損
(四)陰陽格拒
(五)陰陽轉化
(六)陰陽亡失
第27講 氣血津液精失常病機
一、氣的失常
二、血的失常
三、津液代謝失常
四、精的失常
五、氣血津液精關系失常
第28講 內生互邪
一、風氣內動
二、寒從中生
三、濕濁內生
四、津傷化燥
五、火熱內生
第29講 治療原則
一、治則與治法的含義及關系
二、基本治則
(一)扶正祛邪
(二)標本先後
(三)調整陰陽
三、正治反治
四、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第30講 養生、預防、康復
一、養生
二、預防
三、康復
一、中醫學的含義及特點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概況
第2講 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內容及學習方法
一、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辯證論治
二、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含義及主要內容
三、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學習方法
第3講 陰陽的概念、特性及相互關系
一、陰陽及陰陽學說的概念
二、陰陽的特性
三、陰陽之間的關系
(一)陰陽的對立制約
(二)陰陽的互根互用
(三)陰陽的消長平衡
(四)陰陽的相互轉化
第4講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二、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
三、解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四、指導疾病的診斷
五、指導疾病的防治
六、歸納藥物的性能
第5講 五行的概念、特性及相互關系
一、五行及五行學說的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事物五行屬性歸類的方法
四、五行之間的關系
第6講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及相互關系
二、解釋五臟系統疾病的傳變規律
三、指導五臟系統疾病的診斷
四、指導五臟系統疾病的治療
第7講 藏象學說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學說的基礎
三、藏象學說的形成
四、藏象學說的特點
第8講 心系理論
一、概述
二、心的主要功能
三、心的生理特性
四、心的系統聯系
附:心包絡
第9講 肺系理論
一、概述
二、肺氣的運動特征
三、肺的主要功能
四、肺的生理特性
五、肺的系統聯系
第10講 脾系理論
一、概述
二、脾的主要功能
三、脾的生理特性
四、脾的系統聯系
附:胰
第11講 肝系理論
一、概述
二、肝的主要功能
三、肝的生理特性
四、肝的系統聯系
第12講 腎系理論
一、概述
二、腎的主要功能
三、腎的生理特性
四、腎的系統聯系
附:命門
第13講 六腑與奇恆之腑
一、概述
二、六腑的功能
三、奇恆之腑的功能
附:精室
第14講 臟腑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第15講 氣
一、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運動
四、氣的主要功能
五、氣的分類
第16講 精、血、津液
一、精
二、血
三、津液
第17講 氣、血、津液、精之間的關系
一、氣與血的關系
二、氣與津液的關系
三、氣與精的關系
四、血與津液的關系
五、血與精的關系
六、精與津液的關系
第18講 經絡(一)
一、概述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三、十二經脈的循行分布
(一)名稱
(二)循行分布規律
(三)循行分布部位
第19講 經絡(二)
一、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
(一)循行分布規律
(二)循行分布部位
二、經別、別終、經筋、皮部的循行分布
三、經絡的生理功能
(一)經絡的基本功能
(二)奇經八脈的功能特點
(三)十五別絡的功能特點
(四)經別、經筋、皮部的功能特點
第20講 中醫體質理論
一、體質的基本概念
二、體質的構成和標志
三、體質形成的生理學基礎
四、影響體質的因素
五、體質的分類
六、中醫體質學說的應用
第21講 生命活動的整體聯系
一、生命活動與五臟的調節
二、五臟與自然界的聯系
第22講 病因概述與外感病因
一、病因概述
二、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疫氣
(三)疫氣與六淫的區別
第23講 內傷病因
一、概述
二、七情內傷
三、飲食失宜
四、勞逸失度
第24講 病理產物性致病因素及其他病因
一、病理產物性致病因素
(一)痰飲
(二)閼血
(三)結石
二、其他病因
(一)外傷
(二)寄生蟲
(三)醫源因素
(四)先天因素
第25講 病機概述和發病病機
一、病機概述
二、發病的基本原理
三、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四、發病途徑
五、發病形式
第26講 邪正盛衰與陰陽失調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二)邪正盛衰與病邪出入
(三)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二、陰陽失調
(一)陰陽偏勝
(二)陰陽偏衰
(三)陰陽互損
(四)陰陽格拒
(五)陰陽轉化
(六)陰陽亡失
第27講 氣血津液精失常病機
一、氣的失常
二、血的失常
三、津液代謝失常
四、精的失常
五、氣血津液精關系失常
第28講 內生互邪
一、風氣內動
二、寒從中生
三、濕濁內生
四、津傷化燥
五、火熱內生
第29講 治療原則
一、治則與治法的含義及關系
二、基本治則
(一)扶正祛邪
(二)標本先後
(三)調整陰陽
三、正治反治
四、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第30講 養生、預防、康復
一、養生
二、預防
三、康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