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播種愛情

我們播種愛情
定價:96
NT $ 84
  • 作者:徐懷中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6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20048900
  • ISBN13:9787020048908
  • 裝訂:311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我們播種愛情》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第一部以西藏人民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發表的年代與小說描繪的年代幾乎同步。作者在25萬字不算太長的篇幅內,依托廣闊的社會背景,以現實主義的有力筆觸,塑造出富有時代精神的眾多人物典型,真實地展現了西藏人民和平解放初期的歷史風貌,准確地預示出西藏社會不可逆轉的發展前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小說具有一定的史詩性質。不可諱言,西藏地區在祖國大家庭中具有復雜的社會制度、歷史沿革和風俗習慣。在這樣一個地區實行社會改革,必不可免地會遇到一些極為特殊的棘手的問題。碰這個題村,不但要求作家具有嫻熟的寫作技巧和豐富的生活經驗,更要求作家具有對政策的理解和對人的良知。在此諸因素的基礎上,作者采取了一個最佳創作視角,即對藏族同胞真摯寬厚、百折不回的愛心。這就是小說書名的深刻寓意所在。當然,小說也多處描寫過男女情愛,但這並非小說的主旨。整部小說所著意展示的是新西藏的建設者們對這片雖然貧脊卻前途遠大的土地的愛情,對雖然落後卻善良勤勞的藏胞的愛情。他們將愛情播種在西藏的荒野,也播種在藏胞的心田。他們在播種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情過程中,培養了互相之間純潔美好的情愛。正是這種嶄新的崇高的愛情,使整部小說洋溢著一種溫馨而熾熱的氛圍,滲透著一種高尚而純潔的情調,折射著一種絢麗誘人的理想之光。可以說,這部小說是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戀之歌。體現這種崇高之愛的最突出的代表人物,首先是工委書記蘇易。他在復雜多變的情況面前,既忠實又靈活地落實黨的政策。政策性和人民性在他身上達到水乳交融的程度。他執行政策的時候竟讓人感覺不到政策的生硬的觸角,而只感到他對人民的發自內心的愛!作為「這一個」似乎他「怎麽做」都是他愛心的幻化。對待許多不尋常的問題,他的做法也是不尋常的。郎加因「搶福」而砍傷農業站站長陳子璜,他卻把郎加送來農業站工作;郎加不相信傷人而不辦罪,私自逃回山里,他並不派人去追;格桑拉姆拒領共產黨的工資,他並不批評責怪,每次都妥善將工資保管好,每月照樣派人按時送去;山民偷占農業站開好的荒地,他勸陳子璜不必計較,決定把地讓給他們,只要他們試種冬麥就行┅┅蘇易的這些做法,都是經過對藏胞的特殊情況的周密分析而決定的,但它的出發點無一不是為藏胞的根本利益和美好遠景著想。蘇易的形象,一掃此前某些文學作品中黨的領導者的雷同概念的干癟面孔,打破了那種常見的「政治化身」的模式,而是文學畫廊里一個富有個性的黨的領導者的新式典型。葉聖陶老先生曾為此感慨系之。他說:「有人說,文藝作品寫黨委書記不容易寫好。我覺得這篇小說里的蘇易就寫得很好,我們常常說的黨的領導,在蘇易身上形象化了。」如果說愛是一種理想的結果,那麽,這種愛的最根本的體現,就是幫助藏胞提高生產力水平,根除落後貧困的面貌。作者深知,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因之,這部小說的整體部局就像一圈圈的漣漪,漣漪中心是農業技術推廣站,由此拓展開去,波及到西藏地區各社會階層和歷史淵源,形成一幅波瀾壯闊的向前躍動的社會畫卷。作者摒棄了那種政治化、口號化的貼標簽式的人物,而讓他的人物都在畫卷中占據恰到好處的位置,充分展示出各自的個性。尤其是雷文竹、倪慧聰、林媛、朱文才等知識青年和轉業軍人,他們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有著共同的理想和抱負,富有忘我精神,滿懷革命激情,但他們又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領域發揮不同的作用。他們是個性化的新型的群體。在這方面,作者充分顯示出他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知識以及結構技巧和典型化能力。他是以科學的社會發展規律,來審視社會矛盾和人物關系的,因此他在這部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理所當然地產生了典型共鳴,不僅在50年代具有巨大的典型意義,直至今天,這些年輕的形象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藝術魅力。這或許正是這部小說的生命力所在。
 

《我們播種愛情》在前年十月間出版,今年四月間我才買來看。一看就讓它吸引住了,有空工夫就繼續看,看完一遍又看第二遍。我跟作者徐懷中同志還沒見過面,可是從這篇小說知道他的生活經驗和政策水平,對他那創造境界的工夫和揮灑自如的筆墨,非常欽佩。近年來優秀的長篇出版很多,真像「千岩競秀」,這在文藝界是大豐收,在讀者界是大享受。說《我們播種愛情》是近年來優秀的長篇之一,必然會得到讀者界一致的承認。
這篇小說寫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可是還很少有人寫的題目:西藏地區和平解放以后,黨和中央人民政府怎樣為西藏人民辦好事,西藏人民怎樣在農奴制度下逐漸覺醒過來。為西藏人民辦的好事很多,小說以一個農業技術推廣站為中心,連帶涉及其他方面。這很得要。像西藏那樣的地區,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改變人民的精神面貌,農業上各方面的改革不是頭等重要的政治任務嗎?西藏人民世世代代被壓得氣也不讓透一口,對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幫助,在先是不敢接受。可是只經過不久的時間,他們接觸了推廣站的事物,理解了推廣站的人的心,就放棄成見,願意破天荒在冬天試種麥子了。這可以打個比方,像是電線接上,電流通了。通了就好辦,本身加一分努力,旁人加一分幫助,就能多一分進展。小說着重寫幫助的一面。十月一日,工委書記蘇易掌管着馬拉播種機,在田間第一趟穿行播種的時候,推廣站的人全都跟在他背后。作者在這兒作如下的描述:
每個人的神情又都是那樣振奮、嚴肅,每個人的眼睛都閃爍着光亮。要知道,播種機所投下的,是種子,同時也是每個耕耘者對這處女地充滿了希望的心!也是每個耕耘者所要獻給祖國的這一壯麗高原的全部的愛情!
讀到這幾句,可以想的很多。黨和政府在那兒設置推廣站,許多人物在那兒忘我地勞動,作者選中這個重要的題目寫成這篇優秀的小說,不是都從所說的「全部的愛情」出發嗎?歸根結底,一切都導源於偉大的黨。
除掉「尾聲」不算,小說共八章,所歷的時間才幾個月。在這幾個月里,推廣站和其他方面的工作進展都很快。拖拉機和七寸犁一運到就翻地。為了爭取時間,青年團支委會發起星期日義務勞動,以便及早完成撒糞工作。冬麥播種計划也很快定下來。於是在預定的日子,十月一日,由工委書記蘇易領先,「親手把種子埋進這不知荒蕪了多少年的肥沃的土壤里去」。其他方面呢,公路很快修通推廣站所在地更達。路一通,各種貨物運到,貿易公司就開起來。修路的解放軍不久就開往前邊山區,在極短的休整期間里,他們還修築防洪堤壩,推廣站能夠抽動的人也都參加進去。「尾聲」只有三節,所敘的時間距離小說開場才一周年。年前冬播的和當年春播的麥子全都成熟了,地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面貌,致使往年在這里歇宿的雁群認不清老地方,盤旋空中,不敢着陸。推廣站變為規模頗大的「啟明星」農場了,站長陳子璜被派去學習別處國營農場的經驗。從整篇的敘寫可以看出,西藏地區和平解放以后,雖然因為情形特殊,暫緩進行必要的改革,可是領導方面和工作人員一直在抓緊時間,克服困難,做各方面的工作,能多做就盡量多做,能做得怎樣快就做得怎樣快。這完全符合實際的情況,同時體現了后來黨在一九五八年提出的總路線的多快好省的精神。
在短短的一年里,更達的變化非常大。推廣站的技術和農具改變了人民對農業的傳統看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