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博弈︰對策略互動的實驗研究

行為博弈︰對策略互動的實驗研究
定價:414
NT $ 360
 

內容簡介

博弈論,作為對策略選擇的標準化研究,起始于20世紀40年代,其方法是考察無情感的“天才”在博弈中應如何行動。但是這種方法卻忽視了帶有情感和有限預見力的一般群體在博弈中究竟會如何行動,這個問題直到近年來才被提及。本書首次所做的有意義的嘗試彌補了這種缺陷。科林?凱莫勒是本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利用心理學原則以及數以百計的實驗研究來建立有關互惠行為、有限策略選擇以及學習過程的數理化理論,這有助于推斷真實世界中的個人或團體在各種策略條件下會如何行動。作者吸納了大量研究策略行為的前沿成果,使得行為經濟學的實驗科學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作者行文流暢,語言平實易懂。

行為博弈有三個方面在本書中得到了明確的強調︰一是有關道德責任與報復心理是如何影響人們討價還價和彼此信任的數理化理論的;二是有關人腦的有限性是如何對人的推理步驟“作者認為他會認為”產生約束的理論;三是有關人們如何通過經驗學習來優化策略選擇的理論。有這樣一些策略互動可以通過行為博弈論來進行解釋,包括討價還價、在紙牌與體育比賽中的欺詐、罷工、習俗(或慣例)對聯合行動的協調方式、價格競爭和專利競爭,以及在商業活動或日常生活中個人信譽的建立。

介紹標準博弈論的書籍非常之多,其方法是假定理想化的理性行為者參與博弈。而本書的出發點卻是獨特的,它在標準的策略行為理論中融入了實驗結果與心理學。無論是專業的經濟學家,還是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政治科學、人類學和生物學方面的學者和學生,如果想要更加全面地理解策略思維,那麼就會發現閱讀本書是極其必要的。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博弈論的價值所在
1.2 三個例子
1.3 實驗規則和行為博弈論
1.4 結論
附錄
第2章 獨裁者、最後通牒與信任博弈
2.1 最後通蝶與獨裁者模型︰基本的結果
2.2 實驗方法論因素
2.3 人口統計因素
2.4 文化因素
2.5 描述性因素︰說明與語境
2.6 結構因素
2.7 信任博弈
2.8 理論
2.9 結論
第3章 混合策略均衡
3.1 早期的研究
3.2 當代的研究
3.3 主觀隨機化以及混合策略
3.4 明確的隨機化
3.5 存在混合策略均衡的專利競爭和選址博弈
3.6 兩個實際研究
3.7 結論
第4章 討價還價
4.1 非結構化討價還價
4.2 結構化的討價還價
4.3 在不完全信息下的討價還價
4.4 結論
第5章 佔優可解博弈
5.1 簡單佔優可解博弈
5.2 選美比賽博弈
5.3 重復推理會減少支付的博弈
5.4 重復多多益善的情形︰“髒臉”博弈
5.5 零和賭局中的“格勞喬‧馬克斯”定理
5.6 決策規則和結構化模型與推是等級
5.7 理論
5.8 結論
附錄 在由件博弈中的原始選擇與附加數據
第6章 學習
6.1 學習理論
6.2 強化學習理論
6.3 信念學習
6.4 模仿學習
6.5 比較研究
6.6 經驗加權吸引力(EWA)學習理論
6.7 對規則的學習
6.8 對估計值特性的計量研究
6.9 結論
第7章 協調
第8章 信號傳遞和聲音
第9章 結論︰成果及展望
附錄 實驗設計細節
參考文獻
索引
 

20世紀70年代晚期,博弈論在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圈中被認為是介于壟斷和完全競爭之間的一種復雜難解的分析沼澤。教授中級價格理論的老師曾不無譏諷地提到馮‧諾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恩(Morgenstern)是如何解決了一個不再是問題的問題(通過給出一種衡量效用的辦法,而此辦法在序數論革命之後就變得無用了),同時卻無法解決博弈論中的頑疾(整個博弈論中的均衡唯一性問題)。因此,在課堂上,我們只好拘泥于那些非常重要的極端情況,並希望兩家廠商應該是完全競爭的,于是我們就不再需要博弈論了。幸運的是,1981年給予我第一份工作(博士後)的西北大學,在它的管理經濟與決策科學系中,有著不可思議的全明星博弈論學者隊伍——本格特‧霍爾姆斯特朗(Bengt Holmstrom)、伊哈德‧卡萊(Ehtld Kalai)、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羅格‧梅爾森(Roger Myerson)、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馬克‧撒特史懷特(Mark Satterthwaite)。僅僅是感受一下那里研討會的氣氛,你就情不自禁地要學一些博弈論並為之而興奮。然而我的認知心理學和行為決策研究的學術背景使我看到博弈就不禁要考慮,具有認知局限性和情緒的人——也就是正常的人——是如何行動的。

所以本書的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這里。一個紀念英年早逝的希里‧因霍恩(Hilly Einhorn)大會給了我機會來把思想變成論文(發表于1990年),並將這種基于數據和心理學材料的實證性、描述性的方法稱為“行為博弈論”。

許多人的智慧啟迪了我,他們包括(按大概時間順序)我的學位論文導師希里(Hilly)和羅賓‧霍格斯(Robin Hogarth)以及查里‧布勞特(Charlie Plott)(他于1980年在芝加哥所教授的一門博士課程改變了我的研究路徑)、肯‧麥克克里蒙(Ken MaeCrimmon)、霍華德‧昆羅塞(Howard Kunreuther)、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保羅‧斯洛維克(Paul Slovie)、阿默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約翰‧卡格爾(John Kagel)、喬治‧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瓊‧巴朗(Jon Baron)、艾里克‧約翰遜(Erie Johnson)、迪克‧泰勒(Dick Thaler)、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馬克‧奈斯(Marc Kn—ez)、泰克‧豪(Teck Ho)、鐘寬(Kuan Chong),以及我的學生和其他許多合作者們。

此書的寫作花費了很長時間,並且汲取了許多人的觀點。那是在一個令人懷念的年份里——1997—1998年在“行為科學高級研究論壇”上,本書的計劃得到了支持(那天終日大雨但仍然充滿情趣)。數以百計的研討會參與者,以及在麥克‧阿瑟規範與偏好網(Mac ArthurNorms and Preferences Network)上我的同僚們幫助我形成了思想體系。我在加州理工學院101班上的學生們,同事布魯諾‧布羅塞塔(Bruno Broseta)、米古爾‧科斯塔一古姆斯(Miguel Costa-Gomes)、約翰‧凱南(John Kennan)、羅伯托‧韋伯(Roberto Weber),尤其是文森‧克勞福德(Vince Crawford),以及三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指導者,針對手稿均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研究助理克里斯‧安德遜(Chris An—derson)、丹‧克倫登寧(Dan Clendenning)、明‧蘇(Ming Hsu)和安格拉‧黃(Angela Hung)在繪圖和編纂方面給予了支持。蓋爾‧納什(Gail Nash)、拉切爾‧基布(Rachel Kibble),特別是不知疲倦的卡倫。克布斯(Karen Kerbs)以其超凡的沉著毅力對手稿進行了令人驚異的加工。同樣感謝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彼得‧登格希(PeterDongherty)給予的長期鼓舞和雪中送炭般的慧語忠告以及一些免費的圖書。不只是彼得在精神上很合時宜地支持了我,而且當地的一份中國甜點外賣也給我帶來了好運。在艱苦的校對編寫過程的最後階段,甜點被及時地送到,在一張小條子上還寫道︰“你即將大功告成。”

撰寫本書是為了讓讀者既能“潛水”又可“潛泳”。潛泳是在水面下淺游,既可觀賞美麗的魚兒又不用深潛以致要借助特殊工具(好比說,深奧的博弈論知識)來呼吸。潛泳者希望本書能對一些重要事實加以強調,即從與理論相關的實驗中我們得出了什麼結論以及這些發現怎樣揭示新理論(這些將在章節總結中體現)。潛水者則更願意探索這些研究的具體細節,而後對學到了什麼和什麼重要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同樣刪掉或略去了極端重要的領域,這些領域已在別的地方得到了很好的論述,或已被過度地討論了——尤其是合作博弈的實驗、非結構的討價還價(關于此方面內容參見Roth,1995b)、公共物品、囚徒困境博弈和拍賣(參見︰Kagel,1995;或Kagel and Levin,待出)等理論。

我遵循了一定的寫作傳統。本書的目的是展現那些在博弈論實驗性研究中發現的規律並表達對實驗方法的細致性、精巧性和慣例性的感受。一些研究被重點強調,而另一些則被略去了。我偏愛于描述最初或最新的研究結果,也偏愛于最堅實或最有趣的研究結果。我力求摒棄寫作中的雜亂以及不相關的事情,做到完全地揭示,並給出總結。如果你對未登載的實驗或數據的細節好奇,它們很可能因為無關緊要而被省去了(或在首次公開的報告中剔除了);然而,如果你確實好奇卻又以此作為放棄閱讀原文的借口的話,我不知作何感想。比如,當一個個不同時期的實驗數據堆在一起並被報告為反映平均水平時,那通常表示從中並無有興趣的發現。

關于實驗是如何實行的細節(比如,匹配方案、激勵水平等)被匯總在書末尾的附錄中以使你在閱讀時注意力不被分散。

如果對用此書進行教學感興趣,那麼就從第1章開始,並讓學生們實際參與這章的三個博弈,以使他們有好奇心得不到滿足的感覺。要挑選一些其他的材料,以適合學生的興趣和知識水平。第2章和第7章適合大多數非經濟學家的口味,第6章大量運用了計量經濟學手段,而第8章(和第4章的一部分)的技術性則很強。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