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告訴未來:關於民族傳統與發展的人類學研究

讓傳統告訴未來:關於民族傳統與發展的人類學研究
定價:108
NT $ 94
  • 作者:@@李富強@等 @編/著
  •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7068840
  • ISBN13:9787207068842
  • 裝訂:226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人類學在中國崛起的一個突出標志,就是人類學的本土化。筆者在《人類學本土化論綱》一文中曾說:

人類研究本質上是理論研究,要解決的是人類各民族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問題。人類本土化的意義,就在於怎麼把產生於西方的人類學這門學問引進中國,拿來解決我們中國自己的本土問題,甚至包括理論的本土化、對象的本土化、話語的本土化,還包括手段和隊伍的本土化。回顧人類學從西方傳入中國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經過中國人類學家的不懈努力,中國人類學從無到有,從依附到向獨立發展,從引進到形成具有某些特點的中國學術傾向,並着力從事中國人類學體系的建立。人類學作為一種方法論,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人類學的精社實質是博大的世界目光,是科學的論證方法。」因此,人類學要求人類學家跳出狹隘的地域限制,以種認仰天地、融會中西、貫通古今的宏觀視野來神視其研究對象。所以,對國內外研究的經驗我們要認真學習,但反對全盤照抄。純粹的「拿來主義」是要不得的,只有將西方人類學的理論、方法與中國人類學研究實踐相結合。
 

目錄

人類學高級論壇文庫/總序
引言
上篇:民族傳統評論經與喀斯特環境恢復:以廣西忻城為例
第一章 忻城:喀斯特環境中的多民族聚居地
一、忻城的位置、人口和民族
二、實施喀斯特環境恢復項目的9個鄉鎮的基本情況
(一)寧江鄉
(二)大塘鎮
(三)思練鎮
(四)安東鄉
(五)果遂鄉
(六)新圩鄉
(七)紅渡鎮
(八)遂意鄉
(九)北更鄉
三、實施喀斯特環境恢復項目的所有行政村基本情況
(一)寧江鄉18個行政村
(二)大塘鎮13個行政村
(三)思練鎮16個行政村
(四)安東鄉5個行政村
(五)果遂鄉8個行政村
(六)新圩鄉4個行政村
(七)紅渡鎮12個行政村
(八)遂意鄉12個行政村
(九)北更鄉14個行政村

第二章 忻城民族文化對喀斯特環境恢復的影響
一、壯族文化對喀斯特環境恢復的影響
(一)忻城壯族分布概況
(二)忻城壯族文化
(三)忻城壯族文化對喀斯特環境恢復的影響
二、漢族文化對喀斯特環境恢復的影響
(一)忻城漢族的分布概況
(二)忻城漢族文化
(三)忻城漢族文化對喀斯特環境恢復的影響
三、瑤族文化對喀斯特環境恢復的影響
(一)忻城瑤族概況
(二)忻城瑤族文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
(三)瑤族文化對家庭經濟收入的影響
四、仫佬族文化對喀斯特環境恢復的影響
(一)忻城仫佬族概況
(二)忻城仫佬族的文化特點
(三)忻城仫佬族文化對喀斯特環境恢復的影響
五、苗族文化對喀斯特環境恢復的影響
(一)忻城苗族的分布與來源
(二)忻城苗族文化
(三)忻城苗族文化對喀斯特環境恢復的影響

第三章:利用民族傳統文化恢復和建設喀斯特生態環境的對策建議
一、弘揚與合理改進傳統生產、生活方式
(一)繼承與發揚傳統耕作方式中的科學內容
(二)兼顧環境的特點,致力於開發「綠色」農業
(三)建立新型的生產合作模式
二、整合傳統價值觀念與現代科技理念
三、傳統的社會管理方式與現代行政管理相結合
(一)傳統的社會管理方式在自然環境的保護方面
曾展現權威
(二)尊重和吸收傳統社會管理體系的經驗,促進個人對環境保護的自主參與
四、大力開展適應當地自然和文化生態的環境保護教育
一、地理環境、人口和歷史
二、生產生活概況
(一)生產方式
1.刀耕火種的游耕(旱作)農業
2.禽畜飼養
3.狩獵和采集
4.手工業
5.短期打工
(二)收入狀況和生活水平
三、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
(一)政府行政管理
(二)內部的社會組織
(三)婚姻
(四)家庭和繼嗣
(五)性別角色與地位
1.勞動分工
2.社會交往
3.婚姻家庭中的性別地位差異
4.變遷在無奈中發生:水弄苗族婦女的抗爭及其影響
(六)生育與性觀念
(七)人生價值觀
1.以飲酒為主要娛樂和交往手段的生活方式
2.「隨便」的生活態度
3.自殺的極端事例
(八)宗教信仰
(九)文化藝術生活
四、水弄苗族社會文化特點:封閉性、傳統性、邊緣性

第二章 水弄苗族傳統文化與教育發展的互動關系
一、傳統教育體系
(一)社會禮俗教化
1.性別觀念的形成
2.倫理道德的教化
3·社會角色的形成
4·家族、社會活動的參與
(二)生產技能的傳授
(三)傳統生活技能的傳承
……

后記
 

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恢復,90年代的初步發展,跨入21世紀后,人類學已開始在中國崛起。


人類學在中國崛起的一個突出標志,就是人類學的本土化。筆者在《人類學本土化論綱》一文中曾說:

人類研究本質上是理論研究,要解決的是人類各民族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問題。人類本土化的意義,就在於怎麼把產生於西方的人類學這門學問引進中國,拿來解決我們中國自己的本土問題,甚至包括理論的本土化、對象的本土化、話語的本土化,還包括手段和隊伍的本土化。回顧人類學從西方傳入中國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經過中國人類學家的不懈努力,中國人類學從無到有,從依附到向獨立發展,從引進到形成具有某些特點的中國學術傾向,並着力從事中國人類學體系的建立。人類學作為一種方法論,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人類學的精社實質是博大的世界目光,是科學的論證方法。」因此,人類學要求人類學家跳出狹隘的地域限制,以種認仰天地、融會中西、貫通古今的宏觀視野來神視其研究對象。所以,對國內外研究的經驗我們要認真學習,但反對全盤照抄。純粹的「拿來主義」是要不得的,只有將西方人類學的理論、方法與中國人類學研究實踐相結合,在學習國內外研究經驗的同時,發揮個人研究專長,在研究中強調綜合取向,跳出西方學術界固有的窠臼,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兼容並蓄的傳統進行研究。為此我提出:

1.對中國歷史文獻進行人類學的解讀和分析

舉世皆知,中國歷史的悠久是舉世公認的,其相關歷史文獻豐一、富也是世所罕見的。可以毫無疑問地說,這是人類學一座古老而豐富的學術寶庫。但是,幾千年來,雖然出現過以《史記》作者司馬遷為代表的歷史學派,他開創了紀傳體的研究方法,在《史記》中對當時中國的民族作了我們今天所謂的民族志描述,但其后,尤其是清代考據學派的興盛,他們運用訓詁、校勘和資料收集整理的方法研究中國豐富的歷史文獻,使得近現代的學者往往只重史料的考證,卻忽視對經過考證的材料的理論升華。今天我們面對新世紀的到來,在推進人類學本土化的今天,提倡運用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對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重新審視、重新整合,作出新的解讀和分析,從中概括出新的論題,升華出新的理論,使人類學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受到一次洗禮。

2.對中國社會進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一向是人類學家們看重的研究方法,在中國人類學發展的今天,由於人類學本土化的需要,田野調查的作用愈來愈重要。人類學家只有深入基層進行人類學田野調查,才能突破他過去所堅持的理論及個人的意識形態立場所構成的認識框架,讓人類學理論在具體的田野調查中經受一次錘煉,從而使人類學的理論升到一個新高度,甚或從中升華出新的理論來。

3.把對中國歷史文獻的人類學解讀與對中國現實社會進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結合起來

西方人類學界有許多流派,其共同特點是十分重視田野調查;中國學者的特點是擅長歷史文獻的考據。而人類學的研究則既要求中國的人類學家們從考據中跳出來,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活對中國歷史文獻進行人類學的解讀和分析,又要求中國的人類學蒙要十分重視田野調查,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換句話說,就是要求中國的人類學把對中國歷史文獻的人類學解讀與對中國現實社會進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結合起來,只有這樣,中國的人類學才具有生命力。

中國人類學的發展正是沿着本土化的軌跡從恢復到發展到崛起。如果說20世紀30—40年代,中國人類學家楊成志的《雲南民族》、凌純聲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王同惠的《花籃瑤的社會組織》、陳序經的《瑤民研究》、林耀華的《涼山夷家》、費孝通的《江村經濟》、潘光旦的《開封猶太人》、楊壟的《灶神考》、楊慶壟的《中國家庭與社會》等為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礎的話,那麼,可以與之相媲美的是當代中國人類學家蔡華的《無父無夫的社會》、閻雲祥的《禮物的流動》、羅紅光的《不等價交換》、庄孔韶的《銀翅》、王築生的《中國景頗人》、景軍的《神堂記憶》、郭於華的《在田野閱讀生命》、張小軍的《場域論》、周永明的《雲南毒品》、張鸝的《北京浙江村》、劉欣的《陰影之下》、劉錫誠的《象征——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等則為人類學在當代中國的發展鋪就了一條進軍之路。此其一。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