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漢斯·羅伯特·耀斯運用嚴謹的解釋學原理和他本人的淵博知識,對審美經驗進行詮釋,並把對文學理論的研究推進為對藝術,美學乃至整個文化的反思。他對審美經驗理論的發展作了探討,將審美經驗創造性地區分為創作、感受、凈化三類(第一章);他重新區分並肯定了審美認同(第二章);他對喜劇因素所作的分析(第三章),無疑是在發動一場理論界的革命。第四章給出了一個以文學接受為指導的文體史研究實例。最後一章則將文學接受理論推廣到各種層次文學的社會交流功能的研究中去。
 

目錄

作者中文版前言
英譯本導言
作者序言
1 審美經驗的理論及歷史概述
1.1 審美經驗的含義是什麽?
1.2 阿道諾否定美學批判
1.3 審美快感與創作、感受和凈化的基本經驗
1.4 美的歧義性和難以把握性——對柏拉圖遺產的回顧
1.5 創作:審美經驗的生產方面(構造與認識)
1.6 感受:審美經驗的接受方面(見到人所未見之處)
1.7 凈化:審美經驗的交流功能(感動與調和)
1.8 日常生活問題中的審美經驗:界定的問題
1.8.1 可笑性和喜劇性的界定
1.8.2 社會學的和審美的角色概念
1.8.3 個體性的宗教根源和審美解放
2 與主人公認同的互動模式
2.1 審美認同的主要層次界定
2.2 互動模式的歷史說明
2.2.1 聯想式認同
2.2.2 欽慕式認同
2.2.3 同情式認同
2.2.4 凈化式認同
2.2.5 反諷式認同
3 論喜劇主角之逗人發笑
3.1 從正反兩面來看喜劇主角(嘲笑和同笑)
3.2 17、18世紀模仿維吉爾的滑稽作品中主人公的古典主義理想的萎縮
3.3 拉伯雷作品中作為怪誕的生活形象的主角
3.4 對人性作片面描繪的喜劇性(滑稽)
3.5 天真的喜劇性—喜劇性的天真(狄更斯的喜劇主角)
4 論古代和現代抒情詩的「結構統一性」問題(泰奧菲爾·德·維奧的《頌詩三》;波德萊爾的《天鵝》)
4.1 圍繞胡戈·弗里德里希現代抒情詩理論的論爭
4.2 從紀德節選的《茜爾維庄園》看古典作品的現代性
4.3 在巴羅克抒情詩經驗視域內的泰奧菲爾頌詩
4.4 波德萊爾對柏拉圖主義和「回憶說詩學」的拒絕
4.5 抒情詩:「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的夢」(1977年補)
5 「家的溫馨」:作為一種社會規范交流模型的1857年抒情詩
5.1 從抒情詩的意象域到抒情詩的交流功能
5.2 對抒情詩表現的次宇宙「家的溫馨」的共時態分析
5.3 抒情詩經驗的社會功能及其在1857年生活世界中的交流系統
附錄
譯後記
 

審美經濟意味著什麽?它在藝術史上是如何表現的?它對現代藝術理論又有什麽助益?長久以來,這些問題都處於美學理論和文學解釋學的邊緣。無論是在美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還是之後,在對藝術理論的所有反思中,上述問題均由於柏拉圖的立體論以及他關於美的形而上學所留傳下來的問題而顯得黯然失色。當審美反思達到高峰時,諸如藝術與自然的對立、給真與善加上美的屬性、形式與內容的不可分離、結構與意義的不可分離、模仿與創造的關系等就都成了規范性的問題。無論在什麽地方,只要人們還認為藝術所提示的真理高於藝術經驗(在這種經驗中,審美活動客觀化為人的勞動),他們常常不願接受的柏拉圖的遺產就仍能在我們時代的藝術哲學中體現出來。由於這一原因,關於審美實踐的問題仍然有待於進一步澄清,並值得重新加以探討,這種審美實踐作為生產、接受和交流活動構成了所有藝術的基礎。

這一點已由審美實踐的傳統地位所證實:就藝術的效果來說,人們所討論的主要還是修辭學上面的問題。如在過去有段時間里神父們激烈地反對藝術那樣,在道德哲學的情感理論中,偶爾也討論過這個問題;後來又表現在鑒賞心理學;再往後表現在藝術社會學中,而最近由經濟表現在對傳播媒介的研究中。在哲學傳統中富有意義的例外現象在古代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在現代則是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但是,無論是亞里士多德的學說,還是康德關於審美效果的先驗解釋,都沒有能形成一種關於審美經驗的綜合性的、開創性的理論。歌德在他著名的論述中否定了關於審美效果這樣的問題,認為這與藝術毫不相干。歌德的論述阻礙了這一理論的發展。這樣,康德的美學也被人指責為主觀主義。到了19世紀,康德對審美經驗的理論探討就被更有影響的黑格爾美學埋沒了。康德把美歸結為反思的判斷同一生。黑格爾美學則把美定義為理念的感性表象,從而為藝術的歷史一哲學理論指明了發展道路。

自此以後,美學開始轉向藝術表現功能,藝術史把自己看作作品及其作者的歷史。關於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藝術功能,人們只是考察審美經驗的生產功效和成就,很少考察其接受功效和成就,幾乎沒有考察其交流功效和成就。自從歷史主義誕生以來,藝術的學術研究不遺余力地告訴我們關於作品的傳統以及如何解釋它們,關於這些作品的主客觀根源,因此在今天,我們比較容易重新評價一件藝術品在它那個時代的地位。比較容易通過作品的淵源以及先驅作品來確定該作品的獨創性,甚至提示它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功能。相反,要了解那些在生產、接受和交流的活動中實際推動了社會和歷史實踐的人們的經驗,就不那麽容易了。這種實踐的具體結果已經被文學和藝術的歷史傳遞給我們。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