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基於作者十多年前向日本九州大學研究生院提交並獲得通過的博士論文而寫成。中文版作了相應的修改和補充。
本書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在調查了大量的日本官方檔案的基礎上系統地揭示了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即北伐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圖謀分裂中國的決策過程。同時也利用國內已公開的檔案文件、私人書信和電報等歷史資料,詳細地分析了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東北的張作霖、張學良父子與日本既妥協又對抗的歷史過程。翔實的史料和細致的分析是本書的最大特點。
全書由緒論和正文七章構成。
在緒論部分首先論述當時的國際形勢及東亞國際關系的格局,分析其對中國和日本形成的外部制約。通過對東亞國際格局的分析強調有必要從當時的國際制約、實力對比來考察政治人物的決策意圖;同時有必要從復雜的內部派系矛盾及其相互制約方面來分析政府的外交政策變化。
接下來第一章重點考察中國的國民革命及北伐戰爭對日本外交的影響。分析日本的對華外交由主張不干涉的幣原外交轉向主張武力干涉的田中外交的復雜原因。
在第二章則詳細考證日本出兵山東並制造「濟南慘案」的全部過程。論證「濟南慘案」不僅是日本企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而且與其分裂東三省的企圖有關。
第三章考察「濟南慘案」發生後中日兩軍在當地的交涉經過。重點分析蔣介石對日妥協政策的破產以及黃郛外交失敗的原因。
第四章論述圍繞解決「濟南慘案」而展開的中日外交斗爭的過程。其中著重分析王正廷「革命外交」出現的背景和特點;同時揭示日本國內圍繞對華外交所出現的路線分歧。
第五章則在詳述日本干涉東三省「易幟」經過的同時,重點考察日本干涉東三省「易幟」的目的,擁張(學良)派與擁楊(宇霆)派之間的斗爭,以及張學良利用日本內部派系矛盾最終成功「易幟」的過程。
第六章主要論述東三省人民為反對日本侵略而掀起保護「路權」的斗爭,最終成功地阻止了東三省政權對日讓步的歷史過程。
第七章則重點考察了因日本出兵山東引起的中國人民排日運動及其歷史影響。排日運動在「濟南慘案」發生後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地,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排日運動逐漸發展成為有組織的愛國運動。這為促進中國的民族覺醒,全國團結抗敵奠定了組織基礎。
-
老照片二十年精選集(肆):民間記憶
$407 -
北洋軍閥史話(全四冊)
$2,520 -
我的父輩在解放戰爭中
$188 -
現代中國與世界(第1輯)
$459 -
決戰:東北解放戰爭(1945-1948)
$407 -
來到東方:加倫與中國革命品名料新編
$303 -
走向辛亥:從孫文崛起看晚清日落
$412 -
決戰:中南解放戰爭(1949-1950)
$303 -
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
$308 -
中央蘇區史(上下)
$825 -
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三卷):抗日持久戰局面的形成(1938.10-1943.12)
$474 -
決戰:華北解放戰爭(1945-1949)
$355 -
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
$260 -
台灣抗日運動簡史
$198 -
記憶·台灣·啟示
$188 -
轉折年代:中國1947
$287 -
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
$390 -
民國時期店員工會研究(1922~1930)
$355 -
決戰:華東解放戰爭(1945-1949)
$407 -
抗戰時期國共兩黨讓步合作研究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