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論證了區域災害經濟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澄清並梳理了有關災害經濟的基本概念,探討了災害經濟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災害發生的經濟成因,全面討證了「災害風險最小化」的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作者分析了不同區域災害經濟的特征,研究了全球范圍與我國及我國西部災害經濟特征,最后論述了區域經濟二元結構的災害經濟問題。
何愛平,女,1967年8月生於西安。2002年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經濟學系副教授,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發展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陝西省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區域經濟學會理事、陝西省人口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災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理論,主持或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科技部項目等課題10項。近年來,在《經濟學動態》、《中國軟科學》、《經濟管理》、《經濟地理》、《當代亞太》、《人文雜志》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2部,參編經濟學專著4部。
目錄
1 災害經濟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1 問題的提出:災害的嚴重性
1.2 災害問題的研究現狀
1.3 災害經濟問題研究
1.4 區域災害經濟問題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重大意義
1.5 本書的研究方法
2 災害經濟分析的理論構架
2.1 災害及其社會經濟特性
2.2 災害相關概念辨析
2.3 災害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3 災害經濟分析的理論基礎
3.1 交換權利理論
3.2 統計物理學理論
3.3 可持續發展理論
3.4 區域經濟理論
4 災害的社會經濟根源
4.1 對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的反思
4.2 災害形成的經濟學分析
4.3 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
5 「災害風險最小化」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模型
5.1 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致災效應
5.2 現行經濟發展模式的缺陷
5.3 「災害風險最小化」經濟發展理論模型的構建
5.4 減輕災害,實現災害風險最小化經濟發展的合理途徑
6 世界災害經濟的區域分析
6.1 世界的災害問題
6.2 發展中國家災害經濟的發展與成因
6.3 發達國家轉嫁災害的途徑、成因及對策
7 中國災害經濟的基本特征和實證分析
7.1 中國災害經濟的基本特征
7.2 中國災害經濟成因分析
7.3 中國災害經濟的實證分析
7.4 未來環境變化的致災風險評估
8 中國西部地區災害經濟問題研究
8.1 西部地區的災情現狀
8.2 西部地區災害經濟的成因分析
8.3 東部災害向西部的轉移
8.4 西部地區減災防災的經濟對策
9 城市災害經濟分析
9.1 城市化進程中的災害經濟問題
9.2 城市工業災害經濟分析
9.3 現代城市「新致災源」——高新技術系統的巨大風險
9.4 城市居民消費行為的致災效應
10 農村災害經濟分析
10.1 農村災害經濟的基本特征
lO.2 農業生產活動的致災效應及成災機理的研究
10.3 減輕農業災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后記
1.1 問題的提出:災害的嚴重性
1.2 災害問題的研究現狀
1.3 災害經濟問題研究
1.4 區域災害經濟問題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重大意義
1.5 本書的研究方法
2 災害經濟分析的理論構架
2.1 災害及其社會經濟特性
2.2 災害相關概念辨析
2.3 災害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3 災害經濟分析的理論基礎
3.1 交換權利理論
3.2 統計物理學理論
3.3 可持續發展理論
3.4 區域經濟理論
4 災害的社會經濟根源
4.1 對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的反思
4.2 災害形成的經濟學分析
4.3 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
5 「災害風險最小化」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模型
5.1 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致災效應
5.2 現行經濟發展模式的缺陷
5.3 「災害風險最小化」經濟發展理論模型的構建
5.4 減輕災害,實現災害風險最小化經濟發展的合理途徑
6 世界災害經濟的區域分析
6.1 世界的災害問題
6.2 發展中國家災害經濟的發展與成因
6.3 發達國家轉嫁災害的途徑、成因及對策
7 中國災害經濟的基本特征和實證分析
7.1 中國災害經濟的基本特征
7.2 中國災害經濟成因分析
7.3 中國災害經濟的實證分析
7.4 未來環境變化的致災風險評估
8 中國西部地區災害經濟問題研究
8.1 西部地區的災情現狀
8.2 西部地區災害經濟的成因分析
8.3 東部災害向西部的轉移
8.4 西部地區減災防災的經濟對策
9 城市災害經濟分析
9.1 城市化進程中的災害經濟問題
9.2 城市工業災害經濟分析
9.3 現代城市「新致災源」——高新技術系統的巨大風險
9.4 城市居民消費行為的致災效應
10 農村災害經濟分析
10.1 農村災害經濟的基本特征
lO.2 農業生產活動的致災效應及成災機理的研究
10.3 減輕農業災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后記
序
區域經濟學作為應用經濟學的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是經過20世紀20一40年代的醞釀,在50年代才初步形成的。區域經濟學是由傳統的經濟地理學演化而來的,而傳統的經濟地理學強調區域的獨特性,其研究內容集中於考察不同地區的經濟活動與貿易狀況,研究的重點在具體商品的區域流向或具體地區的經濟狀況方面,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規律多被忽視;而且經濟地理學多用於描述和繪制地圖,忽視了從人類行為和體制方面揭示經濟活動的區位以及空間組織。經過長期演化,經濟地理學才開始逐步注重研究區域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空間動態過程,在這種背景下地理學和經濟學逐步走向融合,由對區域經濟地理和區域獨特性的關注轉向了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視,於20世紀50年代促成了區域經濟學的成熟,「馮。杜能、韋伯、帕蘭德、薩特林、普雷德爾、克里斯泰勒等學者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西方經濟學中,區域經濟學又被稱為「空間經濟學」、「空間科學」、「區域科學」等。近幾十年以來,西方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主要有:(1)在空間經濟系統的結構以及演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西方區域經濟學形成了「三大理論流派」:一是新經濟地理學派,以克魯格曼、藤田等人為代表,試圖將區域經濟學納人主流經濟學,其理論建立在收益遞增、完全竟爭和運輸成本基礎上;二是新制度學派,其理論是將制度引入區域經濟分析之中,研究制度和政府體制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其中心是研究區域經濟的政策問題;三是區域管理學派,這是區域經濟學和管理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區域經濟學派,其理論主要研究三大理論問題:區域經濟發展管理、人口管理和環境管理;(2)在區域經濟研究的要素方面,也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進行了擴展,在原來區域分析的基本單元基礎上,將城市區域、園區經濟納入區域分析的范疇,大大擴展了區域經濟研究的要素構成,特別是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的發展為區域經濟學注入了新的內容;(3)在研究方法方面,在原來成本一收益分析的基礎上,將空間均衡分析納人區域分析之中,投入產出分析、計量分析、多目標協同的計量分析,使區域經濟學研究的方法日益先進,並與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逐步相一致。正如《區域和城市經濟學手冊》的主編彼得·尼茨坎普所指出的那樣:「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區域經濟學已經成為具有堅定的研究方向和巨大研究潛力的成熟的經濟學科之一
」
我國對區域經濟學的研究起步比較晚,計划經濟時期我國區域經濟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為計划經濟服務。在計划經濟時期我國的經濟是按照部門進行管理的,經濟發展的區域特征被忽視,「計划工作偏重於全國部門比例關系的安排,而忽視區域經濟的綜合規划與區域發展比例關系的協調」。這一時期區域經濟學主要研究區域規划問題,為國家計划服務;二是研究內容主要是區域經濟和區域生產力的平衡布局問題。由於這一時期區域經濟發展是按照行政區域來划分的,因而區域經濟學也是在行政區划下來研究區域經濟的布局和區域經濟的規划;三是忽視了區域利益的獨立性。這一時期區域經濟學的研究由於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區域經濟學的研究主要研究區域生產力布局問題,區域經濟政策以平衡布局發展為目標,追求國家整體的政治和經濟得益,整個國家經濟依據行政規划來發展,區域利益主體沒有獨立性和自主性,區域內部產業結構配置以以及區域間利益協調、產業分工格局完全是由中央政府統一安排的,地方政府只是被動執行國民經濟計划的一個環節,區域經濟利益往往被置於次要地位。
……
我國對區域經濟學的研究起步比較晚,計划經濟時期我國區域經濟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為計划經濟服務。在計划經濟時期我國的經濟是按照部門進行管理的,經濟發展的區域特征被忽視,「計划工作偏重於全國部門比例關系的安排,而忽視區域經濟的綜合規划與區域發展比例關系的協調」。這一時期區域經濟學主要研究區域規划問題,為國家計划服務;二是研究內容主要是區域經濟和區域生產力的平衡布局問題。由於這一時期區域經濟發展是按照行政區域來划分的,因而區域經濟學也是在行政區划下來研究區域經濟的布局和區域經濟的規划;三是忽視了區域利益的獨立性。這一時期區域經濟學的研究由於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區域經濟學的研究主要研究區域生產力布局問題,區域經濟政策以平衡布局發展為目標,追求國家整體的政治和經濟得益,整個國家經濟依據行政規划來發展,區域利益主體沒有獨立性和自主性,區域內部產業結構配置以以及區域間利益協調、產業分工格局完全是由中央政府統一安排的,地方政府只是被動執行國民經濟計划的一個環節,區域經濟利益往往被置於次要地位。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