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話史

詞話史
定價:156
NT $ 136
  • 作者:朱崇才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6-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50484
  • ISBN13:9787101050486
  • 裝訂:平裝 / 37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詞話,是中國古代詩學文獻的一個組成部分。唐宋以來,先輩們不但為我們留下了數萬首詞作,而且為我們留下了近千萬字的詞話資料。這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值得詞學工作者關注、整理筆研究。筆者在十多年前有幸成為唐圭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從先生習詞學,後又跟從郁賢皓教授學習唐代文史。在兩位導師的悉心指導下,學得了做學問的一些基本方法,並確定以歷代詞話為主要研究方向。

詞話可從寬定義為“及詞之話”。歷代詞話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成卷的詞話專著,唐宋以來各類典籍中的散見詞話。其內容主要是有關詞的本事,品評,引用,考證,論述等。詞話史,應在文本研究的基礎上,對歷代詞進行比較系統的敘述,評論與探討。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詞話的定義
第二節 歷代詞話的基本狀況
第三節 詞話史的研究
第一章 晚唐五代:詞話的開端
第一節 唐代歌曲的有關文獻
第二節 詞籍,史部,筆記雜著中的詞話
第三節 《花間集序》與矛盾詞學觀的開始
第四節 “詞”的概念之確立
第二章 北宋:詞話的成立
第一節 北宋前期
第二節 北宋後期:筆記小說中的詞話
第三節 北宋後期:詩話及詞籍序跋題記
第四節 詞話專著的出現
第三章 北宋:蘇軾及其門生幕吏
第一節 蘇軾的詞學觀
第二節 蘇門四學士及李
第三節 陳師道,李之儀,趙令
第四章 南渡前後,詞話的繁榮
第一節 南渡前後的詞話專著
第二節 李清照(詞論)
第三節 南渡前後成卷詞話
第四節 南渡時期詩話筆記中的詞話
第五節 南渡前後詞籍序跋題記
第五章 南宋中後期詞話
第一節 南宋中後期詞話概述
第二節 南宋中後期筆記小說中的詞話
第三節 南宋中後期史部,集部中的詞話
第四節 以學問為詞及詞學考證的興起
第五節 詞集序跋題記的興盛
第六節 對于北宋詞人的評價
第七節 文章政事的新聲
第八節 南宋中後期重要話詞者及成卷詞話
第六章 張炎《詞源》及宋末元初詞話專著
第一節 楊纘《作詞五要》
第二節 周密《浩然齋詞話》及其他
第三節 張炎《詞源》
第四節 沈義父《樂府指迷》
第五節 陸輔之《詞旨》
第六節 雅正派詞話專著的理論意義及影響
第七章 金元詞話
第一節 南北文化的交流與金代詞話
第二節 元好問的詞學觀
第三節 元代前期詞話
第四節 元代後期詞話
第八章 明代詞話
第一節 明代詞話的概況及特色
第二節 明代詞話專著
第三節 明代詞話的主情率性傾向
第四節 明代詞話的“花草之風”
第九章 清前期詞話
第一節 詞學的中興與詞話的繁榮
第二節 雲間派及東南文士群
第三節 陽羨派及萬樹的詞學觀
第四節 歷代詞話的整理集成
第十章 浙西派
第一節 浙西派前期:朱彝尊與汪森
第二節 浙西派中期:厲鶚與王昶
第三節 浙西派後期:吳錫麒與郭(鹿吝 lin)
第四節 浙西派的影響及流變
第十一章 清中期詞話
第一節 清中期詞話專著
第二節 清中期散見詞話
第十二章 常州派
第一節 張惠言《詞選》的開山意義
第二節 周濟對常州派詞學的發揚光大
第三節 浙常二派之交替
第十三章 近代詞話
第一節 近代前期
第二節 劉熙載《藝概‧詞概》
第三節 近代後期
第十四章 常州派的推廣及中興
第一節 譚獻與陳延焯
第二節 端木(土采 cai)、況周頤與“重拙大”
第三節 常州派之流風餘韻
第十五章 王國維與古典詞學的終結
第一節 《人間詞話》:中國現代詩學的開端
第二節 《人間詞話》:中國古典詩學終結的標志
第三節 《人間詞話》:對現代中國詩學轉型的影響
附錄一 引用書目
附錄二 詞學術語索引
後記
 

詞話,是中國古代詩學文獻的一個組成部分。唐宋以來,先輩們不但為我們留下了數萬首詞作,而且為我們留下了近千萬字的詞話資料。這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值得詞學工作者夫注、整理和研究。筆者在十多年前有幸成為唐圭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從先生習詞學,後又跟從郁賢皓教授學習唐代文史。在兩位導師的悉心指導下,學得了做學問的一些基本方法,並確定以歷代詞話為主要研究方向。

任何研究都必須在充分佔有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詞學研究也應如此。唐圭璋師《詞話叢編》已收詞話八十五部約三百四十萬字,在此基礎上,筆者搜集到了該叢編未收錄的成卷詞話七十餘部約二百五十萬字,又從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輯錄出“散見詞話”九千餘則四百餘萬字。以上三個部分的詞話資料近一千萬字,經整理、檢核、校勘,已全部輸人電腦,並編制為“詞學資料數據庫”及“詞話年表”。“詞學資料數據庫”包括上述近一千萬字的全部原文及目錄、標題、術語、名詞、版本、異文等信”及。“詞話年表”以時間為序,列出詞話專著及重要散見詞話所在原書的名稱、年代、卷數、存佚及主要話詞者的有關生平等信息。

這十多年來,筆者的主要精力,即集中于上述資料的搜集、梳理、比勘、研讀和思索,在此基礎上,也有若干的心得體會。因筆者在碩士研究生階段是學習文藝理論的,在其後的博士生學習及研究中,對詩學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因此就有了將這些心得體會理論化、系統化,並將其整理成文甚至成書的願望。在師長的不斷鼓勵鞭策之下,結合博士論文,筆者嘗試著寫了有關詞話研究的三本書稿——《詞話考》、《詞話學》、《詞話史》。

《詞話考》主要從文獻學角度考證歷代詞話的有關問題,該稿目前仍在修改完善中,其中僅有極小的一部分,自認為已經比較成熟,因此敢于拿出,如發表于《文獻》雜志2000年第3期的《時賢本事曲子集新考訂》等文章。《詞話學》一書主要從共時性即橫向的角度,著重對歷代詞話中有關詞學理論的部分進行探討研究。該稿已作為博士論文獲得通過,並作為《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之一種,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在1995年出版發行。《詞話史》一稿則試圖從歷時性即縱向的角度,對歷代詞話的歷史發展作一比較系統的敘述、評論與探討。《詞話學》所努力的目標,是試圖運用現代文藝學的觀點及方法對歷代詞話作出一個“理論化”的闡述;而《詞話史》所追求的目標則是,運用歷史學的觀點與方法,對歷代詞話作出一個“歷史化”的闡述,從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乃至還原詞話歷史發展的原貌,並希望從這種接近及還原中總結出或透露出詞話產生發展的某些線索、規律或可能性。

這三部書稿所研究的是同一個對象,三者間大致的分工含作是︰凡有關作者之生卒、字號、交游、履歷,文獻之版本、年代、真偽、存佚,詞話條目之輯錄、出處、校勘等文獻學問題,主要由《詞話考》承擔;有關詞學的概念、範疇之來龍去脈,詞學理論之系統闡述,詞話產生的社會背景、文化心理基礎等理論方面的問題,主要由《詞話學》承擔;而對于歷代詞話產生、發展、繁榮直至衰落的描述評論,對于歷代詞話具體內容之介紹、梳理、評點、總結,則主要由《詞話史》承擔。在相互交叉涉及的地方,為避免重復,一般以腳注指明相互間的參見。但為了敘述的方便及每一本書稿相對的完整獨立,三稿間也有部分的交叉重復,這是希望讀者能夠原諒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