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長期以來利用業余時間在讀遍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所藏的有關資料,並對有關地區進行補充調查的基礎上,經過反復推敲,運用地理、歷史、生態、經濟、社會等多學科的觀點和方法,進行的綜合分析和論證。內容覆蓋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變化、灌區發展、首府銀川城市建設和自治區風物今昔諸多方面。可說是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一個相當全面的動態介紹。的確是一項多學科交叉性研究和古為今用的科學含量高、應用價值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本書內容覆蓋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變化、灌區發展、首府銀川城市建設和自治區風物今昔諸多方面,可以說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一個相當全面的動態介紹,的確是一項多學科交叉性研究和古為今用的科學含量高、應用價值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目錄
寧夏回族自治區概況
第一篇 寧夏自然地理環境演變
歷史時期氣候變化
歷史時期沙漠演變
歷史時期森林演變
近一千年來賀蘭山積雪和氣候的變化
一千年來賀蘭山地區生物多樣性及其環境的變化
寧夏中部風沙區的環境演變
寧夏和毗鄰地區的干旱化問題
歷史時期黃河銀川平原段河道變遷
《水經注》黃河銀川平原段若干歷史地理問題
銀川平原湖沼的演變與今後利用方向
第二篇 寧夏人文地理環境演化
寧夏政區沿革
歷史時期人口分布
歷史時期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
歷史時期農牧區分布及其演化
歷史時期交通線路
寧夏交通區位演化與區域開發
北魏刁雍造船地點考辨
歷史時期城市分布
寧夏地名述略
寧夏國土開發整治的主要成就和歷史經驗
點線開發︰西北國土開發的歷史經驗
第三篇 寧夏平原引黃灌區的開發和演化
寧夏平原自然生態系統的改造——歷史上人類活動對寧夏平原生態環境的影響初探
漢代寧夏引黃灌區的開發
寧夏秦渠的成渠時代——兼談秦代寧夏平原的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
再論寧夏秦渠的成渠時代
寧夏平原渠名考
寧夏種稻始期考
少數民族對開發寧夏引黃灌區的貢獻
西夏時期寧夏平原灌區的水利工程和灌溉管理
西夏時期寧夏平原灌區的土地利用和農牧業
開發銀北荒地的幾個戰略問題
寧夏平原濕地保護、利用的經驗教訓
第四篇 寧夏首府銀川城的建設和演化
銀川城址的起源與演化
紀念銀川城建城1330周年
西夏都城興慶府初探
西夏建都興慶府的地理基礎
西夏京師政區沿革地理
西夏京畿的皇家林苑——賀蘭山
西夏京畿的皇家陵園
西夏京畿的皇家寺院
飲汗城城址考證
再論飲汗城城址
銀川地名的由來
再談銀川地名的由來
銀川市的歷史文化遺存及其保護、建設問題
銀川能否建成旅游城市——對銀川市城市規劃的一點建議
從銀川城的歷史發展談銀川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幾個問題
發揚特色,建設銀川歷史文化名城的一些構想
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的地理基礎、環境風貌和典型景觀規劃
第五篇 寧夏風物今昔
天下黃河富寧夏
千年古渠展新姿
回族之鄉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銀川
賀蘭山考察散記
西夏王陵區的環境
歷盡滄桑的千里草原
沙海明珠
清水河流域的歷史變遷
清涼世界六盤山
古絲路再現寶中線
歷史上的寧夏枸杞
寧夏古代名產——紅花
寧夏漁業話今昔
靈鹽好馬
赤檉馬鞭
王太堡的“神鳥”
寧夏曾是鸚鵡的家鄉
“銀川八景”新議
酈道元與寧夏
郭守敬寧夏修渠
竺可楨與寧夏
侯仁之與寧夏
吳傳鈞與寧夏
後記
作者簡介
重印說明
第一篇 寧夏自然地理環境演變
歷史時期氣候變化
歷史時期沙漠演變
歷史時期森林演變
近一千年來賀蘭山積雪和氣候的變化
一千年來賀蘭山地區生物多樣性及其環境的變化
寧夏中部風沙區的環境演變
寧夏和毗鄰地區的干旱化問題
歷史時期黃河銀川平原段河道變遷
《水經注》黃河銀川平原段若干歷史地理問題
銀川平原湖沼的演變與今後利用方向
第二篇 寧夏人文地理環境演化
寧夏政區沿革
歷史時期人口分布
歷史時期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
歷史時期農牧區分布及其演化
歷史時期交通線路
寧夏交通區位演化與區域開發
北魏刁雍造船地點考辨
歷史時期城市分布
寧夏地名述略
寧夏國土開發整治的主要成就和歷史經驗
點線開發︰西北國土開發的歷史經驗
第三篇 寧夏平原引黃灌區的開發和演化
寧夏平原自然生態系統的改造——歷史上人類活動對寧夏平原生態環境的影響初探
漢代寧夏引黃灌區的開發
寧夏秦渠的成渠時代——兼談秦代寧夏平原的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
再論寧夏秦渠的成渠時代
寧夏平原渠名考
寧夏種稻始期考
少數民族對開發寧夏引黃灌區的貢獻
西夏時期寧夏平原灌區的水利工程和灌溉管理
西夏時期寧夏平原灌區的土地利用和農牧業
開發銀北荒地的幾個戰略問題
寧夏平原濕地保護、利用的經驗教訓
第四篇 寧夏首府銀川城的建設和演化
銀川城址的起源與演化
紀念銀川城建城1330周年
西夏都城興慶府初探
西夏建都興慶府的地理基礎
西夏京師政區沿革地理
西夏京畿的皇家林苑——賀蘭山
西夏京畿的皇家陵園
西夏京畿的皇家寺院
飲汗城城址考證
再論飲汗城城址
銀川地名的由來
再談銀川地名的由來
銀川市的歷史文化遺存及其保護、建設問題
銀川能否建成旅游城市——對銀川市城市規劃的一點建議
從銀川城的歷史發展談銀川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幾個問題
發揚特色,建設銀川歷史文化名城的一些構想
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的地理基礎、環境風貌和典型景觀規劃
第五篇 寧夏風物今昔
天下黃河富寧夏
千年古渠展新姿
回族之鄉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銀川
賀蘭山考察散記
西夏王陵區的環境
歷盡滄桑的千里草原
沙海明珠
清水河流域的歷史變遷
清涼世界六盤山
古絲路再現寶中線
歷史上的寧夏枸杞
寧夏古代名產——紅花
寧夏漁業話今昔
靈鹽好馬
赤檉馬鞭
王太堡的“神鳥”
寧夏曾是鸚鵡的家鄉
“銀川八景”新議
酈道元與寧夏
郭守敬寧夏修渠
竺可楨與寧夏
侯仁之與寧夏
吳傳鈞與寧夏
後記
作者簡介
重印說明
序
今年春夏之交,北京天氣乍暖乍寒,極不正常,我因不能適應,竟然發燒病倒,被送進了醫院。熱心的醫生們為我作了多種檢查,除了肯定一些老毛病外,還發現拭新患上了糖尿病。出院時,醫生們再三叮囑我每天要認真服藥,並徹底改變飲食習慣,還說︰“你已經是高齡的人了,工作得悠著點兒干,千萬不能硬撐。”這著實感動了我。回家後決心改弦更張,重新安排生活和工作,在生活方面嚴格不進禁忌的飲食,在工作方面婉謝一些邀我去外地考察和評審的任務,暫且留在北京做土些力所能及的事。
當我正處于休養調整時期,接到我在“文革”前的一位礙力助手汪一鳴同志寄來他的近作《寧夏人地關系演化研究》書稿。我迫不及待,抓緊看完了所有的資料!真感到喜出望外!一則,這是一鳴長期以來利月業佘時間在讀遍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軋輥縛所藏的有關資料,並對有關地區進行補充調查的基礎上,經過反復椎敲,運用地理、歷史、生態、經濟、杜會等多學科的觀點和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和冷證,付出了無法計量的勞動和心血,才完成呻下頊科研成果,真是得來夫不易。
二則,我浮想聯翩,寧夏可說是我研究本國區域地理中–個情有獨鐘的地區。早在建國初期的1952~1953年,我參加鐵路部設計院對包頭一銀川一蘭州計劃鐵珞的選線調查,接著在1954年又參加水利部主持的黃河流域規劃灌溉區的調查研究,曾多次到寧夏考察。1975年一鳴調到寧夏,先後在自治區農科院和自治區計委國土處工作,他負責齊勝利完成國家計委國土局下達的《寧夏尚部山區國土規劃》試點工作後,邀我到銀川參加評審工作。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的另一位得力助手郭來喜同志承擔並完咸了寧夏回族自冶區旅游局委托的關于自治區旅游規劃的任務後,也邀我到銀川參加評審。此後我又參加中國科學院紐織的黃河流域水利問題的調砑,再一次到寧夏灌區考察。曾幾何時,找主編的“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日經濟地理》一書,共中有關寧夏一章,我特邀最熟悉該地區晴況的一鳴來執筆,他如約寄我完全符合要求的支稿。于此可見,我從上世紀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自始至終結合各項有關任務,多次和寧夏打交道,又多次得到一鳴的協助。
這次他所撰《寧夏人地關系演化研究》書稿,內容覆蓋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變化、灌區發展、首府銀川城市建設和自治區風物今昔諸多方面,可說是對寧夏回族自冶區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一個相當仝面的動態介紹,的確是一項多學科爻文性研究和古為今用的科學含量高、應月價值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拭認為全書五篇,每一篇作著都提出了他的創新觀點。
例如第一篇,作孝對寧夏地區的某些自然地理環境演變問題進行探討,得出若干規律性認識。如︰一千年來賀蘭山積雪和氣候的變化以及生物多樣性及其環境的變化,黃河銀川平原段河適和湖沼演變等, 吏發前人之所未發,填補了研究空白,並為當代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壹要的科學依據。
第二篇關于人文環境演變,作孝著受對寧夏地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和農林牧分布的演化及共與氣候變化、民族遷移☆郫流散艫境演變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系統研究,從而揭示了寧夏地區人地關系的若干重要認識,為當今農林牧合理布局和生態建設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議。第三篇中,作者對寧夏平原灌溉農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迸行了系統研究,對該灌區開發姥期和種稻垵期作出了考訌,特別吏總結了開發取得成功的歷史經驗,並指出開發中出現的問題及其原囡,為今後灌區進一步改造和生態建設包括銀北開荒等問題提出了科學建議。第四篇,作孝對銀川城址的起源、演化作了實事求是的考訌,得出了一系列新認識、新結論,包括飲汗城城址研究,西夏都城特點及其建設的地理墓礎,西夏京師政區範圍,銀川地名曲來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汲取歷史經驗、搞好城市規劃蹙設的縣體蹙議,包括發揮三大城市特色,建設設旅游城市,規劃建設翼做好水的文章和保護利用濕地,以及發揚城市特色、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等系列建議。
本書第五篇主要體現作孝為宣傳寧夏、宣傳銀川以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杜會所寫的好些科普文章,據我所知,共中“王太堡的神鳥”、“寧夏曾是鸚鵡的家鄉”等文對推動寧夏自然保護工作已經起到了較大影響。
總的看來,一鳴的這本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分析問題實事求是,論證發展有根有據,對找國“塞上江南”寧夏這塊室地今後如何進一步開發建設又提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建議。它雖然不是一項正式的調研報告,但確是一本科學含量高、又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引人入勝又發人深思的佳作。我深信,它的出版,無疑將受到從事歷史地理研究、教學以及環境保護、經濟發展、開發建設等方面的專業人員和廣大讀者的歡迎。
吳傳鈞
2005年五一節于中關村
當我正處于休養調整時期,接到我在“文革”前的一位礙力助手汪一鳴同志寄來他的近作《寧夏人地關系演化研究》書稿。我迫不及待,抓緊看完了所有的資料!真感到喜出望外!一則,這是一鳴長期以來利月業佘時間在讀遍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軋輥縛所藏的有關資料,並對有關地區進行補充調查的基礎上,經過反復椎敲,運用地理、歷史、生態、經濟、杜會等多學科的觀點和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和冷證,付出了無法計量的勞動和心血,才完成呻下頊科研成果,真是得來夫不易。
二則,我浮想聯翩,寧夏可說是我研究本國區域地理中–個情有獨鐘的地區。早在建國初期的1952~1953年,我參加鐵路部設計院對包頭一銀川一蘭州計劃鐵珞的選線調查,接著在1954年又參加水利部主持的黃河流域規劃灌溉區的調查研究,曾多次到寧夏考察。1975年一鳴調到寧夏,先後在自治區農科院和自治區計委國土處工作,他負責齊勝利完成國家計委國土局下達的《寧夏尚部山區國土規劃》試點工作後,邀我到銀川參加評審工作。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的另一位得力助手郭來喜同志承擔並完咸了寧夏回族自冶區旅游局委托的關于自治區旅游規劃的任務後,也邀我到銀川參加評審。此後我又參加中國科學院紐織的黃河流域水利問題的調砑,再一次到寧夏灌區考察。曾幾何時,找主編的“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中日經濟地理》一書,共中有關寧夏一章,我特邀最熟悉該地區晴況的一鳴來執筆,他如約寄我完全符合要求的支稿。于此可見,我從上世紀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自始至終結合各項有關任務,多次和寧夏打交道,又多次得到一鳴的協助。
這次他所撰《寧夏人地關系演化研究》書稿,內容覆蓋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變化、灌區發展、首府銀川城市建設和自治區風物今昔諸多方面,可說是對寧夏回族自冶區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一個相當仝面的動態介紹,的確是一項多學科爻文性研究和古為今用的科學含量高、應月價值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拭認為全書五篇,每一篇作著都提出了他的創新觀點。
例如第一篇,作孝對寧夏地區的某些自然地理環境演變問題進行探討,得出若干規律性認識。如︰一千年來賀蘭山積雪和氣候的變化以及生物多樣性及其環境的變化,黃河銀川平原段河適和湖沼演變等, 吏發前人之所未發,填補了研究空白,並為當代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壹要的科學依據。
第二篇關于人文環境演變,作孝著受對寧夏地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和農林牧分布的演化及共與氣候變化、民族遷移☆郫流散艫境演變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系統研究,從而揭示了寧夏地區人地關系的若干重要認識,為當今農林牧合理布局和生態建設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議。第三篇中,作者對寧夏平原灌溉農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迸行了系統研究,對該灌區開發姥期和種稻垵期作出了考訌,特別吏總結了開發取得成功的歷史經驗,並指出開發中出現的問題及其原囡,為今後灌區進一步改造和生態建設包括銀北開荒等問題提出了科學建議。第四篇,作孝對銀川城址的起源、演化作了實事求是的考訌,得出了一系列新認識、新結論,包括飲汗城城址研究,西夏都城特點及其建設的地理墓礎,西夏京師政區範圍,銀川地名曲來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汲取歷史經驗、搞好城市規劃蹙設的縣體蹙議,包括發揮三大城市特色,建設設旅游城市,規劃建設翼做好水的文章和保護利用濕地,以及發揚城市特色、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等系列建議。
本書第五篇主要體現作孝為宣傳寧夏、宣傳銀川以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杜會所寫的好些科普文章,據我所知,共中“王太堡的神鳥”、“寧夏曾是鸚鵡的家鄉”等文對推動寧夏自然保護工作已經起到了較大影響。
總的看來,一鳴的這本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分析問題實事求是,論證發展有根有據,對找國“塞上江南”寧夏這塊室地今後如何進一步開發建設又提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建議。它雖然不是一項正式的調研報告,但確是一本科學含量高、又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引人入勝又發人深思的佳作。我深信,它的出版,無疑將受到從事歷史地理研究、教學以及環境保護、經濟發展、開發建設等方面的專業人員和廣大讀者的歡迎。
吳傳鈞
2005年五一節于中關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