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文本學的解讀方法,研究列斐伏爾這位現代法國哲學家、西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學思想及其發展過程。在列斐伏爾那里,“每天生活”同“日常生活”以及“日常性”之間是有質的區別的。他的早期思想集中研究了那種從來就存在著的,但充滿著價值與神秘,即具有風格的“每天生活”;而他的中後期思想則側重批判了作為現代社會異化現象的“日常生活”及作為現代性的機械重復節奏的“日常性”問題。他早期對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種相對比較哲學化的與樂觀的立場,認為被異化的日常生活工界既包括著被壓迫的因素,也包括著解放的因素;而他的後期則對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觀與社會學化一些,也相對悲觀了一些。
他認為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納入到生產與消費的總體環節中去,現代社會成了一個“消費引導型科層制社會”,而不是一個可供人們自由選擇的休閑社會、豐裕社會。拯救現代性的命運只能通過一場以日常生活為平台的文化革命。列斐伏爾既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也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所謂“後馬克思哲學思潮”的不自覺推動者,在其晚年他把社會歷史辨證法改造成所謂“空間化本體論”,這實際上是把歷史辯證法“空間化”的“後現代轉向”。但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堅守著馬克思的政治信仰與哲學理論基本底線。
目錄
叢書總序
第一章 “廣為人知”而“罕為人解”的日常生活批判家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研究現狀
第二節 基本評價
第三節 傳奇一生
第四節 日常生活批判的辯證法家
第五節 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及其前後轉變
第二章 早期日常生活批判之路
第一節 早期馬克思主義與日常生活研究著作
第二節 “被神秘化的意識”:日常生活的異化批判
第三節 《被神秘化的意識》是“《歷史與階級意識》的法國版”嗎?
第四節 “辯證唯物主義”的正名還是歪曲?
第五節 總體人的辯證法:未來日常生活批判哲學導論
第三章 為日常生活批判辯護
第一節 《日常生活批判導論》的創作背景及其歷史地位
第二節 列斐伏爾前期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
第三節 現代主義文學對日常生活世界的“發現”及其誤解
一、現代語言煉金術,或現代主義文學的金融資本主義社會基礎
二、現代主義文學的三重主題及其不自覺的日常生活批判傾向
三、超現實主義文學的日常生活批判傾向
第四節 現代戲劇(卓別林、布萊希特)與日常生活批判
第五節 哲學史上的日常生活問題及其解決
第六節 從異化勞動批判到日常生活異化批判
一、“日常生活批判時代已經到來”
二、異化、勞動異化和日常生活異化
第四章 日常生活批判與馬克思主義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的“互補”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就是“日常生活批判的認識論”
第三節 政治經濟學批判概念的存在主義改造
第四節 日常生活批判的任務就是研究“我們如何生活”
第五節 在永恆輪回的日常生活深處尋找人類的希望
第六節 日常生活的節日化想象
第七節 現代日常生活的初步批判
第五章 日常生活的現代性本質批判
第六章 日常生活與資本主義新階段
第七章 “消費受控制社會”的日常生活批判
第八章 消費社會、符號拜物教與日常生活中的恐怖主義
第九章 “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品”
第十章 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間化轉向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第一章 “廣為人知”而“罕為人解”的日常生活批判家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研究現狀
第二節 基本評價
第三節 傳奇一生
第四節 日常生活批判的辯證法家
第五節 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及其前後轉變
第二章 早期日常生活批判之路
第一節 早期馬克思主義與日常生活研究著作
第二節 “被神秘化的意識”:日常生活的異化批判
第三節 《被神秘化的意識》是“《歷史與階級意識》的法國版”嗎?
第四節 “辯證唯物主義”的正名還是歪曲?
第五節 總體人的辯證法:未來日常生活批判哲學導論
第三章 為日常生活批判辯護
第一節 《日常生活批判導論》的創作背景及其歷史地位
第二節 列斐伏爾前期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
第三節 現代主義文學對日常生活世界的“發現”及其誤解
一、現代語言煉金術,或現代主義文學的金融資本主義社會基礎
二、現代主義文學的三重主題及其不自覺的日常生活批判傾向
三、超現實主義文學的日常生活批判傾向
第四節 現代戲劇(卓別林、布萊希特)與日常生活批判
第五節 哲學史上的日常生活問題及其解決
第六節 從異化勞動批判到日常生活異化批判
一、“日常生活批判時代已經到來”
二、異化、勞動異化和日常生活異化
第四章 日常生活批判與馬克思主義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的“互補”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就是“日常生活批判的認識論”
第三節 政治經濟學批判概念的存在主義改造
第四節 日常生活批判的任務就是研究“我們如何生活”
第五節 在永恆輪回的日常生活深處尋找人類的希望
第六節 日常生活的節日化想象
第七節 現代日常生活的初步批判
第五章 日常生活的現代性本質批判
第六章 日常生活與資本主義新階段
第七章 “消費受控制社會”的日常生活批判
第八章 消費社會、符號拜物教與日常生活中的恐怖主義
第九章 “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品”
第十章 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間化轉向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序
自1982年徐崇溫先生第一次引進“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至今,我們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走過了20年的歷程。對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來說,這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學術視閩拓展。盡管在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使用上還存在異議,但由該辭條所導引出來的相對確定的研究範圍的確客觀地開拓出一個全新的問題域。我個人認為,這一學術領域的延展不但改變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研究對象的狹隘性,對其學術含量的提高和理論創新的可能性空間之開拓,更是起到了巨大的內在驅動作用。從時間上看,這不能再算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但當我們冷靜地面對已有的研究成果時,卻實在不敢說這是一塊已被深耕過的土地。在許多次學術討論會上,我都曾表達過這樣一種自我反思︰“我們是否具備了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權?”對一些論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恭敬的問題。但是,我在此所做的的確不是一種簡單的他性指責,因為以往身處這一研究領域的我自己也同樣不很高明。
在我們以往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當然包括我自己過去曾寫下的一些論著和論文)中,基本運思結構是先直接轉述西方馬克思主義著述家的觀點,然後再進行一種有支援參照系(主要是傳統教科書體系)的否定性的宣判。我後來發現,這種批判性解讀的合法性是值得懷疑的。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而言,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指認他們將馬克思與現當代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學文化思潮嫁接起來,以建構出種種在現代資產階級學術主流之外的激進主義反抗話語。這里的關鍵在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相當一部分論者的理論邏輯恰恰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精心解讀的基礎之上(暫且不談他們可能被訌偽的深層解讀構架),如青年盧卡奇在撰寫《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前對馬克思《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書的理解;弗羅姆在撰寫《馬克思人的概念》一書時對青年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解讀;施米特創作《馬克思的自然概念》時對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一書的認知;而阿爾都塞的《讀(資本論)》本身就是文本學的一個重要成果。我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自己就沒有認認真真研讀過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真研讀過的馬克思的文本,我們將以何為據去判定他們的對錯?難道僅靠傳統教科書體系作為絕對真理的標準?此其一。其二,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中相當一部分人自己就是現當代西方哲學某一流派的思想大師,他們用以重釋馬克思的認知構架本身就是一種原創性的哲學話語,如青年盧卡奇走向馬克思之前的生命關學理論和韋伯的社會學,薩特早期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弗羅姆的精神分析學,以及阿多諾的無調音樂理論等。我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自己就不能透視這些現代西方哲學文化視閾,又怎能實現對批判對象的深層理論框架的真正解構?這可能也是我在十多年前,寫作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論文時感受到的一種深深的具有反諷意味的痛楚︰明明在馬克思文本的理論支援背景和方法論構架上都遜色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可我們卻說人家錯了。這不能算是科學的研究。這些年來,我之所以認真地重讀式地“回到馬克思”,一個專題一個專題地研究現當代西方哲學,上述情境是一個很重要的導因。我以為,要達致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研究視閩新的深度和廣度,首先有待于我們自己內功的加強。在經歷了十多年的資料性評述研冤以後,中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到了不得不深入一,步的時候了。這首先需要一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態度,認真踏實的文本學工作,以及高屋建瓴地駕馭當代西方哲學文化的新型深度模。
……
在我們以往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當然包括我自己過去曾寫下的一些論著和論文)中,基本運思結構是先直接轉述西方馬克思主義著述家的觀點,然後再進行一種有支援參照系(主要是傳統教科書體系)的否定性的宣判。我後來發現,這種批判性解讀的合法性是值得懷疑的。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而言,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指認他們將馬克思與現當代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學文化思潮嫁接起來,以建構出種種在現代資產階級學術主流之外的激進主義反抗話語。這里的關鍵在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相當一部分論者的理論邏輯恰恰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精心解讀的基礎之上(暫且不談他們可能被訌偽的深層解讀構架),如青年盧卡奇在撰寫《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前對馬克思《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書的理解;弗羅姆在撰寫《馬克思人的概念》一書時對青年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解讀;施米特創作《馬克思的自然概念》時對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一書的認知;而阿爾都塞的《讀(資本論)》本身就是文本學的一個重要成果。我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自己就沒有認認真真研讀過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真研讀過的馬克思的文本,我們將以何為據去判定他們的對錯?難道僅靠傳統教科書體系作為絕對真理的標準?此其一。其二,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中相當一部分人自己就是現當代西方哲學某一流派的思想大師,他們用以重釋馬克思的認知構架本身就是一種原創性的哲學話語,如青年盧卡奇走向馬克思之前的生命關學理論和韋伯的社會學,薩特早期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弗羅姆的精神分析學,以及阿多諾的無調音樂理論等。我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自己就不能透視這些現代西方哲學文化視閾,又怎能實現對批判對象的深層理論框架的真正解構?這可能也是我在十多年前,寫作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論文時感受到的一種深深的具有反諷意味的痛楚︰明明在馬克思文本的理論支援背景和方法論構架上都遜色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可我們卻說人家錯了。這不能算是科學的研究。這些年來,我之所以認真地重讀式地“回到馬克思”,一個專題一個專題地研究現當代西方哲學,上述情境是一個很重要的導因。我以為,要達致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研究視閩新的深度和廣度,首先有待于我們自己內功的加強。在經歷了十多年的資料性評述研冤以後,中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到了不得不深入一,步的時候了。這首先需要一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態度,認真踏實的文本學工作,以及高屋建瓴地駕馭當代西方哲學文化的新型深度模。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