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長江流域不同時代服飾文化的研究。
?長江流域民間服飾之所以千姿百態,奇艷芬芳,一個重要因素,是與祖祖輩輩休養生息在該地區各民族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所采取的生活方式有關。地理、氣候、物產等自然條件,影響和制約着各地各民族的服飾。長江流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的服飾奇葩競放。
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高海拔、高輻射,低氣壓、低氣溫,空氣稀薄,溫差極大,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會使一般人很難適應。然而,藏、羌、門巴、珞巴等民族卻世世 代代在 這里居處。那散發着穌油味的皮袍厚氈內,隱藏着一種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文化,甚或會讓世界驚愕而迷茫。
雲南、貴州,人稱「秘境」之地。素有「亞洲大陸水塔」美喻的雲貴高原,許多著名的河流都以這里為中心,呈放射狀流向四方。它們將五色土劈開、分割,大山橫斷,溝壑密布
,在河流從海拔6740米高峰向海拔僅76米的河谷跌落的梯級上,高低懸殊,寒熱各異,幻化出形態各異的自然奇觀。正所謂「一年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而居處生活在這山林河谷中的民族又很多,故衣着妝扮迥異而多姿。又因為「十里不同天」,所以「一山不同族」,其服飾也就常常是隔山而不相同了。
被列為中國四大盆地之冠的四川盆地,又稱「天府之國」。這里屬亞熱帶氣候,冬暖夏熱,適宜種植多種植物,自古農桑發達,紡織、絲綢業興旺,所以,古代蜀錦「其價如金」,而蜀地則「女工之業,覆衣天下」。
荊楚大地,環境獨特,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沼、河流,自古就兼收南稻北粟之利,熔夷夏文化於一爐,其服飾風格浸潤了楚騷文化的浪漫氣息。
吳越地處三江五湖,是富饒的江南水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人們對吳越地 區的最好贊語。該地區氣候溫和,自然條件優越,農業和蠶桑業歷來很發達,長江之水滋養了這里的絲綢、染織和刺綉,使服飾清新自然,充滿了水鄉情調。
生活在長江流域這片神奇土地上的各民族,在數千年的生息、開發、遷徙、流變中,創 造了讓人們驚嘆不已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在服飾上莫不如是,真是說不盡,道不完。
序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這一點並不稀奇,世界文明古國頗有幾個。但是,中華民族最愛歷史,簡直可以說有「歷史癖」,我們有幾千年之久的歷史典籍,聯綿不斷。每一次朝代更換,下一個朝代在百廢待舉的情況下,第一批要做的事情中往往就有為前代修史。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真可以算得上稀奇了。
中國舊日把所有的典籍分為四大部分:經、史、子、集,名之日「四庫」,史學典籍是其中之一。四庫中有關文化的記載,比比皆是。再加上考古發掘,因此對研究中國文化史或文明史是十有利的。然而,在歐風東漸以及日本風西漸以前,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專門研究文化或文明的著作,如鳳毛麟角,絕無僅有。其原因何在呢?
根據我個人的看法,「文化」和「文明」兩詞,都是古已有之的,然而涵義卻同我們今天使用的不無差異。今天的涵義,多少有點「出口轉內銷」的意味,有點受了西方或日本的影響。名詞是舊名詞,卻增添了新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舊瓶裝新酒」。中國舊日學者往往不把文化或文明作為獨立研究的對象,所以這一方面的專著就只好付諸闕如了。
我不是研究中國文化史的專家,在這一方面讀過一些書。但並沒有真正下過工夫。根據我的推測,賦予「文化」或「文明」以新的涵義的時期,可能是在20世紀初葉,極有可能是受了外來的影響。其後間有以文化史或文明史名書名文者。在我上大學的時期,也就是30年代初至中葉,最著名的一部書是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此書原系大學講義,後連載於《學衡》,最後成書,於1932年出版。此書總起來看,走的還是舊的路數,但是材料頗為豐富,間亦有新觀點,而且規模頗大,不愧是篳路藍縷之作。書中對黃河文化,也就是北方文化,和長江文化,也就是南方文化,都有所涉及,對於兩方面的交流,也舉了一些例證,可供我們今天參考。
建國以來,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學術界表面上轟轟烈烈,實質上則是「萬馬齊喑」。真正文化研究是談不上的。改革開放以後,知識分子頭上的緊箍寬松了一點,思想解放了一些,真正的研究工作開始了。對文化的認真的研究也提到日程上來了。80年代騰涌於全國的「文化熱」,是/頃應時勢的壯舉。這大大地推動了文化的研究。從整體文化研究一直到地區文化研究,都是百花齊放,燦爛輝煌。地區文化研究更是空前興旺。楚文化、齊文化、吳文化等等,都推出了規模大、質量高的專著,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長江文化研究,更不敢後人。有關機構邀集了與長江文化有關的各方面的專家,共同努力,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寫成了一部由李學勤教授和徐吉軍教授主編的《長江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資料豐富,探討深入,論點鮮明,成為空前巨著。在這樣一個堅牢的基礎上,湖北社會科學院,更上一層樓,擴大了邀請專家學者的范圍,以全國為目標,敦請對長江文化研究有興趣,有造詣的著名學者,擔任編寫工作,編成了這樣一套《長江文化研究文庫》,包括一個「綜論」系列和其他六個系列,共五十多部,真可謂洋洋大觀,前無古人了。
......
中國舊日把所有的典籍分為四大部分:經、史、子、集,名之日「四庫」,史學典籍是其中之一。四庫中有關文化的記載,比比皆是。再加上考古發掘,因此對研究中國文化史或文明史是十有利的。然而,在歐風東漸以及日本風西漸以前,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專門研究文化或文明的著作,如鳳毛麟角,絕無僅有。其原因何在呢?
根據我個人的看法,「文化」和「文明」兩詞,都是古已有之的,然而涵義卻同我們今天使用的不無差異。今天的涵義,多少有點「出口轉內銷」的意味,有點受了西方或日本的影響。名詞是舊名詞,卻增添了新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舊瓶裝新酒」。中國舊日學者往往不把文化或文明作為獨立研究的對象,所以這一方面的專著就只好付諸闕如了。
我不是研究中國文化史的專家,在這一方面讀過一些書。但並沒有真正下過工夫。根據我的推測,賦予「文化」或「文明」以新的涵義的時期,可能是在20世紀初葉,極有可能是受了外來的影響。其後間有以文化史或文明史名書名文者。在我上大學的時期,也就是30年代初至中葉,最著名的一部書是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此書原系大學講義,後連載於《學衡》,最後成書,於1932年出版。此書總起來看,走的還是舊的路數,但是材料頗為豐富,間亦有新觀點,而且規模頗大,不愧是篳路藍縷之作。書中對黃河文化,也就是北方文化,和長江文化,也就是南方文化,都有所涉及,對於兩方面的交流,也舉了一些例證,可供我們今天參考。
建國以來,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學術界表面上轟轟烈烈,實質上則是「萬馬齊喑」。真正文化研究是談不上的。改革開放以後,知識分子頭上的緊箍寬松了一點,思想解放了一些,真正的研究工作開始了。對文化的認真的研究也提到日程上來了。80年代騰涌於全國的「文化熱」,是/頃應時勢的壯舉。這大大地推動了文化的研究。從整體文化研究一直到地區文化研究,都是百花齊放,燦爛輝煌。地區文化研究更是空前興旺。楚文化、齊文化、吳文化等等,都推出了規模大、質量高的專著,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長江文化研究,更不敢後人。有關機構邀集了與長江文化有關的各方面的專家,共同努力,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寫成了一部由李學勤教授和徐吉軍教授主編的《長江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資料豐富,探討深入,論點鮮明,成為空前巨著。在這樣一個堅牢的基礎上,湖北社會科學院,更上一層樓,擴大了邀請專家學者的范圍,以全國為目標,敦請對長江文化研究有興趣,有造詣的著名學者,擔任編寫工作,編成了這樣一套《長江文化研究文庫》,包括一個「綜論」系列和其他六個系列,共五十多部,真可謂洋洋大觀,前無古人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