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以前的歐洲文字傳媒研究

十八世紀以前的歐洲文字傳媒研究
定價:132
NT $ 115
  • 作者:孫寶國
  •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7068409
  • ISBN13:9787207068408
  • 裝訂:286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世界歷史學和歐洲傳媒學之間的跨學科著作。着重研究了歐洲文字傳媒載體的發展歷程,其中最關鍵的一環乃是中國古代關於植物纖維紙張的發明。書中用很大篇幅研究歐洲的文字載體,從克里特—邁錫尼文明的泥板到古希臘羅馬的紙莎草紙,從中世紀的羊皮紙到中國造紙術的西傳,詳細地比較了各種文字傳媒載體的利與弊。雖然各種不同的文字傳媒載體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但歐洲人所使用的任何一種載體都無法與中國發明的植物纖維紙相媲美。本書着重研究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中國古代發明的印刷術對歐洲文字傳媒的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孫寶國博士的新著《十八世紀以前歐洲文字傳媒研究》,涉及現代傳媒出現之前,整個歐洲五千多年來文字傳媒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從傳媒的角度研究歐洲歷史,在我國學術界並不多見,即使在西方學術界所見也無多。因此,這部專著的出版對於歐洲傳媒學的研究,特別是對現代傳媒誕生以前的歐洲文字傳媒歷史的研究,應該是一個重要貢獻。就傳媒學而言,我是個門外漢。在此擬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作為歐洲傳媒史的一位讀者,談淡個人對這部新著的一些看法。
首先應該指出,這是一部世界歷史學和歐洲傳媒學之間的跨學科著作。我從事世界歷史教學和研究已經有55年的歷史,從來未曾想到從傳媒學的角度來認識文字的作用。就歷史學的視角而言,遠古岩畫的出現,只被看作一種文化現象,認為原始人在生產勞動之余,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和作畫,以抒發勞動感情,緩解緊張和疲勞。所以人類早期的歌舞和繪畫也就自然產生了,很少提到在歌唱中、體態活動中、作畫的線條中有傳達信息的意義。本書告訴我們,原始社會人們的講話、歌唱、舞蹈、作畫等等,都是社會交往的組成部分,都有其傳播信息的內容。仔細想來,所謂文化娛樂的教育和交流作用,正是通過長期的信息傳播,日積月累,潛移默化而逐漸產生的。
至於語言和文字的關系就更為密切,文字是語言的記錄,使語言更加規范統一,克服不同方言的歧義。所以,文字的發明,從世界歷史學看來,是人類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由部落制度向國家過渡的過程中一次重大的社會文化進展。沒有文字也就沒有歷史學,沒有文字更沒有文明。從信息學的視角來看,用文字傳播信息,效率大為提高。此前僅用語言傳播信息,傳受雙方必須面對面,最遠也不能超過聲波所及的限度。如果改用文字傳播則和語言傳播不同,傳播者可以將信息先作文字處理,使信息與傳播者分離,然后根據需要,隨時隨地進行傳播和交流。這樣不僅信息的傳播不受時間、空間和受眾的限制,而且可以長期保存和應用。在這部著作中對文字的發明在信息傳播學上的意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書中說:「文字的發明在當時也許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回想起來則應是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又說:「文字將聲音和發出聲音的人分離開來,也就意味着傳播者和受傳者參與傳播活動的時空分隔。信息傳、受過程不僅在同代人之間可以分頭進行,還可在不同時代的人之間大規模地進行。這就使人類信息傳播活動由『同時性』向『異時性』發展,信息傳播活動有了更為自由、靈活的形式,對文化的傳承、生產生活經驗的交流、社會制度規范的形成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文字的誕生也是信息傳播學發展史上一次重大突破。
其次,本書着重研究了歐洲文字傳媒載體的發展歷程,其中最關鍵的一環乃是中國古代關於植物纖維紙張的發明。書中用很大篇幅研究歐洲的文字載體,從克里特—邁錫尼文明的泥板到古希臘羅馬的紙莎草紙,從中世紀的羊皮紙到中國造紙術的西傳,詳細地比較了各種文字傳媒載體的利與弊。雖然各種不同的文字傳媒載體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但歐洲人所使用的任何一種載體都無法與中國發明的植物纖維紙相媲美。
中國漢代發明的造紙術,是改變世界面貌的四大發明之一。中國生產的紙,作為商品大概在公元7世紀已經傳人中亞地區。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阿拉伯人的勢力尚未到達中亞,作為唐朝康居都督府所在地撒馬爾罕,已經有了中國生產的紙,但造紙術並未傳到那里。100年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十年),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所部與阿拉伯將軍齊牙德·伊本·噶利所部在怛邏斯爆發激戰。高仙芝大敗。唐軍被俘士兵中,有人精通造紙術;從此將中國的造紙術傳人阿拉伯人統治下的撒馬爾罕。公元793年傳人巴格達;10世紀傳人大馬士革。在紙莎草紙的故鄉埃及,公元9世紀時紙與紙莎草紙並用,到10世紀中葉,「紙已完全取代紙莎草紙」的地位。
在歐洲,中國的造紙術於1100年傳人西西里;1144年傳人西班牙瓦倫西亞和托利多;12世紀末傳人法國;13世紀傳人意大利北部;14世紀傳人德國;1494年傳人倫敦;1596年傳人荷蘭。本書認為,「中國造紙術的西傳與改進是歐洲文字傳媒史上的重大事件。較之泥板,紙更輕巧;較之紙莎草紙,紙更柔韌;較之羊皮紙,紙更廉價。文字信息傳遞數量因此大大增加,傳遞速度因此大大.加快,傳遞質量大為提高,傳遞成本顯著降低,這都對18世紀以前歐洲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凹由此可見,中國漢代發明的造紙術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它促進了人類社會文化科學的普遍發展和信息傳播事業的共同進步。當然,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文字傳媒載體雖然以植物纖維紙張為最佳書寫材料,但其它材料如木、石、竹、陶、絹、帛等也不可能完全被排除,這些材料在信息傳播中仍有其特殊的用途和價值,是紙張不可能完全取代的。
最后,本書着重研究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中國古代發明的印刷術對歐洲文字傳媒的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中國印刷術始於隋唐,五代時已廣為流行。不過此時都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術始於11世紀前期,北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平民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他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火燒字堅,然后按需要揀字,在鐵范上排版,便可印書。印后拆版,活字留作再用。這樣大大節省了人工和材料,並提高了印刷效率。中國的活宇印刷術在此基礎上又得以逐步提高。元朝皇慶年間(1312--1313年)王楨發明木活字成功,並撰寫《造活字印書法》一文,附於其所著《農書》之后,成為印刷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后來元代人鑄造錫活字,明代人發明銅活字和鉛活字,使文字傳媒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各種活字的印刷活動中,以銅活字和木活字效益最好,占據重要地位。
印刷術被譽為「文明之母」,是文字傳媒的雙翼。即使紙張的問題解決了,如果文字傳媒全靠手工抄寫,其發展和進步也必然受到很大局限。1620年,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年)在《新工具》第一冊中指出,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將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都改變了,從而又產生無數的變化。印刷術在文學,火藥在戰爭,指南針在航海,歷史上沒有任何帝國、宗教或顯赫人物,能比這三大發明對人類的發展有更大的影響力。我們現在很清楚地知道發明是來自中國的」。
關於中國印刷術的西傳,有些證據表明是在蒙古帝國興起之后,通過在華的歐洲人傳人西方的。在華的歐洲外交家、旅行者、傳教士、商人等,都可能將中國的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傳播到歐洲去,西傳的路線可能不止一條。不過根據西方人自己的記載,看來金帳汗國對羅斯的統治,確曾把中國的印刷術傳到東歐,后來從羅斯和莫斯科公國再傳到德國和西歐。中國印刷術的西傳無疑對改變歐洲的面貌起了重要作用。當印刷的技術問題得以解決之后,那麼其印書、印報、印期刊、印宣傳品等等,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現代報刊傳媒的出現自然是指日可待了。
著者孫君,自大學本科、攻讀碩士、攻讀博士三個階段,前后十數年,我們作為師生,相知頗深,相處甚篤。孫君出身布衣,家境拮據,力學弗輟,穎悟過人。20世紀90年代初,投身傳媒,兢兢業業,自強不息,為國為民,赤膽忠心,筆下生花,成績卓著。此番攻博,披堅執銳,如虎添翼。而今現代傳媒,發展迅猛,一日千里。吾望孫君,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繼續前進,善莫大焉。歲次乙酉,適逢大暑,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