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自己在前一版序言的開頭作為開場白;“這的確是愛的勞作”。這話反映了作者對羅伯特‧麥克洛斯基深深的敬慕之情,即使是在他英年早逝(1969年)的30年後。他是作者在哈佛大學博士論文指導教師,更為重要的是,在所有方面他都是一位良師。有許多次,在他上完課之後(作者是他這些課的助教)。我們信步來到一家當地的飯店,一起討論課堂中提出的問題,這樣的情形正像卡多佐大法官指出的,“充實的生活體現在人生的方方面面”。
並不僅僅是出于尊重並紀念這位出色的人物,才促使作者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修訂這本書。《美國最高法院》有理由被視為一本經典,其至今還在印刷並在課堂上使用這一事實就表明了這一點,而1960年代出版的大部分書籍都已成為堆在一邊的庫存。它不僅是一本最高法院歷史簡明精當的概覽,同時它以幾乎是無可匹敵的清晰,對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制度中的作用提出了獨一無二的見解。盡管麥克洛斯基可能是過去的一種聲音,但是,他所說的依然是今天的關注對象。
這就說明了作者為什麼做出增補,而非真正修訂麥克洛斯基著作這樣的基本決定。除了訂正了若干事實錯誤,本書的前七章完全還是像他在1950年代底撰寫的那樣,比較重要的是,作者變動了第六和第七章的題目。在作者自己撰寫的最後一章中,作者論證說,最初第六章標題中的“福利國家”一語,更適合用繼林登‧約翰遜的“偉大社會”
之後在美國出現的體制,這一體制得到了理查德‧尼克松的鞏固。因此,作者用“規制國家”一語代替第六章標題中原有的“福利國家”。很明顯,麥克洛斯基原來第七章的題目;“現代法院和現代美國”也需要修改了,因為現在距離他寫作的時候已有一代人的時間了。
當然,作者並不想表示,作者完全同意麥克洛斯基的看法而無需作任何修改,但那樣的話,就會成為一項真正的兩人合作著述。不可避免地,學術研究的發展和思考角度的世代交替都會導致研究方法的不同。在這兩方面,或許可以拿作者作為例子,作者會更多地關注奴隸制,把它看作是最高法院最初70年的一個主導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把它看作是有關聯邦制這類重要爭議的一個方面。此外,作者對約翰‧馬歇爾的看法也有些不同。麥克洛斯基對這位首席大法官有些浪漫的看法,部分地是因為,他很大程度是大蕭條和新政反應的時代產物(他生于1916年)。新政司法理論的一個重要主題是,羅斯福想簡單地回到馬歇爾那種廣泛和開闊的國家主義觀,這樣的觀念在20世紀開始時幾乎讓共和黨的保守派不加說明地劫持了。作者認為馬歇爾與新政之間沒有太多的連續性。當然,在其他地方作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不過,出于上面提到的原因,作者把這本書非常認真地看作是麥克洛斯基的著作而非作者本人的著作。作者的任務是把它更新,使它可以在另外一個1/3世紀繼續可以使用。在進行更新時,作者盡最大的可能,想像著麥克洛斯基會如何回應自本書問世後40年來驚心動魄的各種事件。幸運的是,這其間的最初10年,我們對他的回答可以略知一二,作者也從他的文章中汲取一些他的想法。但對1969年他去世後的年代,作者只能依靠作者自己的想像資源。
這就是說,作者很高興承擔作者所增補的兩章的全部責任。在新增加的第八章,作者主要試圖更新麥克洛斯基開始講述的故事,也就是最高法院作為保護人的角色,保護某些易受傷害、但經常是得不到關注的少數群體的民權和民事自由。另一方面,第九章代表了一些尚不明顯的新內容,在這里作者想說明,在很多重要的方面,最高法院作為保護人的職責,已經為一種全新的角色——作為“福利國家的監督者”——所補充,或者更確切地說,所取代。作者認為,這一功能是與《美國最高法院》一書初版後10年中的那些新發展相聯系的。或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最高法院在邁入21世紀時,將試圖回到更為古老的角色,也就是作為聯邦制度的“仲裁者”和州權的保護者,以反對一個不斷蠶食[州權]的中央政府。說得不那麼極端,最高法院此次能否比上一次更為成功地扮演這一角色,還有待觀察。
在這兩個新章節之後,讀者將讀到的是最初的尾聲︰“今日的最高法院與昔日的教訓”。為了保持作者所希望的本書的精神,作者原封不動地在這里重印它,盡管作者加了一個作者自己的結尾,來繼續1/4世紀前在坎布里奇開始的那場對話。說實在的,代際之間對話的主題——它令人難以忘懷,可以追溯到一個資深的教授對一個羽翼未豐的研究生的栽培——在作者個人的意識中產生了巨大的共鳴。在作者寫下這些文字時,作者的小女兒,她生于1974年,剛剛在芝加哥大學開始研讀法律;作者的大女兒,她生于1970年,正在波士頓的公立學校給八年級學生講授19世紀的美國歷史。這是作者最深情的祝願,希望雷切爾(Rachel)和麥拉(Meira)這樣年齡的人將會閱讀這本書,或許也可以為教學提供有益的資料,來幫助比她們年輕得多的人了解美國憲政史詩。即使這些學生(恰當地)不再接受某些反映羅伯特‧麥克洛斯基和作者本人特定思想歷程的見解,但是,作者希望他們仍然會同意,有關最高法院歷史發展和規範作用的對話是一個值得繼續下去的討論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