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住是人類維系生命的三個基本條件。且不說原始人的茹毛飲血和穿獸皮、棲山洞,自從進入文明期以來,這三個基本條件伴隨著人的自身發展而發展,已延續了數千年,並且一直在改變著、演進著。在人與物的關系上,創造的智慧展現了一種無比的本質力量,不但是滿足需要,而且是表現出需要和審美的無限豐富性。當我們回首歷史的時候,才清楚地認識到它構成了人類文明的重要內容。
對于“吃”來說,不僅是食物本身和烹飪的技術,也包括飲食的方式,諸如餐具、茶具、炊具之類。“穿”的花樣更多,並且始終與“戴”連在一起,從“垂衣裳而治天下”到今天的“時裝”表演,不但能看出每個時代的社會風尚,在它的背後,也有政治、經濟等的影響。“住”既包括了起居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建築。在人類的造物活動中,建築是很突出的,因為它不但給人一個棲居之地,並且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與活動場所。
從藝術的角度看建築,是個很有意趣的話題,而且永遠談不完。自古以來,不論是人們的使用要求還是建築師所掌握的原則,都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然而在同一個原則之下,每個人、每個群體乃至每個民族,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要求,而適應這種要求就出現了千變萬化。當我們漫步在異國他鄉的街道上,首先感到的是建築的風貌,即使我們自己,也常常是以建築的特點,來辨別不同地區和不同城市的。魯迅有句名言︰越是帶有地方特點的,越是有可能成為世界的。其道理、魅力即在于此。
我國的建築有著自己的特點。在古代,雖說都以磚石土木結構為主,但其式樣卻干差萬別。當宮廷建築逐漸走向規格化的時候,民間的四合院、進深房、圍屋、吊腳樓和窯洞等卻是大放異彩的。
目錄
總序
五行相合嵌築生韻
奉土生花之美——中國建築磚雕簡談
第一章 門樓 門罩
第二章 影壁
第三章 墀頭 牆飾
第四章 脊飾 瓦當
第五章 磚塔及其他
附錄
中國古代建築磚構名詞圖解
小辭典
古代建築
傳統題材
寓意紋樣
參考書目
得失寸心知——《中國古代建築雕刻》
編後
五行相合嵌築生韻
奉土生花之美——中國建築磚雕簡談
第一章 門樓 門罩
第二章 影壁
第三章 墀頭 牆飾
第四章 脊飾 瓦當
第五章 磚塔及其他
附錄
中國古代建築磚構名詞圖解
小辭典
古代建築
傳統題材
寓意紋樣
參考書目
得失寸心知——《中國古代建築雕刻》
編後
序
吃穿住是人類維系生命的三個基本條件。且不說原始人的茹毛飲血和穿獸皮、棲山洞,自從進入文明期以來,這三個基本條件伴隨著人的自身發展而發展,已延續了數千年,並且一直在改變著、演進著。在人與物的關系上,創造的智慧展現了一種無比的本質力量,不但是滿足需要,而且是表現出需要和審美的無限豐富性。當我們回首歷史的時候,才清楚地認識到它構成了人類文明的重要內容。
對于“吃”來說,不僅是食物本身和烹飪的技術,也包括飲食的方式,諸如餐具、茶具、炊具之類。“穿”的花樣更多,並且始終與“戴”連在一起,從“垂衣裳而冶天下”到今天的“時裝”表演,不但能看出每個時代的社會風尚,在它的背後,也有政治、經濟等的影響。“住”既包括了起居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建築。在人類的造物活動中,建築是很突出的,因為它不但給人一個棲居之地,並且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與活動場所。
從藝術的角度看建築,是個很有意趣的話題,而且永遠談不完。自古以來,不論是人們的使用要求還是建築師所掌握的原則,都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然而在同一個原則之下,每個人、每個群體乃至每個民族,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要求,而適應這種要求就出現了干變萬化。當我們漫步在異國他鄉的街道上,首先感到的是建築的風貌,即使我們自己,也常常是以建築的特點,來辨別不同地區和不同城市的。魯迅有句名言︰越是帶有地方特點的,越是有可能成為世界的。其道理、魅力即在于此。
我國的建築有著自己的特點。在古代,雖說都以磚石土木結構為主,但其式樣卻干差萬別。當宮廷建築逐漸走向規格化的時候,民間的四合院、進深房、圍屋、吊腳樓和窯洞等卻是大放異彩的。
藝術,可分作鑒賞性(自由的)藝術和實用性(羈絆的)藝術兩大類。前者當屬繪畫和雕刻,後者則是建築和工藝。西方人對此分得比較清楚,但在我國常常是相互交錯的,因為兩者都要在生活中發揮實際的作用,這正是文化高層發展的必然。就說建築和工藝之間,二者也難解難分,而其基本共性,也都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結合。所謂“建築是大王藝,王藝是小建築”,小者是在手上使用、把玩;大者是人在其中活動。建築創造了一個特定的空間,或者說是在無邊無際的大空間之中分隔出一個小空間,供人們使用。一個“隔”字產生了有用和無用。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就把虛與實、有與無提到了哲學的高度。至于建築的“功能”與“審美”,也應如此辯證。試想,蓋了一處房子,每天進進出出,不可能視而不見,怎麼能夠單純地“功能主義”呢?因此,必然有“審美”的因素。合理的審美與“審美主義”也是不同的,至少有程度上的差別。所謂“物無美惡,過者為災”,藝術的加工也不能過分。中國古代的建築,在這一關系上經驗是非常豐富的。
我們在這里不是談建築的全部,而是主要談建築的裝飾。一般人對于裝飾的理解往往偏窄,多是指其花紋,所謂“物既成而加以紋彩也”。這只能說是主要的一面。實際上在“成物”的過程中也包含著裝飾,進而構成物的和諧與協調,也就是說,在造物的整個活動中,形狀、花紋、色彩三者同等重要,應該視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建築上的壁畫和雕刻之所以被突顯出來,是由于這兩者有相對的獨立性。繪畫和雕塑是兩種獨立的藝術,一旦同建築結合,又變成了建築的一部分,被歸屬于“建築裝飾”。
所謂建築雕刻,只是一種形式的分類。由于使用材質的不同,可以分作木雕、磚雕、石雕,形成了一個自然的系列。木材和石頭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兩種材料,人們對它有一種親切感;陶磚雖是一種人造物,但它是水、土與火的結晶,是人類最早的發明之一。用這些材料進行雕刻,其本身就是通過藝術,注以生命,帶有人的情感。例如建築門前的那對石獅子,已經不是單純的兩塊石頭,在人們的心目中,它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真正的獅子是凶猛的野獸,正因為如此,才用它來把門,以圖安全(造成心理上的平衡);然而,如果真如此,將不堪設想。因為,真正的邪惡“入侵者”必竟是少數,而進出大門的更多是自己人,如果讓兩個凶猛的獅子把門,豈不是自己口下自己!于是,藝術的獅子改變了自己的形象,祥和的、笑眯眯地坐在門前;它們又是一對伴侶,雄獅子玩著繡球,雌獅子撫著幼獅。對自己人卻是親和而溫順的。這是人的思想,是善良者對于獅子的願望和設計。所以說,門前的石獅子雕刻與其說是裝飾,不如說是人們願望的一種展示。在中國傳統的藝術中,很多都有類似的寓意。
中國的建築雕刻,即民間所統稱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也同其他獨立的雕刻一樣,從傳統觀念到具體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宗白華說︰“由舞蹈動作延伸,展示出來的虛靈的空間,是構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築里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特殊風格。”“比如就從繪畫和雕塑的關系而論,中西就有不同。希臘的繪畫,立體感強,注重突出形體,講究明暗,好像把雕塑搬到畫上去。而中國則是繪畫意匠佔主要地位,以線紋為主,雕塑卻有了畫意。”(見《藝境》)了解這一點很重要。不論木雕、磚雕還是石雕,表現在建築上,都成為建築結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古代的建築,從大型的公共建築到各式各樣的民間建築,從大門、屋脊到梁柱、窗牖,或多或少地都要有一點雕刻,有人說這是有意的點綴,我倒覺得恰似一部樂章的節奏,生活旋律中不可缺少的節奏。前面已說,我們通常把藝術分作欣賞性和實用性兩種,可是在建築雕刻上這一界限往往是模糊的,難以分別兩者的功能。如門鼓之于門框,柱礎之于立柱,既是為了固定和承重,但也是一種裝飾;就連一個小小的瓦當,也是為了防水。這種裝飾與實用功能的結合,靠歷史經驗的積累,逐漸達到技藝的嫻熟和體系的完美。當我們回首審視古代傳統的建築藝術時都會深深感動︰人們為了創造一個理想的居住環境和活動場所,不知耗去多少設計者和匠師的心血。《中國古代建築雕刻》系列共分三冊,分別匯集了大量建築的木雕、磚雕、石雕實例,也就是說,是從雕刻的角度觀照建築,並未對建築的整體進行介紹。但它所涉及的地區和流派是比較全的。就建築藝術的整體而言,我國當前正面臨著一個新與舊、傳統與創新、科學與藝術等多方面的變革時期,如何推陳出新,在繼承中創新,將現代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既存在觀念和認識的問題,也有待于探索和實踐。這是一代文明的升華,任何保守的思想和虛無的觀念都無濟于事。那些復古的產物,所謂“古色古香”,以及刮起的“歐陸風”,諸如“歐洲一條街”、“巴黎廣場”、“羅馬花園” ,即使能夠起一點媚世的作用,也是一種低俗的迎合,是難以持久的。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不是靠模仿,而是要獨創。要創造出我們時代的氣派和特點。
這套古代建築雕刻系列,既匯集了全國各地不同建築、不同風格的“三雕”圖片,也進行了綜合的和分門類的闡述,它既是給建築界和建築史界提供了系統的參考資料,也可供其他藝術門類專業人士對其進行探討和研究,同時也可供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關注的人們來了解和欣賞,以此打開認識中國雕刻、繪畫、建築學、民俗學、工藝美術、民間美術的大門。我們認為,所謂“古為今用”,不是像某種工具那樣拿過來就用,而是要在文化上理解、藝術上融會、手法上靈活,從而體現著一個升華和再次創造的過程。希望此書對大家有所裨益。是為序。
對于“吃”來說,不僅是食物本身和烹飪的技術,也包括飲食的方式,諸如餐具、茶具、炊具之類。“穿”的花樣更多,並且始終與“戴”連在一起,從“垂衣裳而冶天下”到今天的“時裝”表演,不但能看出每個時代的社會風尚,在它的背後,也有政治、經濟等的影響。“住”既包括了起居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建築。在人類的造物活動中,建築是很突出的,因為它不但給人一個棲居之地,並且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與活動場所。
從藝術的角度看建築,是個很有意趣的話題,而且永遠談不完。自古以來,不論是人們的使用要求還是建築師所掌握的原則,都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然而在同一個原則之下,每個人、每個群體乃至每個民族,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要求,而適應這種要求就出現了干變萬化。當我們漫步在異國他鄉的街道上,首先感到的是建築的風貌,即使我們自己,也常常是以建築的特點,來辨別不同地區和不同城市的。魯迅有句名言︰越是帶有地方特點的,越是有可能成為世界的。其道理、魅力即在于此。
我國的建築有著自己的特點。在古代,雖說都以磚石土木結構為主,但其式樣卻干差萬別。當宮廷建築逐漸走向規格化的時候,民間的四合院、進深房、圍屋、吊腳樓和窯洞等卻是大放異彩的。
藝術,可分作鑒賞性(自由的)藝術和實用性(羈絆的)藝術兩大類。前者當屬繪畫和雕刻,後者則是建築和工藝。西方人對此分得比較清楚,但在我國常常是相互交錯的,因為兩者都要在生活中發揮實際的作用,這正是文化高層發展的必然。就說建築和工藝之間,二者也難解難分,而其基本共性,也都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結合。所謂“建築是大王藝,王藝是小建築”,小者是在手上使用、把玩;大者是人在其中活動。建築創造了一個特定的空間,或者說是在無邊無際的大空間之中分隔出一個小空間,供人們使用。一個“隔”字產生了有用和無用。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就把虛與實、有與無提到了哲學的高度。至于建築的“功能”與“審美”,也應如此辯證。試想,蓋了一處房子,每天進進出出,不可能視而不見,怎麼能夠單純地“功能主義”呢?因此,必然有“審美”的因素。合理的審美與“審美主義”也是不同的,至少有程度上的差別。所謂“物無美惡,過者為災”,藝術的加工也不能過分。中國古代的建築,在這一關系上經驗是非常豐富的。
我們在這里不是談建築的全部,而是主要談建築的裝飾。一般人對于裝飾的理解往往偏窄,多是指其花紋,所謂“物既成而加以紋彩也”。這只能說是主要的一面。實際上在“成物”的過程中也包含著裝飾,進而構成物的和諧與協調,也就是說,在造物的整個活動中,形狀、花紋、色彩三者同等重要,應該視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建築上的壁畫和雕刻之所以被突顯出來,是由于這兩者有相對的獨立性。繪畫和雕塑是兩種獨立的藝術,一旦同建築結合,又變成了建築的一部分,被歸屬于“建築裝飾”。
所謂建築雕刻,只是一種形式的分類。由于使用材質的不同,可以分作木雕、磚雕、石雕,形成了一個自然的系列。木材和石頭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兩種材料,人們對它有一種親切感;陶磚雖是一種人造物,但它是水、土與火的結晶,是人類最早的發明之一。用這些材料進行雕刻,其本身就是通過藝術,注以生命,帶有人的情感。例如建築門前的那對石獅子,已經不是單純的兩塊石頭,在人們的心目中,它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真正的獅子是凶猛的野獸,正因為如此,才用它來把門,以圖安全(造成心理上的平衡);然而,如果真如此,將不堪設想。因為,真正的邪惡“入侵者”必竟是少數,而進出大門的更多是自己人,如果讓兩個凶猛的獅子把門,豈不是自己口下自己!于是,藝術的獅子改變了自己的形象,祥和的、笑眯眯地坐在門前;它們又是一對伴侶,雄獅子玩著繡球,雌獅子撫著幼獅。對自己人卻是親和而溫順的。這是人的思想,是善良者對于獅子的願望和設計。所以說,門前的石獅子雕刻與其說是裝飾,不如說是人們願望的一種展示。在中國傳統的藝術中,很多都有類似的寓意。
中國的建築雕刻,即民間所統稱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也同其他獨立的雕刻一樣,從傳統觀念到具體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宗白華說︰“由舞蹈動作延伸,展示出來的虛靈的空間,是構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築里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特殊風格。”“比如就從繪畫和雕塑的關系而論,中西就有不同。希臘的繪畫,立體感強,注重突出形體,講究明暗,好像把雕塑搬到畫上去。而中國則是繪畫意匠佔主要地位,以線紋為主,雕塑卻有了畫意。”(見《藝境》)了解這一點很重要。不論木雕、磚雕還是石雕,表現在建築上,都成為建築結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古代的建築,從大型的公共建築到各式各樣的民間建築,從大門、屋脊到梁柱、窗牖,或多或少地都要有一點雕刻,有人說這是有意的點綴,我倒覺得恰似一部樂章的節奏,生活旋律中不可缺少的節奏。前面已說,我們通常把藝術分作欣賞性和實用性兩種,可是在建築雕刻上這一界限往往是模糊的,難以分別兩者的功能。如門鼓之于門框,柱礎之于立柱,既是為了固定和承重,但也是一種裝飾;就連一個小小的瓦當,也是為了防水。這種裝飾與實用功能的結合,靠歷史經驗的積累,逐漸達到技藝的嫻熟和體系的完美。當我們回首審視古代傳統的建築藝術時都會深深感動︰人們為了創造一個理想的居住環境和活動場所,不知耗去多少設計者和匠師的心血。《中國古代建築雕刻》系列共分三冊,分別匯集了大量建築的木雕、磚雕、石雕實例,也就是說,是從雕刻的角度觀照建築,並未對建築的整體進行介紹。但它所涉及的地區和流派是比較全的。就建築藝術的整體而言,我國當前正面臨著一個新與舊、傳統與創新、科學與藝術等多方面的變革時期,如何推陳出新,在繼承中創新,將現代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既存在觀念和認識的問題,也有待于探索和實踐。這是一代文明的升華,任何保守的思想和虛無的觀念都無濟于事。那些復古的產物,所謂“古色古香”,以及刮起的“歐陸風”,諸如“歐洲一條街”、“巴黎廣場”、“羅馬花園” ,即使能夠起一點媚世的作用,也是一種低俗的迎合,是難以持久的。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不是靠模仿,而是要獨創。要創造出我們時代的氣派和特點。
這套古代建築雕刻系列,既匯集了全國各地不同建築、不同風格的“三雕”圖片,也進行了綜合的和分門類的闡述,它既是給建築界和建築史界提供了系統的參考資料,也可供其他藝術門類專業人士對其進行探討和研究,同時也可供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關注的人們來了解和欣賞,以此打開認識中國雕刻、繪畫、建築學、民俗學、工藝美術、民間美術的大門。我們認為,所謂“古為今用”,不是像某種工具那樣拿過來就用,而是要在文化上理解、藝術上融會、手法上靈活,從而體現著一個升華和再次創造的過程。希望此書對大家有所裨益。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