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五十年》系我國現代已故著名記者和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回憶錄性質的著述。此書最初於50年代中期由香港新文化出版社出版。由於當時的印數和發行范圍有限,大陸廣大讀者很少有人讀悉。此事距今已有40余年。今征得作者長女曹雷同意,並授權首次在大陸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曹聚仁先生寫與20世紀中國文壇的許多著名學者都有這交往,本書真實而生動記述當代文壇的一些重要的人和事,這些文壇軼事無疑是研究現代中國文學史一價珍貴的資料。這也是我們今天重新出版此書的一個緣由。
整理這部著述時,我們發現原書存在不少疏漏,這次出版,我們作了認真的校勘,但有些地方,為保持原書面貌,只加注以示正誤。此外,原書分「正」、「續」兩集,為方便讀者閱讀,此次出版,將兩集合並為一。茲此說明。
目錄
曹聚仁《文壇五十年》序
上篇
引言
年輕時代的上海
一個劉姥姥的話
桐城派生義法
啟蒙
報章文學
江西詩派
新體詩
《人境廬詩草》
譯詩與詩境
新小說
新戲曲
梁啟超
晚清
民初
「五四」的前夜
《新青年》
五四運動
新文化運動
新文學運動
真假王敬軒
《嘗試集》
新詩
小說的興起
小品散文
《覺悟》與《學燈》
《北晨》與《京報》
《語絲》與《與代評論》
文學研究會
創造社
胡適與魯迅
王國維與郭沫若
章太炎與周作人
杜威與泰戈爾
下篇
前記:我在上海的日子
革命的浪花
《學衡》與後《甲寅》
魯迅在上海
話劇之成長
新詩的進步
寫實主義的小說(上)
┅┅
上篇
引言
年輕時代的上海
一個劉姥姥的話
桐城派生義法
啟蒙
報章文學
江西詩派
新體詩
《人境廬詩草》
譯詩與詩境
新小說
新戲曲
梁啟超
晚清
民初
「五四」的前夜
《新青年》
五四運動
新文化運動
新文學運動
真假王敬軒
《嘗試集》
新詩
小說的興起
小品散文
《覺悟》與《學燈》
《北晨》與《京報》
《語絲》與《與代評論》
文學研究會
創造社
胡適與魯迅
王國維與郭沫若
章太炎與周作人
杜威與泰戈爾
下篇
前記:我在上海的日子
革命的浪花
《學衡》與後《甲寅》
魯迅在上海
話劇之成長
新詩的進步
寫實主義的小說(上)
┅┅
序
曹聚仁先生是位著名的記者和編輯,曾首次報道過台兒庄大捷,主編過文學刊物《濤聲》、《芒種》,並任《太白》編委;又是著名的學者和教授,對中國歷史和哲學、文學部有深邃的研究,記錄整理過章太炎的《國學概論》;作為魯迅的摯友,僅己收集到的重要通信就有20余封。他一生勤於著述,達4
000余萬字,收入集子問世的有7n余種,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包又是社會活動家,1950年移居香港后仍念念不忘祖111的統一,因此,在探望大陸期間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非同尋常的接見。他生於1900年,逝世於1972年,活動於20世紀的大部分時空9關於他的生平,夏衍在《懷曹聚仁》一文中,說他「在香港那樣復雜的環境中,他能三十多年不改其志地堅持愛國,是不容易的事,是當得上晚節可風的贊譽的。」(《隨筆》1992年4期)乜的文化業績,將與他的遺文同在。
《文壇五十年》一書,曾由香港新文化出版社於1954年問世。作者在《前詞》中說:
《文壇五十年》是一部回憶錄性質的書,和梅蘭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相仿佛,也可以說是由於他那部回憶錄所觸發的。所不同的是,梅氏之書,以他個人生活為敘述的中心,我則以四圍師友的生活為中心。我非文人,只是以史人的地位,在文壇的一角作一孤立的看客而已。
中國現代文學自從建立了這門學科以后,文學史的出版已不下數十種,但大都是學者所編撰,其中還不乏形式邏輯資料排比的高頭講章,因此,曹聚仁先生這部書,以其獨特的構架,獨特的審視眼光,更貼近當時文壇生活的感受,更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意識,顯示其獨特的光彩。
例如,在本書上篇第一章:《年輕時代的上海》,作者便以切身的觀感烘托了清末民初中國文學所由以產生的時代氛圍。下篇的《前記》,作者開宗明義,逕以第一人稱《我在上海的日子》作標題,展開了他帶有個人色彩的敘述,變峨冠博帶式的宏論為促膝談心式的閑話,這是任何別的文學史所沒有的。他說:「1097年以后,筆者和中國文壇的關系,更加密切起來,不僅是由於『左聯』和『中華文藝界救亡協會』儼然成為中國文壇的核心,筆者也是當時一分子,而且筆者有機會和文壇的重要作家,雖不是全部的,差不多可以說是十分之八九以上,都有過往還;今日寫入現代文學史中去的作者,很多是當時的年輕朋友。因此,筆者回憶這些師友的動態,那鮮活的印象,都在眼底,或許和那些道聽途說的人的想法,大不相同。」
正由於作者是當事人,對現代文壇上的作家的評價不必仰視或俯瞰,即使對魯迅這樣的作家也是如此,他說:「魯迅,可以說是現代中國文壇的彗星,他的眼光遠大,頭腦清晰,那是我們不可及的,但他決不是聖人。要把他想象為『十全十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那是錯誤的。」這段話寫於1954年,對嗣后中國大陸的造神運動,可說是一種先知式的針砭。任何歷史人物,都是研究的對象,都應該給予理性的判斷,即所謂「實事求是」,這才是唯物主義的要義所在。
……
《文壇五十年》一書,曾由香港新文化出版社於1954年問世。作者在《前詞》中說:
《文壇五十年》是一部回憶錄性質的書,和梅蘭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相仿佛,也可以說是由於他那部回憶錄所觸發的。所不同的是,梅氏之書,以他個人生活為敘述的中心,我則以四圍師友的生活為中心。我非文人,只是以史人的地位,在文壇的一角作一孤立的看客而已。
中國現代文學自從建立了這門學科以后,文學史的出版已不下數十種,但大都是學者所編撰,其中還不乏形式邏輯資料排比的高頭講章,因此,曹聚仁先生這部書,以其獨特的構架,獨特的審視眼光,更貼近當時文壇生活的感受,更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意識,顯示其獨特的光彩。
例如,在本書上篇第一章:《年輕時代的上海》,作者便以切身的觀感烘托了清末民初中國文學所由以產生的時代氛圍。下篇的《前記》,作者開宗明義,逕以第一人稱《我在上海的日子》作標題,展開了他帶有個人色彩的敘述,變峨冠博帶式的宏論為促膝談心式的閑話,這是任何別的文學史所沒有的。他說:「1097年以后,筆者和中國文壇的關系,更加密切起來,不僅是由於『左聯』和『中華文藝界救亡協會』儼然成為中國文壇的核心,筆者也是當時一分子,而且筆者有機會和文壇的重要作家,雖不是全部的,差不多可以說是十分之八九以上,都有過往還;今日寫入現代文學史中去的作者,很多是當時的年輕朋友。因此,筆者回憶這些師友的動態,那鮮活的印象,都在眼底,或許和那些道聽途說的人的想法,大不相同。」
正由於作者是當事人,對現代文壇上的作家的評價不必仰視或俯瞰,即使對魯迅這樣的作家也是如此,他說:「魯迅,可以說是現代中國文壇的彗星,他的眼光遠大,頭腦清晰,那是我們不可及的,但他決不是聖人。要把他想象為『十全十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那是錯誤的。」這段話寫於1954年,對嗣后中國大陸的造神運動,可說是一種先知式的針砭。任何歷史人物,都是研究的對象,都應該給予理性的判斷,即所謂「實事求是」,這才是唯物主義的要義所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