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20世紀中國文學進行了富有創新意義的學術探索,體現為:一是研究方法的創新價值。本書所運用的「綜合與超越。的學術研究方法,即在方法淪中引入價值論,強調文學研究對於人文精神的深切關懷和對於生命價值的尊重,與當下一些從理論到理論、無視人文學科本質的研究方法划開了界線,對於弘揚人文精神,拓展人文學科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二是文學研究思維形式的開拓。本書引入、采用「兩極閱讀」的研究理路和思維方式,即宏觀的理論詮釋與微觀的文本細讀的緊密結合,對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中所關涉的諸多研究對象和課題進行了再審視、再評說,對當下20世紀文學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補充和替代作用,相信學術研究中這種「兩極閱讀」的思維方式將逐漸被學界認可和光大。
作者簡介:
王輝,男,1965年生,山東陽谷人。1984~1988年在聊城師范學院中文系(今聊城大學文學院)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1988~1991年在華南師范大學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2002~2005年在河南大學學習,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聊城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當下致力於山東作家張煒以及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
李軍,男,1971年生,山東聊城人。1993年兒城師范學院中文系(今聊城大學文學院)畢業;1997~2002年在遼寧師范大學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2003年考取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近年來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目前正從事初創期解放區文學研究。
目錄
序(Ⅰ)
前 言(Ⅰ)
第一輯 文學橫斷面
一 婦女文化的雙重變奏——論中國婦女解放與婦女文學
二 掘取社會的深井張揚人性的旌旗——20世紀中國家族小說發展略論
三 迷失在純情與欲望交匯的軌道上——新時期情愛小說發展論
四 以三晉文化觀照民族氣派——60年來趙樹理研究述評
五 逃逸中凄楚的呼喚——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心態考察錄
六 「本原」的期待——對中國現當代作家底層寫作的追思
第二輯 個體生命的哲性叩問
一 個體價值的尋覓與呈現——張煒小說論之一
二 潛在的存在主義——張煒小說論之二
三 迷惘的烏托邦之夢——張煒小說論之三
四 被集體主義洪流沖垮的「個體」價值營壘
——重讀李准的小說《李雙雙小傳》
五 他者的沉默與主體的生成
——從魯迅的《傷逝》到徐坤的《春天的二十二個夜晚》
第三輯 革命的修辭與生產
一 從中心滑向邊緣
——論李銳小說《舊址》和《銀城故事》對「革命」的文學性解讀
二 革命家庭關系學——電視連續劇《激情燃燒的歲月》的雙重解讀
三 革命敘事的建構與解構——丁玲小說《夜》再解讀
四 批評與建構——1940年丁玲創作理路探尋
五 創建文學發展的平台——丁玲與《解放日報•文藝》
第四輯 世俗的復活與追憶
一 對平凡日子的重述與對愛情神話的褻瀆
——《永遠有多遠》小說文本與同名電視劇比較分析
二 走出愛情神話的世俗婚姻——張愛玲小說的婚姻主題論
三 「博愛」思想的反諷——張愛玲小說創作情態論
四 張愛玲小說女性形象的「世俗性」
五 藝術的默契——中國現代文學對女性悲劇命運的三種書寫
六 讀者接受與張愛玲小說
第五輯 立體思維與文本細讀
一 《荷塘月色》:唯美——頹廢主義的文本
二 「文化苦旅」的沉思——余秋雨《皋蘭山月》的人文解讀
三 純然與悖理——評鄧友梅的《在懸崖上》兼談一個時代文學的特征
四 《白鹿原》的文化張力論
后 記
前 言(Ⅰ)
第一輯 文學橫斷面
一 婦女文化的雙重變奏——論中國婦女解放與婦女文學
二 掘取社會的深井張揚人性的旌旗——20世紀中國家族小說發展略論
三 迷失在純情與欲望交匯的軌道上——新時期情愛小說發展論
四 以三晉文化觀照民族氣派——60年來趙樹理研究述評
五 逃逸中凄楚的呼喚——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心態考察錄
六 「本原」的期待——對中國現當代作家底層寫作的追思
第二輯 個體生命的哲性叩問
一 個體價值的尋覓與呈現——張煒小說論之一
二 潛在的存在主義——張煒小說論之二
三 迷惘的烏托邦之夢——張煒小說論之三
四 被集體主義洪流沖垮的「個體」價值營壘
——重讀李准的小說《李雙雙小傳》
五 他者的沉默與主體的生成
——從魯迅的《傷逝》到徐坤的《春天的二十二個夜晚》
第三輯 革命的修辭與生產
一 從中心滑向邊緣
——論李銳小說《舊址》和《銀城故事》對「革命」的文學性解讀
二 革命家庭關系學——電視連續劇《激情燃燒的歲月》的雙重解讀
三 革命敘事的建構與解構——丁玲小說《夜》再解讀
四 批評與建構——1940年丁玲創作理路探尋
五 創建文學發展的平台——丁玲與《解放日報•文藝》
第四輯 世俗的復活與追憶
一 對平凡日子的重述與對愛情神話的褻瀆
——《永遠有多遠》小說文本與同名電視劇比較分析
二 走出愛情神話的世俗婚姻——張愛玲小說的婚姻主題論
三 「博愛」思想的反諷——張愛玲小說創作情態論
四 張愛玲小說女性形象的「世俗性」
五 藝術的默契——中國現代文學對女性悲劇命運的三種書寫
六 讀者接受與張愛玲小說
第五輯 立體思維與文本細讀
一 《荷塘月色》:唯美——頹廢主義的文本
二 「文化苦旅」的沉思——余秋雨《皋蘭山月》的人文解讀
三 純然與悖理——評鄧友梅的《在懸崖上》兼談一個時代文學的特征
四 《白鹿原》的文化張力論
后 記
序
生平不喜歡給人作序,因為不喜歡說一些無中生有的大話、空話,否則就會拂人美意,勞而無功。當本書的兩位作者要求我為之作序時,我有些猶豫。可當我閱讀了書中的部分章節以后,我改變了原來的想法,對於他們的要求欣然允諾。從他們的書中,我發現了思想的閃光,為他們敏銳而勇於探索的學術精神而欣慰。
以世紀文學做文章已遍及學壇,但這本《穿越文本——20世紀中國文學的兩極閱讀》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書中的內容雖非系統,但卻有創見,它給人提供了一種重新閱讀20世紀中國文學的視角。作者在選擇研究對象時,照顧到了文學的點和面:極概括與極細微,橫向拓展與縱深解剖,思維在兩極中同時展開。為了對世紀文學做深度體驗,作者選取了高舉理想主義大旗的張煒,又把極為世俗、極為蒼涼的張愛玲列為考察對象;既有對革命崇高敘事的解讀,也有對回歸原初揭開真相的新歷史主義的審視;既有高度抽象的哲性叩問,又有多姿多彩的形象分析。作者的思維始終圍繞兩極體驗、麗極切入的方法來深入。這種考察文學的方法對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改變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對於體驗文學的感性敘事,無疑是一種新的嘗試。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河南大學的博士,在創作理路上,深受河南大學劉增傑與劉思謙兩位教授的影響,其所專長的史料學理論以及重視價值論的文學研究方法對他們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間作者在具體的研究中所持的性別視角,對西方學術方法的綜合與超越,都可以折射出劉思謙教授的啟悟,尤其是她極力提倡的文本細讀在本書中被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已有不少的研究者把文本細讀作為重要的學術理路,但面對眾多學術文章言之無據的空泛論述,本書作者所提供的立體化的文本細讀的實踐有着很強的啟示與現實意義。
書中的內容是著者近年的研究成果,雖然文章數量有限,但卻透露出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就像著名學者林毓生積極倡導的那樣:學術研究要「慢」。他們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來,在如此浮躁、喧囂的今天,這種甘於靜守書齋、閉門治學的精神實在難得。我作為他們的前行者,對於這兩位充滿銳氣的后學感到欣慰。目前我校涌現出一批潛心治學小有所成的青年學者,我相信,本書的兩位著者用不了多久就會在他們中間脫穎而出。
2005年11月
以世紀文學做文章已遍及學壇,但這本《穿越文本——20世紀中國文學的兩極閱讀》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書中的內容雖非系統,但卻有創見,它給人提供了一種重新閱讀20世紀中國文學的視角。作者在選擇研究對象時,照顧到了文學的點和面:極概括與極細微,橫向拓展與縱深解剖,思維在兩極中同時展開。為了對世紀文學做深度體驗,作者選取了高舉理想主義大旗的張煒,又把極為世俗、極為蒼涼的張愛玲列為考察對象;既有對革命崇高敘事的解讀,也有對回歸原初揭開真相的新歷史主義的審視;既有高度抽象的哲性叩問,又有多姿多彩的形象分析。作者的思維始終圍繞兩極體驗、麗極切入的方法來深入。這種考察文學的方法對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改變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對於體驗文學的感性敘事,無疑是一種新的嘗試。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河南大學的博士,在創作理路上,深受河南大學劉增傑與劉思謙兩位教授的影響,其所專長的史料學理論以及重視價值論的文學研究方法對他們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間作者在具體的研究中所持的性別視角,對西方學術方法的綜合與超越,都可以折射出劉思謙教授的啟悟,尤其是她極力提倡的文本細讀在本書中被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已有不少的研究者把文本細讀作為重要的學術理路,但面對眾多學術文章言之無據的空泛論述,本書作者所提供的立體化的文本細讀的實踐有着很強的啟示與現實意義。
書中的內容是著者近年的研究成果,雖然文章數量有限,但卻透露出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就像著名學者林毓生積極倡導的那樣:學術研究要「慢」。他們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來,在如此浮躁、喧囂的今天,這種甘於靜守書齋、閉門治學的精神實在難得。我作為他們的前行者,對於這兩位充滿銳氣的后學感到欣慰。目前我校涌現出一批潛心治學小有所成的青年學者,我相信,本書的兩位著者用不了多久就會在他們中間脫穎而出。
2005年11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