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

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
定價:510
NT $ 444
  • 作者:丘光明
  • 編者: 盧嘉錫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1-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30078918
  • ISBN13:9787030078919
  • 裝訂:465頁 / 27 x 19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全面地研究了中國度量衡的產生、發展、管理制度、單位量值、科學技術成就。包括以下內容和新的見解:

對古代文獻中有關度量衡標准的確定,以及其科學性、實施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了全面的分析;對春秋戰國時期混亂的度量衡單位制作了梳理和考證;對古代貨幣與度量衡的關系作了考辨;對戰國栗氏量與新嘉量的承傳關系、科學技術成就作了比較性的研究;對北魏度量衡單位量值急劇增加的原因,從社會制度、歷史發展等各方面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對十五等尺作了分析、考辨和訂正;通過對唐宋文獻資料的全面考證,重新審定了唐宋兩代單位制與單位量值;對元代度量衡單位作了新的探索,補充了以往的空缺;闡述了清末與民國時期中國度量衡單位制與國際米制接軌與改制的過程。
 

目錄

總序
第一章緒言
第一節研究度量衡史的目的與方法
第二節研究度量衡史的途徑
第三節歷代度量衡概況
第二章歷代度量衡單位簡述
第一節長度單位
一分、寸、尺、丈、引長度單位制的形成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二咫、仞、尋、常、索、墨等單位的應用與消亡
三幅、端、匹、兩、版、堵、雉等古代專用測長單位
四厘、毫、絲、秒、忽等小單位的應用與廢置
第二節地積單位
第三節容量單位
一秦漢時期建立的完備的容量單位制
二先秦時期容量單位的分析與整理
第四節重量單位
一重量單位制的形成以及權衡制度的確立
二復雜而混亂的先秦重量單位
三古代文獻中有關的重量單位
第三章古代度量衡標准種種
第一節取自然物之標准
一取人體為標准
二取谷物等為標准
第二節假借人造物考證度量衡
一以貨幣考度量衡
二以周圭、璧等考度量衡
第三節取自然現象為標准
一黃鍾本義
二黃鍾、累黍與度量衡的關系
三古代取自然現象為度量衡標准的可能性與局限性
第四章史前社會——度量衡的萌芽時期
第一節數和量是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知識
第二節早期的比較測量
第三節私有制的產生和度量衡的萌芽時期
第四節從原始的測量到度量衡的形成
┅┅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已是世所公認的事實。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文明大廈的主要基干,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說中國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便是綴滿枝頭的奇花異果,為中國古代文明增添斑斕的色彩和濃郁的芳香,又為世界科學技術園地增添了盎然生機。這是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中外許多學者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認真的研究之後,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蘊藏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之中,凝聚於物化了的、豐富多姿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諸多科學技術活動之中,需要下一番發掘、整理、研究的功夫,才能揭示它的博大精深的真實面貌。為此,中國學者已經發表了數百種專著和萬篇以上的論文,從不同學科領域和審視角度,對中國科學技術史作了大量的、精到的闡述。國外學者亦有佳作問世,其中英國李約瑟(J.Needham)博士窮畢生精力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擬出7卷34冊),日本藪內清教授主編的一套中國科學技術史著作,均為宏篇巨著。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已是碩果累累,成為世界矚目的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包涵一系列層面: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弱點;科學家、發明家的聰明才智、優秀品德及其局限性;科學技術的內部結構與體系特征;科學思想、科學方法以及科學技術政策、教育與管理的優劣成敗;中外科學技術的接觸、交流與融合;中外科學技術的比較;科學技術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科學技術與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之間的有機聯系和相互作用;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性以及經驗與教訓,等等。總之,要回答下列一些問題:中國古代有過什麽樣的科學技術?其價值、作用與影響如何?又走過怎樣的發展道路?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中占有怎樣的地位?為什麽會這樣,以及給我們什麽樣的啟示?還要論述中國科學技術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展示一幅真實可靠、有血有肉、發人深思的歷史畫卷。

據我所知,編著一部系統、完整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大型著作,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工作者的願望與努力目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如願,以致在這一方面顯然落後於國外同行。不過,中國學者對祖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不僅具有極大的熱情與興趣,而且是作為一項事業與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代代相承地進行著不懈的工作。他們從業余到專業,從少數人發展到數百人,從分散研究到有組織的活動,從個別學科到科學技術的各領域,逐次發展,日臻成熟,在資料積累、研究准備、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等方面,奠定了深厚而又廣大的基礎。

本世紀8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審時度勢,正式提出了由中國學者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宏大計划,隨即得到眾多中國著名科學家的熱情支持和大力推動,得到中國科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經過充分的論證和籌划,1991年這項計划被正式列為中國科學院「八五」計划的重點課題,遂使中國學者的宿願變為現實,指日可待。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對此感到由衷的高興,並能為此盡綿薄之力,感到十分榮幸。

《中國科學技術史》計分30卷,每卷60至100萬字不等,包括以下三類:

通史類(5卷):

《通史卷》、《科學思想史卷》、《中外科學技術交流史卷》、《人物卷》、《科學技術教育、機構與管理卷》。

分科專史類(19卷):

《數學卷》、《物理學卷》、《化學卷》、《天文學卷》、《地學卷》、《生物學卷》、《農學卷》、《醫學卷》、《水利卷》、《機械卷》、《建築卷》、《橋梁技術卷》、《礦冶卷》、《紡織卷》、《陶瓷卷》、《造紙與印刷卷》、《交通卷》、《軍事科學技術卷》、《計量科學卷》。

工具書類(6卷):

《科學技術史詞典卷》、《科學技術史典籍概要卷》(一)、(二)、《科學技術史圖錄卷》、《科學技術年表卷》、《科學技術史論著索引卷》。

這是一項全面系統的、結構合理的重大學術工程。各卷分可獨立成書,合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有綜合概括的整體論述,有分門別類的縱深描寫,有可供檢索的基本素材,經緯交錯,斐然成章。這是一項基礎性的文化建設工程,可以彌補中國文化史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誠如李約瑟博士在1988年所說:「關於中國和中國文化在古代和中世紀科學、技術和醫學史上的作用,在過去30年間,經歷過一場名副其實的新知識和新理解的爆炸」(中譯本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作者序),而1988年至今的情形更是如此。在20世紀行將結束的時候,對所有這些知識和理解作一次新的歸納、總結與提高,理應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應該說,我們在啟動這項重大學術工程時,是處在很高的起點上,這既是十分有利的基礎條件,同時也自然面對更高的社會期望,所以這是一項充滿了機遇與挑戰的工作。這是中國科學界的一大盛事,有著名科學家組成的顧問團為之出謀獻策,有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全國相關單位的專家通力合作,共襄盛舉,同構華章,當不會辜負社會的期望。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豐厚的科學遺產,它已經表明中國人在研究自然並用於造福人類方面,很早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就已雄居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這當然是值得我們自豪的巨大源泉,而近三百年來,中國科學技術落後於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自然是值得我們深省的重大問題。理性地認識這部興盛與衰落、成功與失敗、精華與糟粕共存的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引以為鑒,溫故知新,既不陶醉於古代的輝煌,又不沉淪於近代的落伍,克服民族沙文主義和虛無主義,清醒地、滿懷熱情地弘揚我國優秀的科學技術傳統,自覺地和主動地縮短同國際先進科學技術的差足巨,攀登世界科學技術的高峰,這些就是我們從中國科學技術史全面深入的回顧與反思中引出的正確結論。

許多人曾經預言說,即將來臨的21世紀是太平洋的世紀。中國是太平洋區域的一個國家,為迎接未來世紀的挑戰,中國人應該也有能力再創輝煌,包括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真誠地希望這一預言成真,並為此貢獻我們的力量。圓滿地完成這部《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編著任務,正是我們為之盡心盡力的具體工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44